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簡短簡介(別了袁老,巨星隕落,他的一生值得銘記)

2022-12-04袁隆平

原標題:別了袁老,巨星隕落,他的一生值得銘記

「共和國勳章」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重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生平簡介

袁隆平(1930.9.7- 2021.5.22)出生於北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製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策略性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計畫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製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書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榮獲全國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及「改革先鋒」等稱號。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時代脊梁

出生在北京的袁隆平少年時期生活在一個動盪的年代,1953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

自1961年偶然發現天然雜交稻以來,袁隆平帶領團隊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讓中國水稻畝產由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為解決人民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

如今,中國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更躋身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讓袁隆平感慨萬千。

他激動地說:「過去去國外,到了高級市場,別人不知道我們是從哪裡來的,不知道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我們中國真正富強起來了,能夠抬得起頭、挺起腰桿。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辛業芸攝

衝刺夢想

袁隆平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夢:水稻比高粱還高,籽粒比花生還大,他就那樣坐在稻穗下乘涼。

歷經半世紀水稻研究,袁隆平將夢的種子撒向了更遠的地方。

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稻週年畝產突破3000斤的目標,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我們的遠期目標是雜交水稻一季稻畝產達到2400斤,雙季稻達到4000公斤。

袁院士領銜的科技團隊從1973年的第一代雜交水稻成功,到1996年的第二代雜交水稻成功,到第三代雜交水稻突破,透過多年的攻關,雜交水稻將中國常規水稻年單產每畝提高了近三成。

即使早已超過了退休的年齡,袁隆平依然堅持到辦公室「上班」。

袁隆平院士。

造福世界

袁隆平曾在公開場合多次暢談自己的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就是追求超級稻高產更高產;另一個是覆蓋全球夢,讓超級稻走出國門造福世界。

從19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透過開辦雜交水稻培訓國際班已經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

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每年種植面積達7000000公頃,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

袁老的雜交水稻技術共享,讓開發中國家的飢餓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因此,他在國際上被尊稱為「飢餓的終結者」!

寄語年輕人

有著樂觀精神的袁隆平過去總是自稱“80後”,90高齡後邁入“90後”陣容。對於現在的年輕人,這位始終抱著赤子之心的老人也有殷切寄語:

“年輕人是我們國家建設的後備力量,今天是桃李芬芳,成長起來就是國家社會的棟樑。”

「年輕人應該有理想,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理想。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你不能為了錢去努力奮鬥,要為實現理想去奮鬥,你真正努力奮鬥了,自然會有這個回報的。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