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艷若桃李,來源:唐詩宋語古詩詞(ID:tsgsc8)
杭州西湖南北兩邊,各有一座墓,岳飛墓與於謙墓。兩墓遙相呼應,成為西湖南北兩處勝景。
岳飛,南宋抗金名將,眾人皆知。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說的就是岳飛和冤殺了他,跪在他身邊任世人唾罵的秦檜。
於謙是明代的民族英雄,詩人,他文韜武略,出將入相,是明朝忠誠無雙的於少保。
西湖,因為秀山麗水和這些忠義之士的陪伴,成為世界文化景觀遺址。
清代詩人袁枚曾說:“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自古英雄出少年
1398年,於謙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個世代為官的書香家庭。
父親於彥昭希望兒子將來為人處世謙遜有禮,於是為他取名謙,字廷益,號節庵。
於謙從小禀賦異常,長相出眾。
七歲時,小於謙在家門口玩耍。過路的一個和尚見他相貌非凡,驚訝不已,說他將來會是拯救時局的宰相!
八歲時,穿著紅衣的小於謙和小夥伴們一起騎馬玩耍,鄰家老者覺得很有趣,就戲言小小的他:「紅孩兒,騎黑馬遊街。」
於謙聽了,毫不示弱,立即對上:「赤帝子,斬白蛇當道。」
老者聞言大驚,認為對聯工整,氣勢非凡,這孩子將來了不得!
14歲時, 於謙參加杭州府試,遇到時任杭州知府的虞謙。 當時府試時所有考生都要一一報上姓名,唯獨於謙緘默不言。 虞謙問原因,於謙答曰:「同大人諱,故不敢報。」那個時代,下屬是不能直呼上級名諱的。
虞謙看出了這位少年的顧慮,於是笑道:「何無忌,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爾亦無忌。」他巧用三個歷史名人名字,告訴於謙不必忌諱。
於謙聽了,從容答道:「張相如,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雖然張相如,藺相如,司馬相如,名字都叫相如,可實際上,我比起您可差遠了!
主考官虞謙身居高位,沒有任何架子,於謙在老師面前,能夠保持尊敬,不卑不亢。兩人可貴的涵養體現得淋漓盡致。
於謙從小喜愛讀書,良好的家境,讓他有自己的書房。他把文天祥的畫像掛在書桌前,發奮苦讀,立志要做一個像文天祥一樣的人。
書是望遠鏡,是指明燈,至樂莫如讀書。從書中汲取了豐富營養的於謙,後來用一首詩,顯示了閱讀的樂趣和好處。
《觀書》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灰塵。
活水水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這首詩的前兩句,現在被許多人引為激勵自己閱讀的名言警句!
15歲時,於謙考中秀才。 16歲時,他託物言志,寫下了那篇後來被選入我們中學語文課本的詩: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中表達的是他矢志不移的人生志向,也是他終生追求的高潔信仰!
陸遊有詩雲:「讀書本意在元元。」元元是指老百姓。於謙發憤讀書,就是想用自己平生所學,濟世安民。
多年後,明朝風雨飄搖的危難之際,他用讀書積蘊的文韜武略,鋼筋鐵骨,扶大廈於危傾,表明了讀書的經世致用。
後人評價他是「觀書老眼明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對此讚語,於謙當之無愧!
初露鋒芒,朝廷器重
才學出眾的於謙,初涉職場,就鋒芒畢露,引得皇上和重臣都很器重。
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反,於謙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徵。
平定叛亂後,宣宗不好當面斥責叔叔,就讓於謙代為面斥。
於謙聲若洪鐘,義正辭嚴,國法家法,聖恩人情,有理有據,頭頭是道…
真是書生一張口,雄稱百萬兵!於謙將那大膽謀反的朱高煦,斥責得面紅耳赤,無地自容,伏地戰栗不止,磕頭如搗蒜。
從此,於謙的口才,眾人皆知。
明宣宗朱瞻基非常欣賞於謙,常以國事倚重。當時朝中重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也很看重於謙,讚他是「難遇之奇才,將來必成棟樑!」
年輕有為,頭角崢嶸的於謙,被任為兵部右侍郎,出巡河南、山西等地。
觀大節必於細事,觀立朝必於平日。不負眾望的於謙,理政有方,為官清廉,正氣凜然,節義超拔。
他凡事總以大局為重,從不以權謀私,拉幫結派,行賄受賄,請客送禮。因此,受到朝野上下一片讚揚。
但他也得罪了不少小人,還差點被誣陷致死。
直道是身謀,精鋼不作鉤
明英宗寵信的太監王振,倚仗權勢,把持朝政,貪婪無比。
凡經他手辦事,無不雁過拔毛,吃拿卡要,眾人苦不堪言,卻無可奈何,唯有從流隨俗。
於謙從不買他的賬,別人勸他拿點土特產之類上供王振,意思,於謙虛甩甩胳膊:“唯有兩袖清風”!
