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佈,大禹、李冰、落閔、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軒、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欒、秦九韶、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
2020年6月10日起,「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陸續推出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組織撰寫的2批20位四川歷史名人系列文章,敬請關注,並歡迎在文尾“寫留言”處留下您的讀後感言!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文章之十五
演義之外的傳奇-諸葛亮
吳 琨
古往今來,不論朝代,無論階層群體,都對諸葛亮推崇備至,不吝讚美之辭。據文獻可考,對於諸葛亮,三國時有「忠武英高」之稱,晉有「豈神之祗,豈人之精」的感慨,唐時的武侯祠碑銘中有「錦江清波,玉壘峻岑,入海際天,如公德音」的讚美。寫出了著名《蜀相》的「詩聖」杜甫,一生中有多達二十餘首詩吟詠或提及諸葛亮,宋代的蘇遼也曾面對其畫像道:「人也?神也?仙也? 吾不知之,真臥龍也!君王、武將中亦不乏他的欣賞者,如李靖曾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正奇兼善者如孫武、衛青、諸葛亮廖廖數人耳”,清朝康熙皇帝更是直接表示「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除此之外,還有百姓中廣為流傳的故事、戲文,自發形成的祭祀活動等,數不勝數。
諸葛亮(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放到今天,「身長八尺,容貌甚偉」的諸葛孔明,可謂是統一了各「圈」美學的明星人物。觀其一生的為人、為臣、為官之路,也的確可以用「義、忠、信、智」四個評價極高的字來概括,正如明代宋濂所言,「其師以正動,義也;委身事君,忠也;開誠佈公,信也;禦眾以嚴,智也”,而“其功之不能成,天也”,《莊子》說:“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這一點在諸葛亮身上體現得尤為鮮明。
不過,他為眾人所熟知的形象,多來自於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即使是在隨處可見三國文化遺蹟的四川,追其本溯其源,大多也是透過演義、戲曲和民間傳說形成,並非歷史意義上的遺跡。那麼歷史中真正的諸葛亮,是否也是這樣一個足智多謀、德才兼備的「千古完人」呢?
生平簡歷
諸葛亮生於儒學傳家的仕宦家庭,家鄉屬於瑯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在家鄉生活的13年中,因為幼時母、父先後病故,托由叔父諸葛玄撫養照顧。 14歲時,諸葛亮隨叔父離開家鄉赴豫章(今江西南昌),隔年投奔荊州牧劉表。諸葛亮17歲時,諸葛玄病逝,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失去主要的生活依靠,在劉表的幫助下移居隆中耕讀。當時的隆中距襄陽城西20裡,屬南陽郡管轄,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自己「躬耕南陽」。
經過十年的結廬勤耕與苦讀,以及在荊州廣交師友,諸葛亮學識才智大進,龐德公、司馬徽等人譽之為“臥龍”,所結交的朋友徐廬、石韜、崔州平、孟公威等也都是很有才華的人物,其岳父黃承彥亦是沔南名士。雖然諸葛玄與劉表有舊,但諸葛亮沒有出仕,而是躬耕向學,待時而起。直到西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27歲的諸葛亮獻上《隆中對》,提出“興復漢室”的戰略規劃,才是他仕途的開始。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諸葛亮34歲時,奉劉備之命率軍從荊州西援,與劉備會師成都,從此定居,直到54歲病逝於五丈原前線,為時達21年。從27歲出山輔佐劉備,到34歲入蜀定居,其間主要在荊州活動了約8年。
諸葛亮入蜀到成都定居以後,只在平定南中叛亂和北伐時(即所謂「六出祁山」)遠離蜀地,所以在諸葛亮54年的生涯中,有近20年的時間生活在蜀地,將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歲月奉獻給了蜀郡。這段時間,也是他的事業成就達到高峰的時期,是他得以留名青史、成為名臣賢相的完成時期。
修身齊家
諸葛亮一生廉潔奉公,淡泊名利;治家嚴謹,家風純正;謙虛謹慎,從善如流;嚴於律己,勇於擔責;忠貞不二,慎始全終,是中國封建社會裡正身律己、忠臣賢相的典範。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文化與東亞文化的主流,影響極為深遠,其核心觀念的“仁”最重要的一類外現——“忠”,在諸葛亮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一生對劉備與蜀漢忠心耿耿、從一而終,即使在白帝託孤、劉備過世後,依然對後主劉禪呵護備至,掌權而不貪權,最後甚至為了蜀漢的事業,在五丈原的軍旅之中勞累至死。這無疑都極致展現了忠君愛國的精神,使他成為我國歷朝歷代「忠臣」的最高代表與典範。
