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作者是誰(重磅深度大文:《紅樓夢》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

2022-12-10曹雪芹

#首屆書評創作比賽#

作者名字確實是叫曹雪芹,但此曹雪芹不是江寧織造府的那位「曹雪芹」。

談這個問題,必須先認識一點:曹雪芹這三個字它只是個筆名,紅樓的作者,在真實歷史中,另有自己的真名實姓。

而我們想找的,就是「曹雪芹」究竟是歷史上的哪條路好漢。

1921年,胡適寫了一本《紅樓夢考證》,談到曹雪芹是康乾時期江寧織造曹府的公子,曹寅之孫,曹顒之子。

自從胡適提出「曹府論」後,不少專家和愛好者以此為基礎,從紅學中另開闢出一個分支「曹學」。只是這麼多年過去,「曹學」並沒有研究出什麼讓人信服的成果,令人遺憾。

例如:曹氏家譜裡從來沒有曹雪芹這個人!

例如:曹雪芹的父親究竟是誰?

例如:紅樓夢如此奇書,作者當是才高八鬥、著作等身,但曹雪芹竟然在歷史上籍籍無名,除紅樓外,卻無其他可證真的只言片語流傳,豈不怪哉?

及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對曹雪芹是否出身江寧曹府充滿了懷疑。 「江寧織造曹雪芹」一說,無論學界或民間,均引起了巨大爭議。

目前幾乎所有嚴謹的媒體或專業資料庫中,涉及紅樓作者時,都會特意標註「有爭議」三個字,頭條百科上便是如此。

曹雪芹

頭條百科截圖

要研究紅樓作者歸屬,就繞不開賈寶玉原型的解析;繞不開脂硹齋和畸笏叟這兩位和曹雪芹的關係論證;還得給出現實中存在的歷史人物線索,說明他是“曹雪芹”,而偏偏這些都是紅樓中的重大問題。

清中期以降,圍繞以上這些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各種說法中提出的作者備選人物,高達八十餘位,明末到清中期的才子們幾乎被一網打盡,似乎人人都可能是“曹雪芹” 。

要判定紅樓夢的作者,首先遇到的第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斷代!

我們得知道紅樓夢主要講的是哪個歷史時期的故事,才能反推追溯。

民國中期,關於「斷代」之事,爆發了一場文化層面的大論戰。

紅方代表性人物是胡適,史稱考證派,認為紅樓寫的是清代早中期之事;藍方來頭也不小,是蔡元培和他的擁躉,史稱索隱派,認為紅樓講的明末清初之事。

莫要小看斷代之事,因為這直接決定了紅學的研究方向。如果證明紅樓夢講的是明末清初之事,那麼「江寧曹府說」將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這也是癸酉本一直不被考據派承認的原因…

胡適和蔡元培兩位都曾任北大校長,紅樓夢本身也堪稱千古奇書,自論戰後,紅學即成第一顯學。知識分子出門訪友不談紅樓夢,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高端文化人。

之所以要講講這段公案,是為了方便大家更能理解後面的篇幅。

歲月如梭,世界不斷發展,2008年,一個叫何莉莉的人在網路上傳了一部28回的《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紅學愛好者別稱癸酉本{/b }。一石激起千層浪,直到今天,癸酉本真假之論依然是各社群媒體極熱的話題。

本文暫且不談癸酉本那些存在的缺陷,只說這個癸酉本的意義,它最大的作用在於:與前八十回通行本相互對應後,向我們揭示了紅樓夢人物的結局,有力地證明了紅樓夢講的是明末清初之事。

關於證明的證據,很多,網路上也有不少,各位可以自己先找來讀讀。而本次作者君頭條新書連載,在後面章節中,也會陸續將各項證據展示給讀者們。

以考證派為主的紅學界對此本或保持沉默、或斥其為偽,否則百年紅學大廈將一夜間煙消雲散,最多剩下一部分不以「曹學」為前提的研究成果。

早在民國時期,蔡元培在《石頭記索隱》一書中,就明確指出:「《石頭記》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說也。作者持民族主義甚摯。

