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狂飆》已經完結,大眾對張頌文老師的喜愛從未結束。
最近又有人考古出他發表在雜誌上的文章《火柴天堂》,講述了母親與病人之間的故事,還有母親對他的影響。
一次回訪病人,媽媽欣喜地握著老太太的手,說她的臉色好了很多,要記得多曬太陽病很快就會好起來。
此後老太太聽話的曬太陽,保持好心情,真的就沒那麼痛了。
張頌文問媽媽,那個老奶奶的病是不是真好了。
媽媽傷感地告訴他,那個老太太得的是絕症,人生只剩一個月的時間。
媽媽那樣做不過是減輕她的痛苦,多給她一些希望,「一個人最怕沒有盼頭,你只要給她希望,就好。」
媽媽的話,張頌文始終記在心裡,也一直給自己一個希望,在無人問津的日子裡陪著他度過一個又個難熬的寒冬。
01為了夢想
張頌文讀職高畢業後就開始出來賺錢了,他在日曆廠糊過日曆,在汽水廠當過流水線工人,到飯店當實習服務生。
直到後來當了導遊,全國各地到處帶團,參加各種導遊大賽,工作能力受到領導讚賞。
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單位分房,升職加薪,在那個年代他就已經能賺到兩萬的月薪了。
那時的張頌文才24歲,可以說是個非常努力肯幹、事業有成的年輕人了。
而從導遊到演員的轉變也是一個非常偶然的契機,觸發他去思索人生的更多可能。
有一次帶團遇見一個小姑娘,她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張頌文回她說「我沒有夢想,都是一份工作,如果非要說的話,我有個嗜好就是看電影。
小女孩說,「這就是你的夢想,25歲怎麼了,大導演張藝謀29歲才考北電呢,你也可以去學電影!」
一小時後,張頌文就出現在領導辦公室,提了離職。
第二天,他便來到北京電影學院的門口。
這聽起來很瘋狂、很熱血,也很不可思議,但這就是張頌文那時那刻的決定與選擇。
入學時他是全年級年紀最大、國語最差的學生,畢業時他是專業課成績年級第一的優秀畢業生。
他用自己的付出與努力去彌補差距,普通話不好就含著石子練台詞,聲台形表不行,就勤加練習,多去火車站、戲劇場等地觀察人物。
張頌文在大學過了一段充實而美好的生活,畢業後才真正經歷社會的毒打,見識到市場的殘酷。
畢業三年,他沒有戲拍,跑了七、八百個劇組,受到七、八百個人的拒絕與嘲諷,甚至是羞辱和人身攻擊。
沒人關心他畢業成績多高,他們更在意身高長相,是否有經驗、有市場,能把底線壓多低。
35歲了,他比剛工作時候還要窮,為了省錢買沒人要的菜,租住在郊區的平房連鍋爐和煤炭都買不起。
為了獲得表演機會,他只能一再降低價格。
幾十集的電視劇,別人一萬他就打包價九千,如果導演還猶豫,他就主動承擔起表演指導的工作。
即便是這樣,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一兩年也只能接到一部戲。
這也意味著工作幾個月賺幾千塊就是他一兩年的全部收入了。
為了保持表演的狀態,他做過北電助教,也給不少明星當過表演老師,在業界廣受好評與尊敬。
比起被圈內人熟知的表演指導身份,他的演員身分似乎弱化了許多。
「就像我明明想打籃球,你卻讓我當籃球教練,我怎麼會快樂呢?但沒有人找我打籃球,那我只能選跟籃球比較接近的,用教練的身份在旁邊站著,看他們打籃球。
他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堅持,以及對演戲的熱愛始終不變。
02為了表演
不拍戲的時候張頌文喜歡到處溜達,觀察生活中的人與事。
坐在菜攤旁幫忙賣賣菜,去花農那挑選幾盆花,融入熱鬧鬧鬧的煙火氣。
村子裡住的久了,他與商家都處成了朋友,在聽說張頌文是演員的時候商戶兄弟的第一反應是「你這樣的人都能當演員啊?」
惹得張頌文哭笑不得,大呼受到了「打擊」。
張頌文老師的許多表演都是可以追根溯源的,在生活中都能真實的找到原形。
正是對於生活的觀察入微造就了他真實的表演方式,藝術不是浮於表面,是來自於生活。
沒有真正的貼近生活塑造的人物也就輕飄飄不夠踏實。
他對待表演是誠懇的、極度認真,有自我的堅持,在他心裡「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有次拍戲,張頌文飾演一個充當背景板的食客,結果拍攝前他跑去問導演:「我這個角色叫什麼名字?他是做什麼工作的?多大年紀?他的父母是什麼教育史?