《禮記·大學》言:「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雖然講的是由內而外,推己及人的個人修養,看似內求,實則外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將個人與家國天下統一起來。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是政治混亂並爆發黃巾大起義的時代。社會動盪不安的現實,讓諸葛亮從小就能直接、深刻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在隆中,諸葛亮將於田間耕作之外的時間,用在閱讀、遊歷、師訪友方面,同時很注意與荊州地區有影響的人物的聯繫,尤其是與有聲望的名士交往,以此增長見識,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尋師遊學的過程中,結交了不少朋友,更贏得荊州名士們的尊敬。後來劉備來到荊州,也是透過荊州名士司馬徽、徐庶等人的大力推薦才有了後來著名的「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圖片來自網路)
「修身」之後,便是「齊家」。諸葛亮的家風主要體現在《誡子書》《又誡子書》《誡外生書》等家書。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時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本家書,涉及立志、勤學、修身、養德等面向內容。 《又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養子諸葛喬的家書,專門談飲酒問題。 《誡外生書》是諸葛亮寫給外甥龐渙的家書,談論了立志的重要性。諸葛亮勸誡子弟心志拳拳、意境曠遠,在傳承了諸葛家風的基礎上,熔鑄了自身獨特的人生感悟及家國情懷,是培育良好家風、涵養正氣的典範之作,至今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
諸葛亮心系天下,站在忠義的高度謹慎處世,不漏漏於追求功名利祿。 《出師表》中,說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將治國安邦、濟世安民作為自己最高理想和人生追求,把家族命運與國家前途、黎民蒼生相繫。在隆中之時,諸葛亮就“自比於管仲、樂毅”,渴望像管仲、樂毅一樣能有機會輔助明君,兼濟天下;擔任蜀相時,諸葛亮“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佈公道”,深受百姓愛戴;同時,他對後輩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他們通過立志勤學、修身養德,早日成為濟世安民之才。 《誡子書》中,諸葛亮告誡諸葛瞻,切不可放縱、不勤學,否則“多不接世”,真正的人才,應當為國家及社會所用。
諸葛亮塑像(成都武侯祠資訊中心 供圖)
治國平天下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雖然受到魏晉正統史觀的約束,與《三國演義》的小說式記述不同,摒棄了諸多溢美之詞,但依然不難看出對於諸葛亮的推崇備至。關於其“治國”,《三國志》有以下記載與評述:
「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姦,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遠譬也。 「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諫煩而悉。 ,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佈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詞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
諸葛亮銅像(圖片來自網路)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在當時的脈絡下,無疑是極高的認可。他勵精圖治,革除弊政,廣任賢才,注重法治;首設堰官錦官,發展生產,務農殖谷,富國強兵;南徵平叛,改善與西南各族的關係;東和孫吳,多次出兵北伐曹魏,力圖興復漢室,一統天下。更為可貴的是,在諸葛亮公忠體國的思想和作風影響下,蜀漢官員形成了一種為官節儉、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造就了一個廉政時代,以至於在諸葛亮死後,依然維持了蜀漢長達數十年的正常運作。
當時蜀國許多地方還上書請求為諸葛亮建立祀廟,《襄陽記》有載,在朝廷礙於禮製而暫時還不能為諸葛亮建祀立廟的時期,民間就利用歲時節令祭諸葛丞相祀諸葛丞,稱為“百姓巷祭”,甚至在蜀國西南部少數民族地區也出現了“戎夷野祀”。直到今天,在四川也保留了大量關於諸葛亮的歷史遺存,如成都武侯祠、武擔山、九里堤遺址、萬裡橋、諸葛井、葛陌、都江堰、諸葛亮點將台、新都八陣圖遺址、孔明鄉與馬刨井,西昌諸葛城、雷波諸葛亮點將台、越西諸葛忠武侯祠,綿陽諸葛雙忠祠、澇水諸葛營、三堆子、飲馬缸、諸葛寨、臥龍山、孔明泉,廣元明月峽古棧道、劍門關,宜賓丞相祠、點將台、觀斗山,內江隆昌武侯祠遺址、合江武侯祠遺址…
