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樸(1226—1306?),初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小字鐵山,祖籍隩州(今河曲縣),金正大三年(1226)出生於金朝南京(開封),時父白華在樞密院為經歷官,為白華次子。七歲時,遭壬辰之難,蒙古軍隊攻陷南京,其母被敵軍擄走,其父前已隨金哀宗逃鄧州,樸與姐由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挈領,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五月三日北渡黃河往山東,途中罹疫,遺山晝夜抱持,竟於得疫後第六日出汗而愈。元、白為中州世契,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交往甚好。蒙古太宗九年(1237),其父北歸,卜築於滹陽(今河北真定)。是年秋,遺山由冠氏(今山東冠縣)返太原,經滹陽,即便道送樸姐弟還家,時白樸12歲。白華謝遺山曰:“頤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巢兒。”
歸家後,從父習進士業,專學律賦,頗有能聲,為後進之翹楚。遺山每過之,必問為學次弟。嘗贈之詩曰:「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蒙古定宗二年(1247),白樸22歲,結婚娶婦。因幼遭亡國之難,倉皇失母,故以常有滿目山川之嘆,居恆鬱鬱不樂,屈節降志,不屑仕進,乃嘲弄風月,流連光景,庸俗易之,用世者嗤之,且放浪形骸,期於適意。青壯年時期,曾漫遊大都、順天(保定)、壽春(安徽壽縣)、懷州(河南沁陽)等地。元中統二年(1261),中書左丞相史天澤擬薦之於朝,樸再三遜謝,「棲遲衡門,視榮利蔑如也」。 55歲時,徙家金陵,從諸遺老放情山水間,日以詩酒優遊,用示雅志。在大都曾與關漢卿等同入玉京書會,為當時劇壇上的風雲人物。賈仲明吊趙子祥詞雲:「白仁甫、關漢卿,《麗情集》天下流行。」晚年北返故裡,元大德十年(1306),白樸81歲時重遊揚州,此後,事蹟不詳。因子白鏑仕元,贈與嘉議大夫、太常禮儀院太卿。
白樸全集
白樸尤工於詞曲,與鄭光祖、關漢卿、王實甫並稱「元曲四大家」。著有詞集《天籟集》二卷,《天籟集摭遺》一卷;雜劇十六種:《絕纓會》《趕江》《梁山伯》《賺蘭亭》《銀錚怨》《斬白蛇》《梧桐雨》《幸月宮》《崔護諤》《錢塘夢》《高祖歸莊》《鳳皇松》《牆頭馬上》《流紅葉》《箭射雙雕》《東牆記》。今存完整雜劇僅三種:《牆頭馬上》《梧桐雨》《東牆記》。另有《流紅葉》《箭射雙雕》殘折。其中《梧桐雨》《牆頭馬上》最為著名,為中國戲劇文學瑰寶。
《牆頭馬上》(《裴少俊牆頭馬上》)與關漢卿《拜月亭》、王實甫《西廂記》、鄭光祖《倩女離魂》,並稱為元雜劇中「四大愛情劇」。其結構嚴謹,俊語如珠,戲劇衝突尖銳,人物性格鮮明,極富於反封建性,為中國戲劇史上傑作。
元曲四大家
《梧桐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為白樸名作。其格調纏綿清麗,典雅雋永,“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佳句無窮,力重千鈞。在最後一幕,寫雨聲的淒涼,景物的蕭瑟:「叨叨令:一會價緊呵,似玉盤中萬顆珍珠落;一會價響呵,似玳筵前幾簇笙歌鬧;一會價清呵,似翠巖頭一派寒泉瀑;一會價猛呵,似繡旗下數面徵鼙操。他諸般兒雨聲肆噪。才:這雨一陣陣打梧桐葉凋,一點點滴人心碎了。曲辭文采上。
明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謂:「白仁甫之詞,如鵬摶九霄,風骨磊磈,字源滂沛,若大鵬之起於北冥,奮翼凌乎九霄,有一舉萬裡之志,宜冠於首。其《牆頭馬上》譯為日文,《梧桐雨》在1851年被法國著名漢學家馬贊撰文介紹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