為此,王振故意找茬,將當時身為巡撫的於謙關押了起來。一時間,朝野上下,大為震動。
老百姓聽說後,群情激憤,聯名上書;諸多大臣也紛紛奏請皇上明察;連當時的周王和晉王也在皇上面前為他說情。
王振見於謙威望如此高,迫不得已,就以重名,抓錯了人為由,將於謙放了出來,官復原職。
吃一塹,卻沒長一智的於謙,出獄後,發著「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dié xiè)垂羽翼!」 的感慨,依然如故,不請客送禮,不行賄賂。
他堅持初心和理想,不畏浮雲遮望眼。他清白為人,廉潔做事。他至情至性,憂國憂民,以詩明志:
綠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閩閻話短長。
身為文臣,組織京師保衛戰
自以為是的明英宗和自不量力的太監王振,不聽眾人勸解,帶著大明二十萬精銳之師,親自徵討瓦剌軍。
結果,“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毫無作戰經驗的明英宗和太監王振,多次改變行軍路線,導致長途行軍的將士們疲憊不堪,又在瓦剌軍不斷追擊和伏擊下,處處被動挨打。
在土木堡這個地方,明軍被伏擊,全軍覆沒。混戰中,王振被殺死,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虜。
大獲全勝的瓦剌軍首領也先,興奮異常,以為手持「績優股」──被俘的當朝皇帝,可以讓大明做「永遠提款機」。
於是,得寸進尺的他,親率大軍,直奔京城而來。明都北京,岌岌可危!
而此時,留守京城的軍士,皆為老弱病殘,毫無戰鬥力不說,京城防備也完全空虛。偌大一個北京城,軍事防務竟是個空殼子。
而留守朝廷的大臣,也瞬間人心分化。以侍講徐珵為首的一些人,主張「星像有變,國都當南遷」。
火都燒到眉毛了,還談搬家的事,真是胡扯!
危難之際,眾人推舉作為兵部侍郎的於謙為首,來支撐危如累卵,大廈將傾的局勢。
宦海不可測,鴉雀保全身。但憂國忘身,不畏生死的於謙,臨危不懼,決心力挽狂瀾,挽救大明。
為此,他迅疾果斷,做了以下安排:
先是,義正詞嚴地否定南遷,穩定人心和軍心:“遷都,想讓大明成為第二個南宋嗎?妖言惑眾者,斬!”
然後,和太后及諸臣商議,迎來明英宗之弟朱祁鈺當皇上,打破了也先「挾天子以令諸臣」的美夢。
其次,力主抗戰,組織京師保衛戰。具體做法是,召集週邊軍隊,迅由通州入京。將士兵分九路,各守一門。
出城迎敵後,下令關閉城門,各路將士務要以一當十,決死一戰,臨陣脫逃者,士可斬將,後軍斬前軍。
身為文臣的於謙,從沒帶過兵,打過仗,但危急關頭,他必須身先士卒,衝鋒陷陣!
於是,他親自鎮守最重要的,也是最易攻難守的德勝門!
這樣的安排與佈置,真真切切地告訴了每一個人:
國家興亡,人人有責!
寧正而斃,不苟而全!
大家要勇敢作戰,置於死地而後生!
堅毅者會帶給人信心,而這種信心,也會帶給人戰勝畏懼的力量,會使一個人,一支部隊真正強大。
也許是火器部隊「神機營」大顯威力的幫助;也許是於謙虛兵遣將的文韜武略和縝密佈署的軍事才能發揮得當;也許是於謙的一腔愛國熱血和滿身的忠正義勇,讓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熱血沸騰;也許是集中力量,各個擊破的戰術和空城計,巷戰,敵疲我擾,全民抗戰的策略發揮了效應;總之,強將手下無弱兵!
將士們軍心大振,鬥志倍增,個個英勇頑強,奮勇殺敵。有如神助的明軍,將瓦剌軍打得潰不成軍,大敗而歸。
京師保衛戰,竟然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取得了大捷!明都北京,保住了!
挽救國家和民族於危亡中的民族英雄於謙,在這一刻,誕生了!