成都武侯祠過廳(丁浩 攝,成都會武侯區地方誌辦公室 供圖)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最後一步,也是儒家的終極理想——達到天下在一種等級秩序基礎上的平等和公平。諸葛亮親身經歷了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天下分裂、軍閥混戰等造成社會秩序大動亂的變遷,因而對人民在動亂中所經受的苦難,有深刻體會和理解,渴望天下一統而致天下太平,最終使人民安居樂業。
諸葛亮身為不世出的戰略家,明白「興復漢室」的條件在當時並不具備。因此在“隆中對策”中提出的方針便是分階段實施:第一步是“跨有荊、益”,與曹操、孫權形成鼎立之勢;第二步是等待時機,當“天下有變」時,則兩路出兵,夾擊中原。這個先走向三分,再求統一的戰略決策,是當時最全面、最具體、最有實效的立國方略。
「興復漢室」的可能性是的確存在的。西元219年,劉備取得漢中,跨有荊、益,具備了兩路北伐的條件。鎮守荊州的蜀將關羽出兵攻襄陽,大敗曹軍,威震華夏,逼得曹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這只是一路北伐,竟有如此威力,足證許昌以南擁漢反曹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也說明「興復漢室」是具有可能性的。
但是,可能性畢竟沒有變成現實性。荊州之失、夷陵之敗,使得蜀漢元氣大傷,三國鼎立的局面最後形成,魏、蜀、吳三國都不再具備統一中國的實力,諸葛亮實現「興復漢室」這一理想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然而,作為政治家的諸葛亮,卻仍為“平天下”這一理想進行著終生的奮鬥,八年之間五次出兵北伐曹魏,彰顯出儒家”自強不息”品格,同時秉承儒家精神,為建立”澤及百世」的功業,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承諾。
《諸葛亮像》圖立軸,劉旦宅 作(資料來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網)
“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諸葛亮所展現出的品質、所遺留的精神,早已遠遠超過“匡扶漢室”這一具體事業的價值。正如評選首批四川歷史名人時,成都市諸葛亮研究會副會長、武侯祠博物館原副館長譚良嘯所說,「諸葛亮寧靜淡泊的氣質,忠貞不渝的情操,廉潔務實的作風,慎始善終的精神,為事業獻身的忠義,閃耀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光華,承載著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我們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追思和敬仰,表達的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讚賞,體現的是我們民族在幾千年奮鬥中形成的歷史觀、倫理觀、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
諸葛亮(成都會武侯區地方志辦公室 供圖)
參考文獻
1.王瑞功.諸葛亮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04.
2.任俊華.諸葛亮的家風[N].學習時報,2020-01-24(001).
3.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中華書局,2005
4.陳向蓉.論諸葛亮的家國情懷[J].文史雜誌,2019(06):4-8
往期回顧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 文翁-公學始祖興教化 漢代循吏第一人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兩晉兩「國志」 光焰萬丈長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偶像的力量:最早的粉絲逆襲之路-司馬相如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一部《三國志》 千秋良史才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常璩:矢志於史終不悔 著錄巴蜀“第一人”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風骨崢嶸 壯志難酬 ——一代詩骨陳子昂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薛濤: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巴山蜀水的鄉土文化對李調元詩學思想的buff加成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草原上的雄獅大王-格薩爾王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張栻:湖湘有「理」 他從蜀來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數學史上一顆耀眼的星星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大禹精神耀千古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不朽巨匠-李冰
四川歷史名人系列│西漢儒學大師-揚雄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