但令人遺憾的是,索隱一派,並未找到紅樓真正作者,在論戰中缺失了最重要的作者考證一環,又兼此派中人,良莠不齊,以致牽強附會之說甚多,說服力較之考證派差了不少。

所以本文開頭就談到,斷代對研究紅樓的意義,至關重要。

作為我個人,同意紅樓夢講的是明末清初之事。因為,在長達十餘年的研究探索中,我無法無視不斷出現的證據。

脂批中,有二公同作者關係非同一般,脂硯齋和畸笏叟。

這兩位極為神秘,從批語看,這兩位也都是書中情節描寫親曆之人,這基本上是公認的。

但這兩位是兩人還是一人?是男是女?他們與作者是什麼關係?如果是兩人,他們之間又是什麼關係?為何前期是脂硯齋在評,後面換成了畸笏叟?這些問題即使現在,也是爭論不休。

鑑於要講清楚需要大量引用脂批,會讓本文篇幅極長,就大概說說相關的結論吧。

第一:從脂批語言分析,這兩位應是男性;

第二:這兩個關係非常密切

第三:脂硯齋先過世,畸笏叟繼續完成未完成的使命,繼續批註;

第四:兩位共同親歷了紅樓書中的部分情節,是親身參與者。 「餘亦經歷」「餘亦吃虧」等此類字樣脂批中多次出現。

第五:兩位的佛學功底很深厚,脂批中不止一次引用佛家典故或佛學經典,而紅樓書中對佛學也有很深刻的論述和理解,相互對應。

以上幾點基本上是紅學愛好者們所認可的,那麼,重點就是這兩位身分的探索了。

「畸笏叟」這個名字早有研究,有人解析的很清楚,原文中邢寽煙對「畸人」有過一番論述,即「畸零之人」 ,對應是方外之人、出家人。

笏者,大臣上朝時持之的長板,指有官身之人。

畸笏叟這個名字,可理解為:曾當過官的出家人。這個官可以是官身,也可以是爵位。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明末清初那段歷史,身份是僧侶或道士的著名人物有哪些吧。

首先要「親曆之人」,親曆什麼呢?親歷明亡清興這段歷史的人!且從賈寶玉之描寫,明亡時這人年齡不大,大約不超過二十歲,對前明懷有極深的感情,對滿清有國破家亡之恨,晚年後年紀不小。

那麼,在明末清初那段真實歷史上,真的有這麼符合所有條件之人嗎?

有!

朱耷(1626–1705年),明宗室,寧獻王朱權九世孫。 1644年明朝滅亡時,這一年正好十八歲。

朱耷身為朱明皇族子孫,為躲避清廷搜捕,只好隱姓埋名遁跡空門,一生顛沛流離失所。

此公還有另一個無人不曉的大號:八大山人,雪個和尚。

曹雪芹

八大山人(朱耷)

八大山人少年時王府錦衣玉食、倚紅偎翠,十八歲經歷改朝換代國破家亡,之後隱姓埋名顛沛流離失所。 與書中賈寶玉之經歷,何其相像。

這並不夠,八大山人還有個弟弟。這個弟弟對繼續探索也非常重要。

朱道明,又稱牛石慧(1628——1707?),明清鼎革時和哥哥朱耷一起跑了,也善畫,畫作署名牛石慧。此公同樣隱姓埋名做了出家人,但不是做的和尚,而是當的道士,道號望雲子。

眼熟麼?各位繼續回憶,紅樓書中那貫穿全文且擁有完整上帝視角的神秘一僧一道,一個癩和尚、一個跛道人,還有那首《好了歌》。

這兩兄弟,一僧一道、亦僧亦道,書中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此情僧是誰,莫非就是他的兄長八大山人雪個和尚?

空空道人是讀了《石頭記》後將書改為《情僧錄》,此人極可能就是畸笏叟,即前文所述之牛石慧,脂硯齋則是他哥哥雪個和尚。紅樓一書寫的就是兩兄弟少年時王府往事,賈寶玉原型主要有兄弟倆的經歷,也參雜了寧藩三國八支中某些小王爺的經歷揉合而成書。

有這等王孫公子經歷作原型,賈寶玉的人物能不豐滿細膩嗎。

紅樓中祭祖時出現的宗祠,是皇家規制。賈府形制,有九道門,是為「君門九重」之意,這便暗示了,賈寶玉原型應是宗室子弟。

以禮治國的明清時期,各階層等級森嚴,僭越君權,更是抄家滅門之大罪,紅樓作者熟知明清典制,書中不會犯此明顯錯誤。

兄弟二人為前明宗室遺孤,紅樓夢既為隱晦“家史”,他二人無論有意無意,其真實背景,都會隨著書中一些具體描寫而有所體現。這也是為何紅樓中眾多「皇室規制」相關描寫的真正原因。

