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無奈初嫁
才女,似乎總是不被上蒼良好對待,「才女」二字更多的是她們背後的辛酸,成長於東漢末年的文姬,更是如此。
蔡文姬,原名蔡琰,字昭姬,後人修史時,因要避司馬昭的「昭」字諱,故改記為文姬。
文姬的父親蔡邕精通書法,善於音律,文姬自小便深得蔡邕真傳,可惜迄今為止,文姬所寫書法只保留了一帖,該帖也僅有14字,這是中國書法文化史上遺失的巨大財富。
關於文姬的琴藝,相信大家早有耳聞。 《三字經》中更是直接唱道:「蔡文姬,能辨琴。」三歲的文姬在庭院玩耍,父親在房中撫琴,突然琴弦崩斷,文姬在庭院自信大喊:「第三根!
從那一刻起,就預示著千古第一琴女的誕生。
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這便是聞名古今中外的“焦尾琴”,蔡邕逝後,此琴一直陪著文姬度過餘生。
文姬就像是一株剛盛開的出水芙蓉,跡遠而清疏,只願把香氣化作琴音,以馥鬱之淡雅,籠罩著世界。可是,倘若這朵芙蓉綻放在滂沱大雨之下,那它的綻放只會成為一個淒清的夢,美麗卻又遙遠。
這一年,她十六歲,正值荳蔻年華,她的才華是她名揚中原乃至匈奴地區的保證,卻也成了她一生的障礙。
蔡邕此時正被董卓勢力逼迫,在他手下苟且為官,董卓覬覦文姬的才華與美貌,欲強娶文姬為妻,無奈的蔡邕只好盡快修書一封送往曹操。這裡需要提一下,蔡邕本是與曹操能一起煮酒論英雄的死黨,後歸隱林中一段日子,卻又被董卓強拉入朝。
因為蔡邕的書法和琴藝,也因為文姬受世人矚目的才華,曹操一直很重視蔡家。因此,一有急事,蔡邕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向曹操求助。
信的大致內容便是讓曹操盡快做主,安排文姬嫁給一位叫衛仲道的年輕人,衛仲道是衛青的後人,衛與蔡自是門當戶對,且衛仲道早已對文姬仰慕許久。
但文姬,卻不太情願,因為文姬從未見過此人,有的只是偶爾從父親口中聽聞對此人的讚美之詞,但為了不被董卓霸佔,文姬也只好認命,無奈出嫁。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初不適,推進了淺相遇,也為日後的深相知奠定了基礎,日子久了,兩人的感情也越來越深,眼看一段才子佳人式的戀情似乎將就此展開,可衛仲道卻因病去世…
文姬對世人來說是難得一見的才女,可此時對衛家來說,就只是一個沒有子嗣的拖油瓶,甚至被認為是克死衛仲道的元兇。此時的文姬,也只好離開衛府,回到自己的娘家。但不久之後,一個噩耗傳來,她的未來似乎一片渺茫。
逢亂世,二嫁匈奴
王允利用貂蟬的美人計將董卓斬於呂布刀下,此時的王允不顧大臣反對,欲徹底清理董卓餘黨,揚言要將董卓頭顱掛在城牆之上。蔡邕不忍,為董卓求情,正好碰到王允的雷區,剛好王允將清理餘黨,蔡邕便如自投羅網,王允便用蔡邕「開刀」。
文姬在短短幾月間先失夫後失父,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隨子。夫與父與子,可以說是一個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人,文姬卻在一瞬間失去了前兩個,而自己又未曾有個子嗣,現在她的身邊只剩下一把經過時光打磨的焦尾琴,她感到迷茫,此時妹妹明姬的一封信,為她帶來了希望。
明姬剛剛痛失一子,希望姊姊前來陪伴自己度過這困難的時光,文姬沒有多想,便踏上了旅途,可她不知道,正是這縹緲的希望,讓她陷入了十四年的泥沼。
