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昀近幾年的作品可謂是“叫好又叫座”,他率先打破了男頻大男主小說收視口碑都不太好的局面,在他之前已經有流量演員挑戰過這類小說影視化,然而幾乎都是慘敗,收視口碑皆撲街,而張若昀主演的《慶餘年》熱度高口碑也不錯,其後《雪中悍刀行》雖然武打被吐槽,但這部劇熱度並不低,現代劇題材的《警察榮譽》同樣收穫了不少好評。於是張若昀時常被喊話拍第二季欠了一堆債,那麼問題來了張若昀的「第二季」定律能打破馬伯庸魔咒嗎?
相較於張若昀作品的叫好又叫座,馬伯庸的作品在影視化之後唯有一個字,那便是“撲”,即便藉口再多,也抵不過一個事實那便是“撲”。馬伯庸有幾部作品影視化之後都說製作精良,畫面好看,比如《長安十二時辰》,比如《風起洛陽》,比如《風起隴西》,可惜收視逐漸遞減,到《風起陝西》直接砸破央八的底盤,要知道那可是隨便播點啥收視率都不愁的央八啊!要說團隊不努力吧,那也沒有,從演員陣容和製作集數上還是能看到努力。
不難發現,《長安十二時辰》和《風起洛陽》影視化採取的演員陣容是流量+演技派,比如易烊千璽和雷佳音,王一博和黃軒,給人感覺這樣的配置有人負責流量,有人負責演技,想著收視和口碑雙爆發,但很可惜並沒有。 《長安十二時辰》被吐槽“又臭又長”,很多人從一開始的好看到後面昏昏欲睡,因為拍得太細了,框架又很散,處處是重點導致沒有特別突出的記憶點,到了《風起洛陽》雖然縮減了一點集數,但還不夠,於是《風起隴西》再度改進。
不知是否是吸取前兩部的教訓,《風起隴西》的雙主演不再用年輕流量,而是有演技又有點流量的陳坤和白宇,集數也壓縮到只有24集,結果這部劇撲得連央八的hold不住,至此網路上有了「馬伯庸魔咒」的傳說。所以當張若昀出演《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時不少人持觀望狀態,預告片花看起來還行,在上線後發現這部劇和馬伯庸之前影視化的作品風格也不太一樣,之前的作品給人沉悶、故作高深,但結果啥也不是的印象,而這部劇謎底就在明面上。
《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就是帥家默發現了一處百年bug,他想查「人丁絲絹」案,這個案件還牽扯到他父母之死,不管是為了洗清污名還是為了糾正數學錯誤,帥家默和小夥伴走上起訴翻案之路,因為觸碰到反派的利益被阻擾追殺,這部劇連反派都不用猜,因為很明顯。這部劇的燃點在看一個算呆子帶著一個嘴替策反一個訟棍,在重重阻力下逆襲翻案,而且這部劇節奏輕快,開篇就有兩場混戰搞武鬥,文鬥則是打了多場官司,第5集開新地圖。
要知道《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只有14集,而且不同於之前的沉悶,這部劇走輕喜劇路線,偶爾會有笑點,比如賭坊的混戰,比如帥家默坐牢,還以為會很淒慘,結果因為一心找bug被其他人誤以為「妖上身」混成了獄中一霸,這些都很難不讓人懷疑劇組吸取了馬伯庸其他作品的缺點改進了。不過效果如何有待商榷,就看劇播完是張若昀再度被喊拍第二季,還是馬伯庸魔咒又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