“八大山人”和“牛石慧”,八和牛字合起來,不正是個“朱”字麼。

紅樓夢一僧一道的形象,紅樓夢二十五回曾有描述。

鼻如懸膽兩眉長,如同明星有寶光;

破納芒鞋無住跡,醃漬更有一頭瘡。

一足高來一足低,全身帶水又拖泥;

相逢若問家何處,卻在蓬萊弱水西。

注意最後一句,是講二人來自何方,猛一看說的是來自神仙處所蓬萊仙境,其中實有深意。

弱水,泛指浩浩湯湯的大江,“弱水西”,是為“大江之西”,實為暗寓“江西”二字。

朱耷兄弟逃出來後去了哪裡呢?是江西嗎?不得不讚一下八大山人畫作的收藏家們,他們早把八大山人和牛石慧研究得極其透徹。

這兩人逃出後,一直隱居於江西南昌左近。晚年回到南昌,長居於青雲圃,則即今日之南昌青雲譜區,他們住所就是現在的八大山人紀念館。

以上為其一。

其二,江西上饒葛仙山,佛道雙聖地。宋代熊克有詩贊雲:蓬萊何曾弱水隔,兜率有天才咫尺。

再看紅樓原文:相逢若問家何處,卻在蓬萊弱水西

從這首詩中用的「蓬萊弱水」的典故,也暗指江西。

書中那兩位知曉一切的一僧一道,根本就是朱耷兄弟二人的自喻。他們隱姓埋名後,哥哥做的是和尚,弟弟當的是道士!

探索到此,八大山人越來越引起我的興趣,繼續查下去,各種資料越查越心驚,別的不說,就談談朱耷的畫和詩。

他有一副代表作,《古梅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曹雪芹

八大山人古梅圖

樹的主幹是空心的,週邊光禿禿的幾根枝椏,枝椏上寥寥點著幾朵梅花。

這畫寓意很深,主幹凋零,枝椏光禿,這是對明王朝朱明皇族的深切懷念,形像生動,週邊幾朵梅花,寓意原本枝繁葉茂的朱明宗室,也就剩下自己這幾個殘缺之人了。

以畫作論,此畫水平極高,但我更關心的是他畫上題的一首詩!

分付梅花吳道人,幽幽翟翟莫相親;

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魚掃虜塵。

八大山人寫的詩多晦澀難懂,典故和佛偈常常交替使用,至今仍有不少詩詞未解其真意。這一首,便是其中之一。

毫無疑問,此詩聯繫《古梅圖》上畫作,很明顯是在表露八大的反清思想和悼明之情,但是,它為什麼要作此畫此詩,卻一直是個謎。

苦思之下,某一天,才得恍然大悟,這詩,是他寫給一個人的。

此人是誰?

詩的第一句便說了:吳梅村!

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漢族,江蘇太倉人。明末著名詩人,一首《圓圓曲》青史留名。

注意吳梅村的“別署”,大雲道人!

紅學研究中,早有紅樓作者是吳梅村一說,一些紅樓學者,便認為吳梅村是紅樓真正作者之一,並有過專文論述。

而最新發現的癸酉本,結尾處有批註,“梅村夙願得償,吾所受之託亦完”,證明紅樓與吳梅村確有關聯。雖癸酉本尚有一定爭議,但其有關作者的這條批註,與現代研究的一些看法卻不謀而合,吳梅村作者說,是有相當理論依據的。

對於這首詩,在反覆查詢詩中典故出處後,總算弄清楚朱耷這詩想說什麼。

第一句「分付梅花吳道人」,分付,通吩咐。梅村我囑咐您。

第二句“幽幽翟翟莫相親”,幽幽,幽暗,此處是指北方幽燕之地,翟翟,念di,通“狄”,“幽幽翟翟」即「幽狄」,貶義,指清廷。北方的清廷,你不要親近。

第三句「南山之南北山北」,這又是一個典故,出自《後漢書》,宋代王炎曾有過相同的詩句,意思是好好當隱士,不要出仕。

第四句很明顯朱耷告訴吳梅村,我們遲早要打回去的。

這詩,是在告訴吳梅村,不要去當清廷的官,好好做你的隱士,耐心等待革命的召喚。

八大山人與吳梅村,素有交情。 吳梅村六十壽辰時,八大送了一副親筆畫作《山水》以為賀禮。只是他們這段友誼,極度神秘,幾乎不見於史料。

接下來說說他住的地方,「青雲圃」,此地極為有名,宋代原名「天寧觀」,順治十八年(1661)年改名為「青雲圃」

這個名字,是否似曾相識?

