人民網北京1月16日電(劉婧婷 李依環) 根據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於敏,於今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他曾「隱身」長達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軍委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5年1月9日,於敏院士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於敏個人簡介:
於敏,男,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歷任二機部九院理論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長、所長、九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於敏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導者之一。
在1950年代,於敏在國內率先進行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在物理學報上發表了多篇論文,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與北大楊立銘教授編輯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
自1960年代起,投入我國核武事業,長期領導並參與核武的理論研究與設計。在氫彈突破中,組織領導攻關小組發現了實現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帶領科研隊伍完成了核裝置的理論設計,並定型為我國第一代核武器,裝備部隊。作為第一完成人的「氫彈突破和武器化」工作,榮獲198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核武小型化突破中,領導者突破了氣態引爆彈(初級)原理和高比威力次級原理。作為小型化關鍵的氣態引爆彈主要負責人,主持研究並解決了裂變材料的壓緊、中子注入及其增殖規律、氘氚點火燃燒規律、輕重介質混合對聚變的影響、高能中子裂變反饋規律等一系列關鍵問題,提出了增加兩個關鍵環節設計裕量的具體措施。氣態引爆彈的研發成功,為我國第二代核武的發展奠定了可靠基礎。作為第二完成人的「氣態引爆彈裝置的突破」工作,榮獲198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中子彈突破中,作為主要領導人和參與者,提出了中子彈的設計指標,明確了中子彈探索的主攻方向,指出了某些關鍵技術問題和難點,研究了熱核反應中等離子過程,分析了中子彈的反應規律並歸納為三個階段,提出了判斷聚變點火裕量的主要判據和提高裕量的措施。作為第一完成人的「中子彈裝置的突破」工作,榮獲198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核武基礎理論發展中,揭示了武器核反應內爆過程的運動規律,解決了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馳豫過程、輻射波與衝擊波的傳播規律等一系列基礎問題。作為第四完成人的「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研究,榮獲198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在核武發展戰略中,與鄧農先提出了「加快核子試爆進程」建議。建議書提前規劃了我國核試驗的部署,使黨中央做出果斷決策,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10年核試驗時間,為提升我國核武水平、推動核武裝備部隊並形成戰鬥力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前瞻性作用。針對禁核試,提出了以精密實驗室實驗等幾個方面支撐禁核試後武器研究的設想,該建議被採納並演化為我國核武事業發展的四大支柱,至今仍然是我國核武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自19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國防高科技計畫尤其是我國慣性約束核融合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雷射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於敏是一位忠於祖國、無私奉獻、文理兼修、具有深厚人文素養的科學家,為我國核武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