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簡介和代表作品(每天了解一位歷史名人-袁枚)

2023-01-12袁枚

袁枚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共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聲望,但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年),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袁枚倡導“性靈說”,主張詩文美學創作應該抒寫性靈,要寫出詩人的個性,表現其個人生活遭際中的真情實感,與趙翼、蔣士銣合稱為“幹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 ,為「清代鈰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 。主要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隨園詩話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 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癒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

歷史評估:

姚鼐: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其思,通乎古法。於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效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世謂百餘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袁隨園君墓誌銘》,取自《惜抱軒文集》卷一三)

王昶:①三十年中,掃門納履,為向來名人所未有。才華既盛,信手拈來,矜新鬥捷,不必盡遵軌範。且清靈雋妙,筆舌互用,能解人意中蘊結。然謝世未久,頗有違規。 ②蓋子才遊履所至,偶聞名公卿可喜可愕之事,著為志傳,以驚爆時人耳目,初不計信今傳後也。 (《蒲褐山房詩話》,取自《湖海詩傳》卷七)

洪亮吉:通天老狐,醉輒露尾。 (《北江詩話》)

陳寶琛:(袁文)有俶詭雄奇之態,多磅礴凌厲之觀。 (許貞幹《八家四六文註》序)

劉麟生:①袁枚之筆,流麗生動,喜雜以議論。 ②子才之文,世人多以放縱目之。要其筆致流利,亦如其詩也。 (《中國騸文史》)

軼事典故:

生活之趣

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因曾做過上元、江寧縣令且十分喜愛金陵山川秀色和人文氛圍,遂以「三百金」價格,購得江寧府隋赫德遺下的“隋園”,更名為“隨園”(隨園被曹雪芹父親曹頫購得和改建,成為《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 。

袁枚接手小倉山北麓的隋園後,「茨牆剪園,易簷改途。隨其高,為置江樓;隨其下,為置溪亭;隨其夾澗,為之橋;隨其湍流,為之舟…就勢取景” ,他先後恢復並新建了金石藏、環香處、小眠齋、峻山紅雪、香雪海、群玉山頭、綠曉閣等20餘處迷人景緻,成為當時眾多金陵文人騷客與袁枚一起文宴雅集的聚集地;此稱為「隨園」在《雜興詩》描寫隨園景緻:「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遊魚長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隨園四面無牆,每逢佳日,遊人如織,袁枚亦任其往來,不加管制,更在門聯上寫道:“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品茶之道

65歲以後,袁枚開始喜歡上了遊山玩水,遊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蕩、四明、雪竇等山,安徽遊過黃山,江西廬山,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地,喜愛品茶的他自然也會嚐遍各地名茶,並且一一記載下來。他描寫常州陽佳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採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銀針、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評述。

此外他還寫下許多茶詩,如《試茶》描寫福建人普遍種茶的情形,《湖上雜事詩》描寫身著紅布裙的採茶姑娘在「萬片綠茶」的茶海中採茶。他旅遊時,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亦不忘留意當地的「茶葉文化」。

乾隆五十一年(1786)袁枚遊武夷山,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他從所使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與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 《隨園食單·茶酒單》載:「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慕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袁枚認為,除了有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對此他寫道:「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

他提到收藏茶葉的方法:收法必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紮住。 」至於烹調的方法,他也有獨到的妙法:「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 」

慧眼識人

袁枚雖然自身不願涉及官場,但卻有著獨到的政治眼光。他曾經和珅、和琳兄弟年幼的時候,寫過這樣一句話,「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後面事實證明,和珅成為乾隆身邊第一紅人,和琳則成為著名將領,官至一等公爵。

藏書之好

袁枚作官後,以薪俸易書,積至40萬卷,築藏書樓「小倉山房」、「所好軒」。自註何謂“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畫,皆有時有限,只有藏書,不分少壯、飢寒,讀之無限;還專門寫有一篇《所好軒記》。

山林之樂

袁枚年輕時就喜歡追求山林之樂,但由於遵循「父母在,不遠遊」的信條,一直到他67歲服喪完畢後,才開始了盡情遊歷山水的旅行。這一年,他遊歷了天台山、雁蕩山、黃龍山等名山。 68歲時,袁枚遊歷了黃山。 69歲,他跑得更遠,正月出發,臘月底才回家,從江西廬山一路遊玩到了廣東羅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廣西桂林,之後經永州回返,順路遊衡山。 71歲去武夷山,73歲遊江蘇沭陽,77歲二遊天台山,79歲三遊天台山,80歲又出遊吳越之間,即是81歲還出遊吳江,當時有人稱讚他「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

精於生意

袁枚可謂是清代商業炒作第一高手,他對生意的策劃步步為營,首先,花費許多錢重修隨園,修好了故意拆掉圍牆,讓遊客在園裡隨意遊玩,目的是使人知道江寧城裡有這樣一個山美水秀境幽的地方。園子初具聲名、有了一定數量的遊客,他立刻寫了一本《隨園食單》,極力渲染自家私園食物的精妙和家廚烹調的高水準,激發那些熱衷口腹之欲的人的興趣。袁枚對飲食氛圍也極有研究,每有客來,他都要叫人將餐桌擺到一些景緻極美的亭榭,還安排自養的美女為之唱歌跳舞,隨園的飲食生意非常火爆。當隨園炒熱,個人知名度激劇上升,袁枚開始擴大經營範圍,在園子裡售賣《隨園全集》、《隨園食單》等著作,他的書果然供不應求,屬國琉球都有人專程來購買。光是賣書一項,袁枚一年即可收入三、四千兩白銀。中年以後,各方人士爭相請袁枚寫應酬文章,袁枚來者不拒,墓誌碑記、壽序諉文,只要給足銀子,絕對服務三包,又大賺了一筆。

來源:歷史人物傳奇故事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