是耳熟,青圃,「芹圃」也。

再有,朱耷除了號“八大山人”,也號“雪個”,其中取一“雪”字,青雲圃取一“青”字通芹,合起來不就是“雪芹”麼。

古代文人,別名或自號常有從自家居處名稱所來的慣例。

看到這裡各位大概是有些混亂了,無妨,筆者來推斷梳理一下。

紅樓最終成書應該一共歷經三稿。

朱耷兄弟身為朱明宗室,少年時鐘鳴鼎食,明朝亡後二人逃離,一個當了和尚,一個做了道士,隱姓埋名之餘心中也充滿了對大明的眷念。國仇家恨之下,便以自身經歷作了一部自傳性質的小說,既為反清悼明,亦有借閨閣之言為掩護,為朱明皇族修史之意。

曹雪芹

八大山人傳世像

兩人雖擅長丹青,也能舞文弄墨,但文字水準比之兩榜進士們還差了不少,於是寫了個初稿。這第一稿大約是個框架,內容應是兄弟兩人的親身經歷為主。 這一稿便是《風月寶鑑》。

此稿交給了好友吳梅村,梅村心中依然懷明,初稿增刪修改。吳梅村當時組織慎交社,這慎交社可是大有來頭,嚴繩孫、顧貞觀、秦松齡都是此社中人。這裡列舉的幾個名字,在現代研究中,都是有人曾提出是紅樓作者,重點在於提出者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些證據。

吳梅村覺察到改稿工作量極大,便召集幾位穩健可靠之人,共同完成了這部鉅作的二稿,這部二稿就是《吳氏石頭記》,我們今天看到的癸酉本。

二稿主要是對紅樓主題思想、架構情節等小說要素進行了合理安排,以及初步精煉了文字和詩詞,至少達到了明代普通話本的水平。

所以才有癸酉本108回結尾處批語:「本書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臘月全書謄清。梅村夙願得償,吾所受之託亦完。若有不刪,俟再增之。雖不甚好,亦是盡心,故無憾矣。

受誰之託?受朱耷兄弟之託!並且註明,「若有不妥,俟再增刪之」之言語。

癸酉本雖然架構清晰,前後呼應,但還不夠完善洗煉,文字也頗為粗俗。吳梅村等人繼續一邊增刪修改,寫好一部分,便送給朱耷兄弟點評批註。八大等人也給予更多的親身經歷以及細節回饋,為改稿提供更多寫作素材,雙方共同不斷完善此書。脂批產生的原因,正是源自於這種雙方不斷互動,由於改好一批再批註一批,所以脂批才會出現午年、丁亥年等年份集中批註的現象。

這修改的第三稿,便是紅樓最終定稿,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前八十回。第三稿時,改稿者精益求精,不斷洗煉情節和文字詩詞,多人前赴後繼之下,紅樓遂成一代奇書。

隨著年華老去,當初參與此工程的人逐步凋零,才有畸叟於批註中大嘆:“…芹溪、脂硯、杏齋諸子皆相繼別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寧不痛殺!

紅樓前八十回,確有多人著述的痕跡在內。例如寫書中人物亡去,有形寫的,也有細細實寫的,明顯風格迥異;書中各章回詩詞、判曲等體裁風格,更是天南地北無所不包,堪稱詩詞百科全書。

至於曹雪芹之署名,雪芹二字前面已有解釋,再說說為何姓「曹」?

杜甫有詩雲「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曹者,爾等、吾輩之意,這名字,其實有所暗示,此書是我們(幾位摯友)共同創作。

隨著幾位著書之人相繼故去,此書第三稿止步八十回,癸酉本後面二十八回再也無人可批閱增刪,已寫好的前八十回,此時也終於流傳於世!

