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簡介及主要事蹟(杜甫,中國偉大的詩人,他的一生是怎樣的人生軌跡?)

2023-01-17杜甫

引言:

眾所周知,杜甫是盛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和李白並稱李杜,「李杜詩篇萬口傳。」杜甫與李商隱不同,李商隱是在杜甫之後出生的,他和杜牧並稱為「小李杜」。這是為了把杜牧和杜甫區分開來,因為杜甫在杜牧之前出生,他在詩書界的影響也遠超於杜牧,所以杜甫就自然而然得被稱為老杜。杜甫包含著蒼涼悲壯的情感,那麼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他的詩風呢?杜甫的詩也被稱為詩史,它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過程。都說藝術源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杜甫的經歷也非常的坎坷艱辛,也是他的辛酸往事造就了他蒼涼悲壯,沉鬱憂傷的詩風。先來看看杜甫的人生經歷。

杜甫

一、家世背景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甫出身在一個出生在河南鞏縣的書香家庭,他的祖父杜審言非常擅長寫詩,杜審言是「文章四友」之一,後來因為張易之事件被捲入其中,受到了牽連。他的詩風和格式多為簡單自然的詩風,為不受格律影響的近代詩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杜甫也深受祖父的影響,從小飽讀詩書,繼承家風。杜甫也是名將杜預之後杜預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軍事家,曾經是司馬昭的幕僚軍事才能突出,足智多謀。無論是文韜武略都非常出眾,杜牧和杜甫都是京兆尹杜預之後。家中多和名門望族打交道,杜甫家庭環境非常優越,家風也很好,母親崔氏在當時也是名門望族之女,不過杜甫年幼喪母,大多是受父親和祖父的教誨。

杜甫小時候非常聰明,也很好學,七歲就能寫詩。杜甫從小就接受很多文人墨客的薰陶,這對他以後的詩歌發展很有幫助,他五、六歲的時候,當時聽聞公孫大娘的劍舞天下一絕,無人能及,於是他拉著家中僕從,出去看劍舞,他在55歲的時候,歷經貶諭,經歷多次官場不得志,他突然想起年少的時候看公孫大娘劍舞,那個時候還是開元年間,處處都是繁華景象,他寫了這麼一段話:「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他想起那時候的景象,和現在比起來,今非昔比。他不禁憂愁,當時的盛況已經不在,徒留憂傷的旅行者。他也曾在歧王宅李看歌舞表演,其中有個著名的歌唱家,叫李龜年。後來杜甫也在《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中追憶和李龜年的回憶,這首詩的首聯和頷聯都表達了追憶之情。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是這首詩的頸聯和頷聯,表達的是對國事凋零衰敗的,藝術家們都是無家可歸,顛沛流離失所的感慨。李龜年和杜甫曾經是摯友,李龜年的經歷也類似自己,李龜年不被賞識而流落天涯,而自己也是不受重用,四海為家,當時的繁華景象和如今比起來,不禁感嘆世事無常。他也曾欣賞過吳道子的畫,其中最著名的有《送子天王圖》這幅圖後來流傳百世。杜甫的詞賦繼承發揚了西漢班固,揚雄的風格。當時他的詩已經聞名天下,許多詩人都渴望與他交往。

杜甫

二、早年遊離天下

杜甫早年也去過很多地方,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四處漫遊,從小就有為國效力的雄心壯志。在他遊歷數載後,參與科舉考試,沒有中舉。後來杜甫依舊沒有放棄觀覽大唐山河的心,他四處遊離,用心去觀察,思考,描繪出了一幅幅美好的藍圖,他將熱血揮灑,那一年,他寫下名垂青史的一首詩《望岳》此時的他站在山頂,看著山腳的美景,雄心壯志不禁湧上心頭,那時候的杜甫還是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人,他把他的抱負和雄心都寄託在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早年的杜甫,並不是只顧遊歷天下的無業遊民,而是渴望站在山的頂峰,站到最高的地方,看著更宏偉的景觀。事實證明,杜甫有志向,也有這個能力。只是他的一生太悲苦。也是這個悲苦,造就了杜甫沈鬱頓挫的詩風。

三、中年被困長安

杜甫為了他早年的心願,他再一次參加了翰林院舉辦的科舉考試。可是時運不濟,當時杜甫去長安考試的時候,宰相李林甫的權勢炙手可熱,如日中天。李林甫出生非常顯赫,他的仕途很順,基本上是一直晉升,他是為張九齡代相,後來被加封了晉國公,他的權勢非常大,當了19年宰相,但是這個李林甫上任以來一直培植自己的勢力,排除異己,在後期,李林甫大權獨握,排擠賢臣和人才,反而重用安祿山等奸臣,權勢滔天,他的出現使得玄宗後期人才凋零。當時杜甫參加考試的時候,李林甫嫉妒賢才,將來參加科舉考試的所有學子全部落榜,當然杜甫也包括在其中。杜甫這下子一下就沮喪了,自己辛苦,過著十年寒窗無人問的生活,卻無法金榜題名。

