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四大輔臣,為什麼除了鰲拜,索尼和遏必隆也想殺蘇克薩哈?

2025-01-01鰲拜

鰲拜

身為清初輔政四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他的下場非常悲慘,不僅自己身死,甚至連自己的子孫都沒能保住,幾乎被滅族。

有意思的是,在處理蘇克薩哈的事情的時候,遏必隆和索尼兩個人都保持了沉默,甚至是默認了。

鰲拜想殺蘇克薩哈也就算了,為什麼除了鰲拜,索尼和遏必隆也想殺蘇克薩哈呢?

鰲拜

歷史恩怨

其實,這兩位輔政大臣之所以對蘇克薩哈那麼大的力氣,是因為歷史人員在皇太極死後,圍繞皇位的爭奪,曾經一度讓清王朝陷入了政局不穩的危局。

當時兩黃旗作為皇帝的親軍,支持皇太極的嫡長子豪格繼位,兩白旗則支持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最終這一場皇位的爭奪,以雙方各退一步告終,最終繼位的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

可是兩黃旗擁護的繼承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卻最終慘死獄中,這也證明了兩黃旗在一這一場皇位爭奪戰中,徹底的失敗。

在失敗之後,多爾袞也對兩黃旗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報復。比如說在軍隊糧餉方面。

鰲拜

多爾袞對兩白旗的軍隊糧餉發放起來特別乾脆,對兩黃旗的軍隊糧餉,這是能拖則拖,在駐地方面也把兩白旗的駐地換成了富庶之地,而兩黃旗能靠邊站。

兩黃旗畢竟是天子親軍,哪裡受過這等侮辱。可是當時多爾袞勢大,兩黃旗也只能忍耐了。後來順治皇帝親政多爾袞也在死之後受到了清算,這樣一來,兩黃旗的聲威再振。

索尼,遏必隆和鰲拜同屬於兩黃旗,蘇克薩哈則是兩白旗的代表,所以遏必隆和索尼以及鰲拜和蘇克薩哈的矛盾實際上是兩黃旗和兩白旗之間的矛盾。

鰲拜

戰友的情分

而在這之前,鰲拜,遏必隆和索尼還曾經一起反對過多爾袞,算是革命同志的友誼了,所以這兩位輔政大臣對於鰲拜後期的專權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他們曾經一起戰鬥過,現在要翻臉實在是走不出來這種事。

好在孝莊皇太后讓索尼的孫女或赫舍里氏成了康熙的第一任皇后,這才把索尼強制性地綁在了康熙的船上,要不然事情可能會更加失控。

除了蘇克沙哈屬於兩白旗和正黃旗之前有宿怨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蘇克薩哈其實在某種程度上算是賣主求榮。

在多爾袞死後不久,他率先揭發多爾袞僭越,說他家有很多皇帝用的東西,就是因為他的告發,順治皇帝才順理成章地處置了多爾袞,可是不管在任何時候背叛主人的人都是被人所唾棄的,所以鰲拜遏必隆和索尼三個人其實蘇克薩哈是有一點看不起的感覺在裡面的。

鰲拜

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在於鰲拜並不打算謀反。他只是希望能夠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或像那種類似民主議會。

所有的王公貴族都能夠對皇室的重要決定提出建議,可是遇上康熙皇帝,鰲拜實在是想多了。康熙皇帝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要想回到以前那種相對民主的方式,在康熙皇帝看來這就等同於謀反了。

在遏止隆和索尼兩個人的預設之下,蘇克薩哈就在康熙皇帝親政的這個微妙關口被處死了,而且還累及子孫。有趣的是,康熙皇帝對此也沒有發表意見。

鰲拜

這三位輔政大臣當權期間,展開了一系列針對兩白旗報復行動。兩黃旗是天子親軍什麼時候這麼憋屈過。

當初多爾袞當初他們是沒有辦法,如今有辦法的那當然要用盡一切力氣報復回去,於是曾經被多爾袞指定的駐地又被重新換了回來。

兩黃旗又一次得到了富庶之地。這件事遭到了朝臣的反對,因為有不少朝臣認為當時駐地都已經經營了一段時間,再這樣一來一去得很不方便,但是這種反對的聲音很快被血腥鎮壓了。蘇克薩哈孤掌難鳴,只能保持沉默。