吳梅村為何接此大工程,恐怕一是確為悼明,二是憤清,三是兄弟二人身份,明朝宗室遺孤,在明朝遺老中確有一定號召力。

以上,關於八大山人和牛石慧,有興趣的可多去找點資料了解一下,這兩位明朝遺孤,是相當之有骨氣。八大山人之印章,是「三月十九」的變體字,這一天,正是崇禎皇帝煤山上吊死的那一日。

我謂之:氣節!

《古梅圖》不僅畫技臻於化境,用筆如神,同時是研究八大山人思想的重點素材,是八大山人畫作中具有極其重要地位的一副作品。

畫成以後,八大前後三次題詩,每次題詩時間都不同,可見這幅畫的意義對朱耷本人,也是極其重要的,否則不會題詩三次之多。

第一次題詩是「分付梅花吳道人」,前面已有解析;

而第二次題詩全文為:

得本還時末也非,曾無地瘦與天肥;

梅花畫裡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

後面還有一個重要的時間落款:壬小春又題。

這首題詩,寫在《古梅圖》上,幾乎不知他想表達什麼意思。

但對八大研究者們來說,又不能視而不見,這詩一定有所指,不然八大山人不可能“壬小春又題”,這事一定對朱耷非常重要,他才又在此畫上加了這麼一首。

第三四句學者們是搞懂了的,因為三四句講的是兩個典故。

一個是鄭思肖的典故,此公是南宋人,南宋滅亡後,坐著躺著都面朝崖山方向。他擅長畫墨蘭,但他的畫從來不畫根部與泥土,畫的是無根之蘭,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土地都被蠻夷奪去了,何曾有土”,是個大大的硬漢。

另一個「採薇」的典故出自伯夷、叔齊不食週粟,也是不忘故國的著名人物。注意,伯夷叔齊也是兩兄弟,兩人也同是商末的宗室子弟。

很明顯三四句是朱耷身為明朝逃亡宗室,以這兩個典故來自勉,這是研究八大的專家們所公認的。

問題出在第一二句「得本還時末已非,曾無地瘦與天肥」,既無典故可依,八大也沒給出提示。

專家研究來研究去,只知道朱耷在說一件事,一件與他密切相關的事,一件對他意義重大的事。但究竟是什麼事,實無法猜透。

但是,如果依照本文前述內容中,所推測判斷的紅樓創作過程,解讀此詩卻輕而易舉。

詩句含義,按字面意思理解就行。

“得本還時末也非”,什麼叫“得本還時”?自然是多年前交給他人增刪修改的初本,現在完成交付返回了,畫家兼詩人心情不錯,特別題詩一首以為紀念。

「末也非」三字,意思為世事變幻、滄海桑田,現在卻已非當年的那個末世。

“曾無地瘦與天肥”,這句有點難度,“與”是“給予”之意。 「地瘦」指明朝百姓,「天肥」指大明皇族。

連起來理解,意思是:前明從沒有盤剝百姓,奪百姓財富來維持皇族階級的奢靡生活。

從歷史觀來看,朱耷這話有點不太地道,但從他所處的明宗室立場,也可理解。

明宗室子弟至明末已有十餘萬人,明末財政破產與宗室問題有重大關聯。

紅樓書中,賈府用度之奢華、支出之龐大、烏進孝莊子上「進貢清單」之觸目驚心,這無一不是盤剝百姓而來。

所以,這第二句是朱耷在為朱明皇室宗族辯解。

而紅樓書中,事實上有大量描寫,在客觀上體現了賈府盤剝百姓過重,這些搜刮來的財富,也確實讓賈府一幫公子小姐甚至家奴們維持著奢靡的生活。

朱耷《古梅圖》上題的第二首詩,意思就是如此。第一句表達了收到回饋回來的紅樓增刪本子的欣喜之情,又感嘆了一下滄海桑田,第二句辯解了一番,表示國破非我罪,我等宗室並未壓迫剝削百姓,第三四句繼續表決心,並以古之賢人自勉。

再說這第二首詩後的落款,出現了五個字「壬小春又題」

是否眼熟?脂批中「壬午」二字頻率很高。壬午和壬小春是否同一年?恐怕有這個可能。可惜題字上只有壬小春三字,無法確證就是壬午年,嘆嘆!

前文已經談了八大山人兩首詩,即將要說的第三首,則體現出八大與紅樓夢最直接的關係。

《紅樓夢》甲戌本原文摘錄,第七回前詩: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誰是惜花人?

相逢若問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八大山人曾有一詩,注意詩名,《問香樓》。

十二流曲曲新,聞香誰是問香人?

