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博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
《神農本草經》我國現存最早之藥學著作,作者不詳。 《本草經集註》是第二本藥學專著,作者是陶弘景,著名藥師介紹,從陶弘景開始。
出生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隱居先生或華陽隱居,卒後溢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鎮江一帶)人。生活於南朝,歷經宋、齊、樑三朝,是當時一個有相當有影響的人物,當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博物學家,對於(本草學)藥物學的貢獻為最大。
藥學方面的貢獻
著成《本草經集註》
陶弘景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早期貢獻最大的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餘家之多,但無統一標準,特別古本草書由於失效年代久遠,內容散亂,草石不分,蟲獸無辨,臨床運用頗為不便。陶弘景擔負起「苞綜諸經,研括煩省」的重任,將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並進而把兩者合而為一,加上個人在這方面的心得體會,著成《本草經集註》,共收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分類(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卷), 成為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附文摘:「本草」一詞大約出現於漢代,現在能見到的最早出處是《漢書》中的《平帝曆》《樓護傳》《郊社志》諸篇,最早指的是藥物方術之學與精通藥物方術的術士。 《本草經》最早也出現在漢代,據馬繼興先生主編的《神農本草經輯註》考證,兩漢之間成書的《楚辭章句》《爾雅樊氏注》等都有引用《本草經》文,說明當時已有《本草經》在流傳。 漢魏之間《本草經》更是頻繁為其他古籍所引用,如三國時期的醫藥學家吳普、李當之所編撰的本草以及東晉學者郭璞所注的《爾雅》都有引用《本草經》。 至南北朝陶弘景編撰《本草經集注》,該經開始廣泛流傳開來。 (摘自 彭必生:從《神農本草經》古本佚文看「神農」 「本草」經文的差異*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
煉丹方面
陶弘景曾長期從事煉丹實驗。梁武帝送給他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原料﹐讓他煉丹。他在煉丹過程中掌握了許多化學知識﹐例如﹕汞可與某些金屬形成汞齊﹐汞齊可以鍍物。指出水銀「能消化金﹑銀成泥﹐人以鍍物是也」。胡粉(鹼式碳酸鉛)和黃丹(四氧化三鉛)不是天然產物﹐而是由鉛製得。指出﹕胡粉是「化鉛所做」﹔黃丹是「熬鉛所做」。
陶弘景對化學的貢獻之一是記載了硝酸鉀的火焰分析法:「先時有人得一種物,其色理與樸硝大同小異,朏朏如握雪不冰。強燒之,紫青煙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樸硝,雲是真消石也。陶弘景這項記載,是世界化學史上鉀鹽鑑定最早的記錄。
道教與養生方面
創立上清派(茅山宗: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
陶弘景是上清派的重要承傳人。他透過歸納總結前人的道教理論成果,進一步吸收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基礎上,發揚光大了上清派,編撰了《真靈位業圖》(該書是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 《真靈位業圖》神譜的確立,改變了道教神仙紛繁雜亂的狀態,道教神仙系統開始變得系統化、秩序化,這為道教在後世的統一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的道教發展基本上都是延續了陶弘景所設立的「三清尊神」的信仰格局。同時,由於陶弘景編撰的神仙譜系中,不僅包括超越自然而存在的先天真聖,還納入了大量的透過凡人而成仙的後天仙真,陶弘景也明確了具備功德之人可以死後為鬼官,這樣的教義解釋為信徒指明了方向,肯定了修仙的可能性,因而更加受到人們的推崇。從他開始,茅山其實成了上清派的中心。上清派在道教諸派別中一直佔居重要地位。
養生理論:
陶弘景在修道期間對生命品質的追求都集中的反映在《養性延命錄》一書中。具體涉及內容包括飲食、服氣、導引以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養生。
首先就是服食養生,水穀、酒、闢穀、咽津等都有養生功效。其次就是服氣養生(吐納.、甘心信服),再一次就是導引氣功五禽戲。最後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養生了,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也提到「起居有度。」。 《養性延命錄》中強調的日常養生從居住生活環境、四時飲食到人的坐臥行走姿勢、洗頭洗腳、沐浴,刷牙漱口、睡眠等各個方面。
如吃飯時要依照熱食溫食-冷食的順序來進餐;飲食但也要非常注重四季相禁忌的食物。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剛生完病的病人不能吃生魚否則會得痢疾,不能吃生棗、羊肉、生菜等;再如咽津,咽津確實對我們的健康、長壽大有益處,咽津時要全身心放鬆、寧心靜氣,意想肺部津液滿溢,流注周身,滋養肌膚、關節、百脈、臟腑。腦脹,迎風流淚,牙痛鼻塞,面癱淌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