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生於西元(715)年,荊州江陵人。與高適同為著名的邊塞詩人,並稱「高峺」。
岑參的祖上很是歷害,歷朝歷代皆為大官,到曾祖岺文本時,官至中書令,負責直接向皇帝密奏「封事」。
貞觀十九年(645年)從徵遼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死於征伐途中,死後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以此為殊榮。又因伯袓父岺長倩官至中書令,天授二年(691)因其反對冊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得罪了武則天,被誣陷謀反,株連五子同時被害,岑家就此家道中落。
岑參自幼聰穎,由於家裡貧困,只能跟著哥哥們蹭學,史書記載五歲能讀,九歲能文能詩。他出生於嵩陽、潁陽兩峰所在地,岑參在這樣的大山下生活,目力所極都是高山峻嶺。他修身養性,潛心學問,憑藝術直覺寫作「桑葉隱村戶,蘆花映釣般」寫的清新自然。
岑參二十歲時離家奔長安,想憑本事求個一官半職,因無人脈學歷,長期無人重用。直到三十歲的時候,於天寶三年(744)年,科舉登進士第一,三年後獲得兵曹參軍的職務,負責瑣事打雜,求官之路可謂艱難又無以表達,特寫了一首詩來表達他的為官之路的心酸《初授官題高冠草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闌。
自憐無舊業,不敢恥微官。
澗水吞樵路,山花醉藥欄。
只緣五斗米,辜負一釣竿。
745年,岑參跟隨唐朝大將高仙芝奉命出塞,作幕僚隨其左右,之後兵敗還朝。
這是庍參第一次走出陽關,他親眼看見了西域的大漠孤煙,踏上了戈壁荒原,知道了塞外的將士生存不易,感慨良多。其身分的變化,年齡的增長,都讓他對邊疆有了更為強烈的認識,這也為他的邊塞詩創作奠定的基礎。
天寶十三年(754)年,廟參二度出塞,止時他官職升為節度判官。 「節度」指調度指揮,判官權重,相當於副使。安西、北庭兩地自漢武帝起就是匃奴與漢發生大規模的衝突之地,此地限隨著初唐漢軍的征服,漢人數量己過萬。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下,岑參的邊塞詩代表作《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就是創作於這段時期: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幾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匃奴草黃馬正肥。
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
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
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
先說節奏,全詩十七句,除前兩句一韻,後三句一韻,誦之節奏韻律一反常規,讓聽者有節奏跟不上之惑皆因為自《詩經》以來,詩歌就形成了上句的表達方式,尤其唐代格律詩,起句與對句形成上下關係,兩句成聯。
除開篇兩句,加上「君不見」之引句,其他都是三句一轉韻,新奇又大膽。
「平沙莽莽黃入天」首句大視野,長鏡頭,交代了邊塞艱苦的自然環境。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金山:烏魯木齊東面的博格山。
漢家:在此指唐軍
這一節以靜制動,暗藏殺機,雙方躁動不安的情緒,一觸即發的戰爭場面由不確定變的十分確定,戰爭馬上就要開始了。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岑參將渲染到頭的氣氛再推進一步。半夜戰士不脫衣休息,隨時枕戈待旦;刀戈相碰發出陣陣滲人的聲響,風更大了,刮的面如刀割一樣疼。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馬負重前行極愛出汗,在天寒地凍的天氣裡,馬毛打旋形成圓形錢狀結成了冰。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詩的最後一節是岑參的美好願望,敵人聽見我們的動靜該害怕了吧,不敢短兵相接,大家車師西門等捷報。
這首詩在唐詩創作中十分罕見,三句一轉,節奏奇特,節短勢險,激情豪壯。
岑參與杜甫、高適、王維等大詩人皆有交遊,四人之中岑參最小。高手與高手在一起,吟詩作詩那是日常。
乾元元年(758)年,杜甫等人舉薦岑參為右補闕,杜甫當時任左拾遺,兩人都為朝廷諫官,位卑權重。因是皇帝近臣,亦需謹慎。這一年「安史之亂」剛好,安祿山己死,長安洛陽相繼收復,在這一背景下,岺參從塞外東歸,生活安定,加上與杜甫的情誼,寫下《寄左省杜拾遺》: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慕鳥飛。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這詩的大意是,當今朝廷歌舞昇平,實在是沒有什麼缺點值得我們這些諫官指出的。寫完這首小詩後,岑參和杜甫相繼離開宮延,出京赴任去了。此詩成為了岑參當朝廷命官時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