若從此處尋花悟,緣起無端墮六塵。

稍稍懂詩之人,均可看出兩詩之間的明顯關聯性。

“十二風流”,即金陵十二釵,第一句說的就是十二釵的十二首專曲,分別對應為:

《終身誤》—— 薛寶釵;《枉凝眉》 ——林黛玉 ;

《恨無常》—— 賈元春;《分骨肉》—— 賈探春;

《樂中悲》 ——史湘雲;《世難容》 ——妙玉;

《喜冤家》— 賈迎春;《虛花悟》—賈惜春;

《聰明累》——王熙鳳;《留餘慶》——賈巧姐;

《晚韶華》——李紈;《好事終》——秦可卿。

八大若非是紅樓作者,或與紅樓作者有重大關聯,他怎會有「十二風流曲曲新」之語。

而兩詩中“問香人”與“惜花人”,又為絕妙的對仗,且兩詩第二句都是問句,第三四句都是對一二句的回答。

以上一畫三詩,足以證明八大山人,與《紅樓夢》成書,有密切而直接的關係。

最後,談談八大山人之弟「牛石慧」這個名字,其實我要說的就一句話:

「石慧」者,通靈寶玉也!


首發第一篇為感謝新朋友們,額外增加一章,謝謝!

紅樓之中,有個極為著名的「榮禧堂之謎」,百年來,歷代紅學學者和讀者們從未有過真正的答案。

各位讀紅樓,有個事一定會感到奇怪,榮國府賈赦明明是長子,卻只簡單襲了個爵,住的是“榮府別院”,說是“別院”,其實就是偏房。

而次子賈政,卻住在賈府正院,用的是榮國府正堂「榮禧堂」。 明清大族都有堂號,「榮禧堂」正是榮國府堂號,但凡大族中使用堂號之人,原則上就是該族權和家產的繼承人。而賈母老太君,居然也是跟著二兒子賈政的。

這有點匪夷所思了,賈府為何要「廢長立幼」?作者這麼寫,是什麼意思?堂堂國公府,難道不怕被對手們參上一本,定個「不知禮數、枉顧人倫」的罪名?

以上,就是赫赫有名的「榮禧堂之謎」。大多數紅樓讀者,怕唸書時就有了這個疑惑。

這個問題,百年來各家學者們爭論不休,周汝昌老先生解釋說賈政是抱養的,所以賈府格局如此奇怪。我極為尊敬老先生,此說法諸君自己判斷。

除此之外,還有「賈赦品性敗壞說」、「賈政有官在身說」、「賈政父憑女貴說(元春封妃)」等等。

這幾個假設,坦白說,基本上是無稽之談。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穩定的基石是什麼?是舉國上下嚴厲的宗法制度。 「皇權不下鄉」這句俗語大多數人都聽說過,封建王朝對基層的控制就是透過宗法制度來實現的,否則就會天下大亂。

國家國家,大至一國、中至一族、小至一家,都得遵循宗法制度,包括帝王在內,概無例外。

宗法制度的核心中的核心,即“嫡長子繼承製”,這在古代就是隱形憲法。萬曆想廢長立幼,立鄭貴妃兒子福王為太子,爭了幾十年的國本,一樣敗下陣來,在宗法前,帝王一樣受到嚴格的約束。

那有沒有違背嫡長子繼承製成功逆襲的呢,有,朱棣。

他的辦法很簡單,也很粗暴,起兵擊敗明王朝百萬大軍打進南京就行。

這活一般人做不到,不具備普適性。

宗法,即為明代的政治正確。無論後台是誰,有沒有官身,嫡長子繼承製不能動,宗人府禮部錦衣衛並非擺設,豈能允許區區榮國公府瞎搞。

所以前面那些假說都是胡亂臆測。

關於賈赦賈政這個疑團,還有一個說法,還是介紹下。

滿族舊俗說”,就是拿賈府情況去套曹寅一家人,賈府即曹府。因為曹府是漢軍正白旗,而滿清還在關外時,曾有過游牧民族「幼子守業」的習俗,由最小的兒子繼承家業。

但這說法有兩個麻煩。

第一個就是賈府老爺和少爺們,與江寧織造府的男人們始終對不上號,如果能一一對應,那「北京曹雪芹」的爹是誰這個千古之謎早就解開,我今天也不用在這裡和諸君談什麼紅樓夢了。