鰲拜

蘇克薩哈的結局

蘇克薩哈這個時候已經感覺到大事不妙,於是他決定遠離權力中心,免得自己被波及,可是最後還是沒有走掉。

蘇克薩哈最後被殺,而且還禍延子孫,真的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可是蘇克薩哈之所以被殺其實是因為皇室之間的爭權奪利,也是因為他和另外三位輔政大臣的舊怨。

並不是一句奸臣陷害忠良就可以概括的。蘇克薩哈曾經是多爾袞的親信。就是因為這個背景,其實順治和康熙兩個皇帝對他都沒有什麼好感。

雖然知道其他三位輔政大臣一直都在排擠,他,可是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後康熙皇帝會對鰲拜發難,其實也不是因為蘇克薩哈,而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

鰲拜

在鰲拜倒台之後,康熙皇帝對蘇克薩哈的評價,就很有意思了。 康熙皇帝認為蘇克薩哈雖然有罪,可是卻不至於禍延子孫,這其實算是一個不是平反的平反也就是說。

康熙皇帝也不認為蘇克薩哈真的無罪,只不過認為對他的處理太重了而已。所以,蘇克薩哈在成為多爾袞的親信以後,本身也不受皇帝喜愛。

所以,蘇克薩哈的死,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悲壯。也不是鰲拜他們身為壞人,對蘇克薩哈一個好人的迫害。蘇克薩哈作為多爾袞忠實的屬下,曾經因為多爾袞的原因得到了重用,後來又背叛了多爾袞。這樣的行為就讓眾人覺得很不齒。

鰲拜

而遏必隆和鰲拜是有共同戰鬥的情誼的。這樣一份情誼讓他即使覺得鰲拜做了不妥當的事情,也不願意揭穿對方。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

這樣的情況下,康熙面對的政治環境其實相當惡劣。因為四大輔臣當中,有三個都可以說是一起的。而唯一站在對立面的蘇克薩哈,其實已經沒有多少抵抗能力了。蘇克薩哈希望皇帝為他做主的想法也緊跟著破滅了。

鰲拜作為兩黃旗的實際領導人,在他勢力最為鼎盛的時期,已經可以無視少年天子的命令。而索尼忽遏必隆兩個人,一個因為曾經的戰鬥情誼,不願意和鰲拜翻臉,而另一個人,則是你們慢慢鬥,我不管。

鰲拜

蘇克薩哈不是所謂的岳武穆一個類型的人,恰恰相反,他在清朝官僚集團中的風評並不好,所有人都覺得他效忠於多爾袞。 而多爾袞挾天子年幼,已經有了代天子行權的情況,所以雖然多爾袞最後沒有篡權自立,可是他在軍中的信譽早就沒有了。

蘇克薩哈雖然憑藉自己率先揭發多爾袞的行為逃脫了對多爾袞一黨的清算。可是最後還是死在了權力的鬥爭當中。

蘇克薩哈死掉之後,康熙皇帝並沒有做出太多反應,甚至在鰲拜失敗之後,也僅僅是對蘇克薩哈做出了一個有限的平反。這也說明康熙皇帝和他的父親順治一樣,對多爾袞的事還是耿耿於懷。

鰲拜

蘇克薩哈之所以會死,一大部分是因為他的出身,而出身這種東西,是不能改變的。

可是蘇克薩哈如果泉下有知,一定會很難過,鰲拜做了那麼多越權的事情,最後只是囚禁,自己卻最終身死,還差點被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