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5月22日電 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一生為「兩個夢想」奮鬥
中新社記者 白祖偕 鄧霞 劉雙雙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2日於長沙逝世,享年91歲。這位自稱「90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一生都在為其廣為人知的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不懈奮鬥。
1930年出生於北平(北京的舊稱)的袁隆平,年少時跟隨父母顛沛流離失所,動蕩的生活令他在心裡埋下奮發圖強的種子。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 “看到農村的貧窮落後,我是有點雄心壯志的,想要改造農村,為農民做點實事。”
當時人們普遍吃不飽的局面,讓身為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袁隆平感到自責,並深切體會到「民以食為天」的含義,這也讓其「改造農村」的志向有了明確目標: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水稻是湖南主要農作物。袁隆平自1960年開始進行水稻種植試驗,從此為解決糧食增產問題持續奮鬥了半個多世紀。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學通報》上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透過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孕系、雄性不孕保持系、雄性不孕恢復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與思路,由此拉開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協作組作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發言,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後,雜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廣,後來在中國遍地開花結果,水稻平均畝產也一路「飆升」。
1996年,原中國農業部提出超級稻種育種計畫。袁隆平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形態改良和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成功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不斷刷新英畝產量。目前,超級稻計畫的五期目標已經全部完成,分別是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英畝也於2020年在湖南衡南縣突破1,500公斤。
袁隆平(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攝
身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實踐者,袁隆平曾回憶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點讓「科學的春天」到來了,他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科研經費逐年增多;同時,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給了育種科研人員更高要求,既要讓大家吃飽還要吃好,吃出品質、吃出健康。
為此,由袁隆平領銜的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從過去強調產量,轉向兼顧綠色優質目標。 2017年參與「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的30多個品種中,優質稻佔比超過30%,其中不少品種的米質已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禾下乘涼夢」和「雜交稻覆蓋全球夢」是袁隆平一生的夢想。前者是其真實夢境──他和助手坐在掃帚那麼長的稻穗下乘涼。這一夢想隨著不斷高產量的超級稻米逐漸成為現實。
後者則是希望超級稻米走出國門。 「全世界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的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種上了雜交稻,每公頃增產2噸,每年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在袁隆平看來,發展雜交稻將會有效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
袁隆平(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1979年,袁隆平受邀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的雜交水稻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論文,其題目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這是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的成果首次向國際社會公開。會議上,各國專家公認,中國雜交水稻的研究推廣應用已居世界領先地位。
3年後,當袁隆平再次來到國際稻米研究所參加國際稻米學術報告會時,第一次聽到了「雜交水稻之父」的稱呼。當時,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對與會代表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當之無愧的,他的成就給世界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曾說,他理解的「之父」是「創始者」的意思,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既欣慰鼓舞,又很有壓力,「給你這麼一個榮譽,你就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要繼續努力」。從1979年首次「走出」中國,雜交水稻現已在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研究和推廣,在國外的種植面積已達800萬公頃。
袁隆平(資料圖) 中新社發 熊陽俊 攝
億畝荒灘變良田,是袁隆平的另一個心願。中國約有1億公頃(15億畝)鹽鹼地,其中2.8億畝可開發利用。以保守估計未來畝產200-300公斤計算,可年增產糧食數百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 2020年,由袁隆平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全國示範種植海水稻面積擴展到10萬畝,平均畝產穩定在400公斤以上,最高畝產突破800公斤。
「知識、汗水、靈感和機會。」袁隆平曾向年輕人分享自己科學研究成功的「八字秘訣」。他說,年輕人正是充滿夢想的時候,但是停留於做夢是不夠的,要樹立理想並努力為實現理想而奮鬥,「我始終都在努力使我的兩個夢想成真」。
近年來,中新社記者曾多次在長沙採訪袁隆平,他每次都表示要向更高產的育種目標進軍;只要身體允許或沒有出差,他每天還要去試驗田看一看,「不從事雜交稻,我的生活就沒有意義了」。 (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