第二個麻煩是,紅樓原文中有一段著名對話,是賈寶玉和芳官的,雙方親切友好地探討了「耶律雄奴」這個專有名詞,我就不貼原文了,大家都知道。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賈寶玉對「犬戎」是極端蔑視的,算是個皇漢份子,這滿洲正宗正白旗居然出了個皇漢,豈非讓人啼笑皆非。

古人對家族看的極重,絕不會拿與祖宗相關之事來調侃,如果賈府屬八旗,賈寶玉不可能說出這樣一番關於「耶律雄奴」的對話。

「滿州習俗說」就介紹到這裡,所以拿這個說法來解釋“榮禧堂之謎”,可信度嘛,請自行判斷。

額外說一句,滿清入主北京後,馬上就扔掉了「幼子守業」這種落後的繼承製,不信可以去查查《清史稿》,入關後八大鐵帽子王哪個還在玩這套幾百年前蒙元時期玩意的。都文明人了,不搞這套。

那有人會問了,照你以上這些描述,除了脂硯再世、雪芹重生,豈不是「榮禧堂之謎」就無解了?

有解,有解。

我只是先告訴你哪些是錯的,免得某些人之後在留言區懟我,我懶得再大篇大篇打字去回覆。

請集中註意力,關鍵的內容來了!

朱耷兄弟,前文已有論述,均為宗室子弟,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初代寧王朱權九世孫。

這初代寧王是哪位呢?在明史上,其實他很有名。

朱權,十三歲封寧王,十五歲帶兵,手下帶甲八萬,戰車六千!駐地大寧,即現在內蒙古赤峰市附近,左邊宣府,右邊遼東。

大寧鎮的位置,看地圖就知道,大明與北元對峙的前線。

朱元璋兒子們確實勇武過人,朱權十五六歲年紀,就到前線拿刀和蒙古人對砍,是個真正的猛將,不僅如此,他手下還養了明初最強騎兵「朵顏三衛」。

不過以上內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四哥朱棣的鄰居,更重要的是,朱老四起兵「奉天靖難」時,他也被朱棣忽悠加脅迫一塊反了。

朱棣對弟弟朱權說:事成,當中分天下!

很明顯,這是一句假話,估計朱權年輕比較好忽悠,大約也就信了,把數萬精兵包括「朵顏三衛」在內交給了朱棣。

朱棣當了皇帝後,當然也沒忘了他的這個弟弟。主要是沒忘記弟弟手下的精銳兵馬,畢竟朱棣打仗時用的很順手,印像很深刻,深知這些士兵的戰鬥力。

於是,他把朱權髮配,不,安排到了江西南昌當藩王,位置是大明兩京十三省的正中間。

朱權呢,王號沒變,還是叫寧王,成祖給朱權的退休福利待遇還是很不錯的,以後寧王一系,一直是諸王中最有錢的之一。

成祖這事幹的確實很不地道,至於事成後天下一人一半之語,估計早被他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這也埋下了後來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造反一事的伏筆。

所以,朱耷哥倆的祖上是造過反的,還是兩次。第一次沒什麼事,沒了兵也不失王侯之位,但第二次寧王繫再次造反時,就真的把自己作死了,史稱「寧王之亂」{/b }。

正德十四年(1519),寧王朱宸濠正式在南昌起兵,聚眾十萬,想要複製朱棣的成功之路,只是不幸踢到鐵板。他的對手,是時任贛南巡撫的王守仁。才一個月,5歲都還不會說話的王大人,帶著一群民兵就把朱宸濠的叛亂撲滅了。

這一滅,對朱耷哥倆的命運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儘管他們那時還沒出生。

史載:諸支俱亡,餘建安、樂安、弋陽三國。

寧藩嫡支不是戰死就是處死,只剩了點輕罪的殘餘存活,而遠支的建安、樂安、弋陽三國因沒有參加叛亂,則留了下來。

重點是,嘉靖二年,朝廷下旨封當代弋陽(端惠)王朱拱為“寧府宗理”,代管寧藩一切事務,包括土地財物等龐大藩產,此人即朱耷曾祖。

需要說明的是,朱耷曾祖雖然掌了寧王系的家,但嘉靖並沒有給「寧王」爵位,所以,寧王封號還是屬於已被處死的朱宸濠。

這下弋陽王一支突然烏雞變鳳凰,原本遠宗小支,搖身一變,成了事實上的「準寧王」。

朱拱樻的“準寧王”,幹了不只一年,而是一做就是二十九年。我有理由相信,他在代理宗藩這幾十年內,只要稍稍會來點事,就完全可以使朱耷這些後代實現財富自由,不需靠爵位工資吃飯。

