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鄭和鄭和簡介(他的生平,你了解多少?)

2022-09-08鄭和

提到鄭和,大家都很熟悉了,鄭和下西洋,國中七年級歷史課本上的重點。那我們今天就來介紹航海家鄭和的生平。

鄭和(1371—1433年),回族,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人。明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秋,明太祖朱元璋任命穎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率30萬大軍攻佔雲南。明軍勢如破竹,這年末,雲南事平。在攻下雲南後,鄭和就被傅友德收在門下,並任侍者。鄭和體貌不凡:」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又岳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極貴。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 (袁中徹《古今識鑑》卷八)這段史料記鄭和生有異相,被當時的著名識相者袁中徹認為有」極貴」的前程。鄭和在傅友德旗下做了哪些事,有何功勞,史書不記。只說1384年傅友德隨燕王朱棣北徵,攻打蒙古殘存勢力。傅友德能徵能打,深得朱棣賞識,二人關係密切,交往較多,大概在這個時段,朱棣就看到跟隨傅友德的鄭和”豐軀偉貌”,給燕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文元年(西元1399年),燕王朱棣從北平起兵,以」靖難」的名義發兵攻打南京。西元1402年,南京城破,朱棣從親侄兒手中奪取了政權,做了永樂皇帝。在“靖難”之戰中,鄭和跟隨燕王”出入陣戰,多建奇功”,鄭和便成了永樂皇帝十分倚重的人。

鄭和七下西洋的事,人人皆知。但鄭和在下西洋之前先去了東洋,這一點人們所知甚少。

鄭和

鄭和祖父和父親都去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從小就受到海外世界的教育及有關航海的知識儲備。這一特殊的社會背景,可能對永樂皇帝的下西洋決策起了關鍵作用。就在永樂皇帝賜鄭和姓氏只過了20天,永樂即”命京衛造海船五十艘”,並命做好一切航海物資準備,要派鄭和下西洋。但發生了一件始料不及的重大事件,促成了鄭和先下東洋,即出使日本。原因是日本作為中國的近鄰”一衣帶水”,早在唐代兩國就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到了明代,日本倭寇不斷侵犯我沿海地區,加之明太祖時,大臣胡惟庸一案有通倭之疑,明與日本斷絕了往來。永樂皇帝即位後,立即派大臣帶上皇帝」詔諵」赴朝鮮、日本,以便建立關係,得到日本積極回應。永樂元年九月,日本國遣使堅中圭密等來華,正式入貢。日本國王源道一接受永樂皇帝的賜封」日本國王」的稱號。並向永樂皇帝保證不縱容日本浪人勾結中國」姦宄」繼續侵犯中國邊境,雙方也為」勘合貿易」達成協議。

鄭和

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7月,是一個世界航海史上值得紀念的時日,因為在這個月,航海家鄭和統率著一支偉大的船隊,揚帆出海,開始了震驚世界的遠洋航行。

這次航海有著四個世界第一。

其一,是當時世界第一的龐大船隊;其二,鄭和七下西洋到達的範圍和持續時間屬世界第一;其三,鄭和七下西洋所到達的著名城市及港口最多;其四,鄭和的龐大船隊滿載著文明和友誼。

鄭和

鄭和艦隊所到之處,當地的國王、首領、酋長、官員都帶領臣民,遠道相迎,以當地最高的禮遇接待鄭和及其船隊。原本鄭和下西洋每日都有專職的官員書寫航海日記。但這一份珍貴無比的資料,連同其他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文獻檔案,被朝廷中的禁海派代表人物,兵部郎中劉大夏偷偷燒毀。因此,完整的有關鄭和七下西洋的文獻檔案缺失,不能不說是中華航海史之痛!但鄭和七下西洋畢竟是持續了28年之久的大規模歷史事件,是世界航海史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