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稱為“樂聖」。

在悠悠音樂史中,貝多芬是頂天立地的,他不僅是作曲家,也是藝術家、思想家。第九號交響曲中的合唱《歡樂頌》,更成為人類團結的頌歌。他成功的做了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每次聽貝多芬的交響曲,都情不自禁為之動容,隨著旋律的起伏而感動震撼不已。
1. Adagio sostenuto (升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作品27之2 “月光” 第一樂章 持續的柔板)Maurizio Pollini - Beethoven: Complete Piano Sonatas
他著名的《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走近茅屋,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女孩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麼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士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貝多芬聽到這裡,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但眼睛卻瞎了。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女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
一陣風把蠟燭吹熄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藉著清幽的月光,彈起琴鍵來。皮鞋匠靜靜地聽著。 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異常安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像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從音樂中清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 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月光曲》記錄了下來。月光的柔和光明讓貝多芬冥想、沉思、安靜。貝多芬就是這樣靈感豐富,超脫於大自然。
命運交響曲 (Symphonie No. 5 Op.67)Classical Artists - 世界名曲一百首
他的《命運交響曲》是驚心動魄的。 《命運交響曲》作於1805至1808年。貝多芬在1808年11月寫給他的朋友韋格勒的信中,就已經說出:「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壓倒。」通過鬥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思想。 《命運交響曲》所展現的如火如荼的鬥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雖然耳聾後的貝多芬曾一度形容自己是「上帝最可憐的創造物」。但他清楚他的意誌所在,他對自己的力量有信心。他在筆記薄上寫道:「勇敢啊!雖然身體不好,我的天才最終會獲勝……二十五歲!不是已經來臨了嗎?……就在這一年裡,整個的人應該顯現出來了。
歡樂頌LudwigvanBeethoven
我們熟知的《歡樂頌》其實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終曲樂章。貝多芬幾乎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來醞釀、籌劃。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我們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衝擊關口,前赴後繼企盼勝利的景象。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渴望。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 樂章的最後,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
心是靜的,音樂呈現的也就是靜的
心是不安的,音樂呈現的也就是不穩定的
心是頹廢的,音樂呈現的也就是頹廢的
心是憂傷的,音樂呈現的也是憂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