因此,寧藩一係是整個明朝宗室最奇特的一支,特別是朱宸濠叛亂後,嫡支消亡殆盡,遠支卻閃亮登場主持大局。

換句話說,原來的嫡支基本上消亡殆盡,即使剩下一點殘餘也是苟且偷生,而庶出的弋陽一支卻最終掌了權!

看一看這榮國府,不就是長子賈赦襲爵不管事住偏房,次子賈政反而住正院襲堂號掌權。

而從以上觀點,則可推斷出,榮寧二府,對應的當是大明帝室譜系。

榮寧二府,榮國府代指寧王一系,寧國府應是指朱棣燕王一系。 朱棣朱權是親兄弟,開創榮寧二府的賈源賈演也是親兄弟,均為武將出身,提著腦袋幹活的。

寧國府創始人賈源為兄,朱棣也是兄,寧國府稱為“東府”,明時以東為尊,明顯寧國府地位高於榮國府,朱棣住的紫禁城地位當然高於朱權住的寧王府。

而且書中寧國府還住了一位皇帝,賈敬先生,嘉靖是也。這幾乎不是暗示,是明示了,嘉靖,正是屬於朱棣一系的明帝譜系。不僅如此,整個賈府的族長,也是屬於寧國府的,賈敬就是族長。

自從朱棣朱權兄弟開始,明朝皇室和寧王一系​​,就是相愛相殺。寧王朱權後人,可一直記得朱棣講的「中分天下」。事實上,明朝王,在後來寧王朱宸濠叛亂前,寧王係就一直是最有實力的藩王,是當之無愧的諸王領袖。

「榮禧堂之謎」和榮寧二府的秘密,至此真相大白,榮國府之事,講的就是寧王一系之事,二者如出一轍。


這篇結語:首先感謝頭條君以及頭條文史類老師,在他們的積極幫助下,作者君有關一些紅樓研究探索的淺薄成果,終於在頭條號上與各位讀者見面。

本篇為作者君新書《新解紅樓夢》的第一部分,既是引子,也是核心觀點。至此以後,作者君將以本文為起點,逐步揭示紅樓一書的真正內涵,展現紅樓作者深藏於《紅樓夢》文字中的宏大畫卷。

《紅樓夢》究竟在講什麼? 「曹雪芹」他究竟想透過此書表達什麼樣的想法?

以上兩個問題,是存在於幾乎所有社群媒體之中的永恆話題。作此連載,正是要把紅樓中無數晦澀不明之處,一一解析,將其真貌呈現於諸位眼前。

作者君之解讀,將立足於部分現代紅學研究結果之上,並嚴格遵守以原文為基礎,以脂批為依據,以信史為準繩三大原則。 目前的存稿,原則上將以平均每天一篇的速度上傳,歡迎大家在每篇文章下留言討論。

另外,萬分感謝不少從某乎追趕而來的原朋友們,因我之緣故,您們之中大多新下載了頭條端並註冊,在下實銘感五內,謝謝您們。同時,我也期待在頭條這個平台上,認識更多的朋友們。

最後,萬萬別忘了關注作者君,這樣您就能方便且及時地看到更新。

(目前秦可卿、林黛玉、薛寶釵、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人解讀均已更新,在作者君主頁,標有「深度解析」前綴的文章,均為連載章節)


秦可卿是否真有其人? 脂批中畸笏叟為何要命曹雪芹刪除「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一節?秦可卿這位堪稱紅樓夢中最神祕之人,她的真實歷史原型人物究竟是誰?

請點選下段:深度解析:《紅樓夢》秦可卿歷史人物原型追溯(上)

深入分析:《紅樓夢》秦可卿歷史人物原型追溯(下篇)


特別聲明:本文內容多為開創性學術觀點,版權已作登記及受到保護。非經本人同意,不得轉載、引用本文中內容(頭條用戶進行原文轉發、分享不受此限),更不得用於營利性經營活動,違者本人和相關部門將追究其法律責任及賠償,版權保護,人人有責!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