杜甫

這段時期,杜甫非常失落,他在長安待了十年,這十年他一直都四處奔走,投奔權貴,可是沒有人搭理他。他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不穩定,溫飽都成問題,這段時間,他非常鬱鬱寡歡。被困在長安,發現無論是討好權貴還是科舉都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他非常的憂鬱。

杜甫依舊沒有放棄,在天寶九載,他獻賦給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之後,覺得杜甫是個可造之才,想對他委以重任。可是官場非常的勾心鬥角,李林甫怎麼嚥得下這口氣,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於是李林甫就設計了一場戲,杜甫仍然沒有得到重用。

天寶十四載,杜甫被李林甫授予河西尉這種小官,放在今天,相當於一個小學的校長,但是杜甫覺得授予他這個官職是對他的侮辱,於是杜甫不願意為了那五斗米折腰,朝廷又將他改任為右衛率府冑曹參軍,也是官職不大的小官職。

杜甫也在自己的詩裡提到自己曾經擔任過參軍的事實,其實這些官職也只是有名無實,虛職而已杜甫當時已經44歲了來到長安10多年,他慢慢學會了接受現實,當初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骨氣,只會讓自己一家老小陷於貧寒和溫飽都成問題的困難中,因為杜甫的官職基本上是虛職,而朝廷也大多拜高踩地,杜甫每個月很夠領到的俸祿也是少得可伶,連一家人的溫飽都變成了嚴重問題。那一年,杜甫的小兒子餓死在家中,杜甫三吏中的其中一首《石壕吏》中寫道,「嬌兒惡臥踏裡裂。」讓人非常心碎。

四、晚年顛沛流離失所

杜甫晚年,安史之亂爆發,人心惶惶,此時的玄宗選擇逃跑,在這一年,太子李亨即位,為唐肅宗。此時的杜甫也在避難。杜甫聽說了唐肅宗即位,國難當頭,杜甫想要為國家盡一份自己的力,可是在途中,杜甫被叛軍所俘,押到長安。同時,王維也被俘,杜甫被王維嚴加看管。他們並沒有把杜甫放在眼裡,可是杜甫一直都在憂國憂民。在這段期間,他寫下了兩篇用血淚造就的文章,字字珠璣,上面寫著自己報國的忠貞和憂國憂民。可是他依舊懷才不遇。

到了國難關頭,杜甫依舊沒有放棄為國效力,這時候,他偷偷逃出來,想投奔唐肅宗,杜甫依然不受重用,被授予“左拾遺”這個官職。杜甫因為這是他為國效力,實現自己志向的開端,可是沒想到不久後他還是被貶了。杜甫被貶後心情十分憂鬱,此時的杜甫年事已高,看盡了世態炎涼。因為杜甫營救房琯,唐肅宗下令終生不再任用杜甫。

所以杜甫現在真的是孑然一身了。在安史之亂的有一次戰亂中,杜甫目睹戰亂對百姓身心的摧殘,他在憂心之下寫下了被後世歌頌的“三吏”,“三別”,反映了當時百姓生活的疾苦,那時候正值戰亂,朝廷賦稅重,青壯年都要被抓去服勞役,剩下妻兒老小孤苦伶仃。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

五、漂泊成都

杜甫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他不再對朝廷抱有任何幻想,也不再奢望能通過做官,達到治世,救民於水火之中了。他厭惡了仕途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他的心境再也不像當中站在山頂時的熱血沸騰了,只剩下無奈和慨嘆,於是他辭去了官職,在友人的幫助和接濟下,來到了成都的一處驕花溪{/ b}畔建立了一座草堂,史稱「杜甫草堂。」

後來,嚴武不停地給杜甫推薦官職,杜甫在此期間也擔任過很多官職,但是都比較小。杜甫數次辭職,生活極為艱苦,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體現出了這一點。

六、舟中長逝

那一年,杜甫想要回鄉,乘舟遠行,正逢大亂。杜甫想投靠親戚,但是又逢大水,餓得幾天沒有吃東西,後來得貴人相救,洪水依然沒有退去,後來,杜甫在回鄉的途中去世,時年59歲。

總結: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品德高尚,可是懷才不遇,晚年的詩中突顯了自己的悲慘遭遇,所以詩風大多沉鬱頓挫。他和李白是唐朝閃閃發光的明星。為後世格律詩開創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