文姬的一生似乎永遠無法與「生不逢時」四個字脫離,剛好就在前行的路上,文姬一行人遭遇了匈奴的襲擊。
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姬,只好一直抱著懷裡的焦尾琴,任匈奴們霸凌。這一次,她的才華成為了她的救命稻草,有的匈奴認出了她,敬重於她的學識,文姬也為他們撫琴,安撫他們躁動不安的心。
慢慢的,琴音傳入了匈奴左賢王的耳中,左賢王當機立斷,娶下文姬。
左賢王與文姬雖談不上知音情,卻也是一個願彈,一個願聽,漸漸的,左賢王也識得了琴藝的技巧,那把焦尾琴上留下了第二個人的手跡,文姬感到了久違的幸福,並為他誕下二子。
文姬原以為以後的日子會是兩個人的風花雪月,或是四個人的天倫之樂,會是柴米油鹽中的會心一笑,會是撫琴作曲中的知音之情,未來不再渺茫,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文姬雖然身處異鄉,卻似乎有在家鄉時也感不到的快樂,如果可以回家,我相信文姬也不願回家,她雖是才女,但更是女人,經歷了這麼多苦難,她只想在相夫教子中,度過餘生。
或許,美好得不像是真的,那就只是個幻夢……這是文姬在匈奴生活的第十四年,曹操派遣使者,花費重金將她贖回。
忍痛歸漢,三嫁救夫
就在回家的路上,文姬強忍著與丈夫、兒子離別的痛苦,將眼中的淚水,心中的悲緒,化作那一曲流芳百世的《胡笳十八拍》。
如果可以,她定不會回來,可是她明白,曹操需要她,中原文化需要傳承,父親蔡邕的理想是為國修史,「才女」二字,更多的,也是責任,而這些重擔現在便壓在了她的身上。
文姬一回來曹操便親自加封她為禦史,讓她潛心修史,為中華文化的傳承點燃那把火炬,而她,就是那位火炬手,使這一切,能夠薪火相傳。
此時的她,已年過三十,曹操便做主,將她嫁給了一名不學無術、頭腦簡單的屯田都尉——董祀。
董祀木訥,詩詞音律一竅不通。有鑑於我的猜想,曹操要文姬嫁給他的目的,或許就是怕文姬若碰上賢才,便會威脅他自己的地位。所以曹操便以犧牲文姬的幸福為代價,鞏固自己的地位。人,總是自私的。
文姬對曹操深懷感激,也已認命,還好董祀還是可造之才,一年後,在文姬的指導下,董祀也習得詩詞歌賦,雖不精通,也可出口成章。可就是因為有了些許才華,董祀開始蠢蠢欲動,有了外遇。
文姬終究只是女人,心哪能不痛?卻也只好將此痛化作筆墨,留下另一首千古流傳的作品──《悲憤詩》。
曹操獲悉對文姬的不敬,下令將董祀斬首示眾。文姬卻做出了驚撼世人的舉動,她換上一身素衣,將頭髮披散開來,跪在丞相府前的雪地上,請求曹操收回成命。
當時的天下著鵝毛大雪,為大地留下了濃重的白痕,飛雪之寒,身穿素衣的文姬怎能抵禦?但她不怕,她知道,這是身為妻子應對丈夫盡的責任,縱使董祀負她,她也應該真心相待。如此真心,令曹操動容,下令收回成命。
經過此事,董祀自是明白文姬的誠意,也以真心相待,並育有一女,從那以後,文姬坎坷的一生,終於能夠走向幸福。這或許是值得我們感到欣慰的。
文姬的一生,為三個男人付出了真心,第一個卻病故,第二個有善始卻無善終,第三個終得以白頭偕老。
晚年將逝的曹操擔心欲稱帝的曹丕會對前史官文姬不敬,也為了避免衝突,便命文姬歸隱田園,一代才女的一生就此畫上句號。
文姬歸隱後的生活,不再有史料記載,但我明白她或許能與董祀心思。幸福或許不是良田千公頃也不是廣廈萬間,而只是這般心有靈犀的煙火日子。
那把焦尾琴上變成了四隻手的操縱,有時是流水般的空明澄澈,有時是高山般的巍峨壯闊,有時是遊龍般的翩若驚鴻……
淒美動人的夢,終究要醒。
但,文姬,永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