原本得意洋洋,夢想「皇宮易主」的也先,很快就發現自己想大撈一把的打算不能實現了。他被鬥志昂揚的明軍,用砲火送遠了!
北京保衛戰,是於謙帶給所有人信心與力量,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一場戰役!
它不僅粉碎了瓦剌軍想進京城佔座的美夢,還極大激發了將士們消極頹廢的信心;更穩住了大廈將傾,岌岌可危的局勢,讓大明王朝得以繼續苟延殘喘200年。
挽救危亡中的明朝,於謙功不可沒!但後來,明朝皇上不分青紅皂白,冤殺了他。
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京師保衛戰後,逃回的也先受到重創,看到手中的人質──被俘的皇上明英宗,不值一錢了,便將其放回。
明英宗回來後,被弟弟明代宗朱祁鈺幽禁。皇上這位子,上去不容易,一旦上去,沒人願意下來。
而且,都想把位子給兒子,孫子,世世代代傳下去。但傳位子還得看身體骨。
這明代宗身體不好,基因遺傳更不好,他兒子比他死得還早。他自己也因為酒色傷身,一天不如一天了。
而太后早已同於謙和諸臣商議好,要將朱祁鎮的兒子復立為太子,只等代宗駕崩之後就宣布。
眼看明代宗朱祁鈺將要日落西山了,為邀功,有一天,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將朱祁鎮迎回皇宮。
重新當上皇帝的朱祁鎮,一上位,就听信姦侫小人的諫言,開始了「大清算」。
而此時的於謙,對即將到來的危險,毫無防備。
「直道豈求安富貴,純誠惟欲助清光」。他正滿腔熱血,一腔忠義, 盡心盡力,殫精竭慮地在大力改造軍備,發展農業,大興經濟…
他想的,不只是保住京城,他更想給老百姓更好的生活。所以,他無心,也無暇顧及其他。
但成功復闢又上位的這位皇上,也許懷恨在他被俘期間,於謙和眾大臣擁立了新的皇上;也許怕於謙倚仗救國的豐功偉績,德高望重,功高蓋主;也許怕這樣剛正不阿,忠心耿直的人,不是喜歡阿諛奉承的自己所好用的;
……
總之,朱祁鎮一邊嘴裡說著“謙有功”,一邊在宵小之徒的攛掇下,藉口種種理由,將於謙冤殺了!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真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縱觀歷史,許多天降大任的奇才,都沒有死在神一樣的對手手裡,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暗算裡。
岳飛、文天祥、謙……歷朝歷代,許許多多,文人武將,忠臣烈子,莫不如此!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飛鳥盡,良弓藏。」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冤殺於謙,是明朝史上最大的冤假錯案!
據說那天的北京,陰雲密布,菜市口上空,更是黑雲壓城,朔風陣陣,天下之人,皆知其冤。
查抄於謙家時,官兵發現他家,貧無餘資。打開一間掛鎖落塵之室,發現裡面全是天子歷年賞賜之物,原封未動。
搜查官兵,全都哭了!
蒼天啊,忠臣一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於謙被冤殺,是明朝犯的一個致命錯誤,加速了暗流湧動的明朝,更快走向死亡!
得知於謙被殺的瓦剌軍,再次瘋狂撲來。無能之輩充滿的朝庭中,竟然無人能領兵抵禦。
被動挨打中,許多人想起了他,喃喃自語:“若謙在…”
可惜,世上藥很多,就是沒有「後悔藥」!
冤殺他人,是要付出代價的!正義會遲到,卻從來不會缺席!姍姍來遲的正義,終究會給天道人心一個交代!
人間正道是滄桑!
明憲宗成化年間,於謙的兒子於冕上疏為父親申冤。皇上即刻給於謙平反,並將他禮葬於西子湖畔的三台山麓,同時發布賜祭詰文。
「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
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貞…」
一時間,全民傳頌民族英雄,忠臣良將、大詩人於謙的功績,贊他文能提筆安天下, 武能上馬定乾坤。
他鐵骨錚錚的一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傳誦於世,成為多少文人武將,忠臣烈子,英雄豪傑的座右銘!
於謙,名垂史冊,千載留名!
參考資料:
[1]孫高亮.於謙全傳[M]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
[2]酈波.救時宰相於謙[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
[3]陳忠平.《愛國清官於謙》浙江:[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作者-
艷若桃李,女,中學高級教師,甘肅省作協會員,喜歡閱讀寫作,發表過六百多篇文章,獲過若干獎項。教書育人責任田,讀書寫作自留地。舌耕不懈,筆耕不輟學,非為大器想晚成,只緣精神有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