一開始導演還回應他,問的多了直接不耐煩了:「哪裡這麼多事兒,你要不拍就走人!」
類似的情況他經歷過無數次,但他被罵的再多也從未放棄認真對待每個角色的底線。
最早認識張頌文的觀眾大多是透過《乘龍怪耶》裡的「老頑童」賈發,那是許多90後的童年回憶。
他像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動不動就對老婆撒嬌,嘟囔著嘴巴,兩撇小鬍子,墨色的眼睛時而無辜時而狡黠。
雖然摳門、死要面子又愛錢,但總能在危機時刻肩負重擔,為了女兒幸福不惜涉險,降低身份教化後輩。
張頌文塑造了一個可親可愛、略帶傻氣,偶爾又成熟穩重、機智勇敢的老爹形象。
在《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張頌文飾演城建委主任唐奕傑。
為了凸顯角色身上的自卑懦弱,他一個月內增重30多斤,拔掉前額頭髮,還特意去相關單位上了一個多月的班。
他也特意設計了一些用手撐腰、說話多加感嘆語氣、裝腔作勢等小細節,生動演繹出一個中年男子的油膩感。
張頌文賦予了角色鮮活的生命力,作為電影開場大戲的焦點人物,演技抓人眼球,編劇史航讚美其表演是電影的點睛之筆。
而被更多人熟知的要數張頌文老師在《隱密的角落》裡教科書般的演技,把一位中年喪女的父親的苦痛演繹的淋漓盡致。
小女兒過世不久,他到常去的餛飩鋪打包宵夜帶回家,老闆照慣例做了三份。
他怕妻子難過崩潰,不敢將三份餛飩全帶回家,又不忍心丟到垃圾桶,於是回到餛飩攤坐下一口口吃下。
一碗餛飩的時間,細微的表情變化間,失去女兒的痛苦,壓抑著默默流淚還得咬牙強撐的父親形象,就這麼生動立體的展現於觀眾面前。
《隱密的角落》播出後張頌文的演技引發熱議,這塊金子終於撥開陰霾發出光亮,他有了更多的機會。
很多人為他感到不值,憑什麼那些瞪眼、面癱的流量派手握大量資源、日薪208萬,而真正的好演員卻機會寥寥,賺的錢連房都買不起。
張頌文老師對此表示自己並不委屈,他有自己的精神支點,也不想為此引起爭端。
事實上在大家都對流量藝人嗤之以鼻,他也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差生”,發掘每個人身上的特點,認真的與他們交流。
他說“找到了演戲的快樂,你演痛苦都是快樂的”,他是真的很溫柔。
拍攝《狂飆》前張頌文做了充分的準備,他提前去拍攝城市找個水產批發市場待著,觀察市場魚檔老闆們怎麼批發魚產品以及賣魚時的種種細節。
高啟強初登場時給買魚的人送蔥做添頭,別人叫他時,他會習慣性地撩了一把魚缸裡的水來洗手。
毫無表演痕跡,真實而自然,彷彿他就是一個在水產市場賣魚多年的小老闆。
角色的言談舉止、生活習慣,會自然而然地從他身上流出來。
張頌文老師的表演不是抽象的,是每個人鮮活的故事,也因此在他演繹之下的每個角色都能打動無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