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是誰(陳丹青:真實清醒的“士大夫”,卻逃不開個人視角的局限)

2022-12-23陳丹青

「我喜歡裝B這個字」

「我從小裝B」

陳丹青

將藝術直接和裝B劃等號的人,我想全中國都找不出第二位。

他是當代最知名的畫家,卻也因為言論飽經批評。

他叫陳丹青,一個真實清醒的「士大夫」。

01.少年耕讀的丹青

1953年,陳丹青生於上海一戶書香門第。

出於對文天祥的敬佩,陳父從他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取「丹青」二字為兒賦名,希望他一生傲骨,赤膽忠心。

陳丹青

然而好景不長,在陳丹青16歲那年,全家下放農村。

那個年代的農村,苦透了,陳丹青回憶時說:

「尤其是插秧,一邊插,手指縫裡一邊流著血。實在受不了,伸到水田裡晃一晃再繼續插」

陳丹青

但陳家畢竟書香傳家,閒暇之餘,懂得苦中作樂。

白天務農,晚上畫畫,沒有紙張,就畫在火柴盒上,天天畫,夜夜畫。

不曾想,這一畫就是八年,像極了古代文人的「耕讀」生活,期間出版過《維佳的操行》、《邊防線上》等多部連環畫。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丹青會畫畫的名聲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南京商業局的耳朵裡,商業局要走了這個小伙子。

陳丹青

但等陳丹青去報到時卻傻了眼,他的名額被另一個人頂替了,原因倒也簡單,成分不好。

回到家中,他大病一場,那一年陳丹青22歲。

陳丹青

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1978年高考恢復,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陳丹青選擇報考中央美術學院。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高考英文成績單上赫然寫著大大的「0分」。

「我是知青,沒上過學不懂英文」

試卷空白處,陳丹青留下如是字樣。

陳丹青

閱卷組老師討論很久,鑑於時代和他優異的專業水平,選擇破格錄取陳丹青。

這是他第一次成功反抗教育體制,殊不知,也是最後一次。

02.針砭時弊的丹青

1980年,一組劃時代意義的油畫橫空出世。

41年後,其中一副以1.61億人民幣價格拍賣成交,創下中國最貴藝術品交易紀錄。

陳丹青

這組畫,名為《西藏組畫》,而作者正是陳丹青。

一戰成名的他未做過太多停留,選擇隻身移居美國,在那裡遇見了亦師亦友的貴人:木心

陳丹青

在木心的指引下,陳丹青開始研究文學《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用直率的語言發表觀點,探討藝術更思索人性。

2000年,陳丹青對美國感到厭倦選擇回國。

有人說他傻,那個年代,多少人削尖頭往美國跑,你卻選擇回國。

陳丹青笑了笑,說自己感到失望,美國根本不是什麼藝術的天堂。

不久,清華美院聘請陳丹青做教授,陳欣然前往卻又失望而歸。

陳丹青

因為整整四年,他招不到一個研究生。

不是陳丹青眼光太高,而是學校選拔要求太苛刻。

所有他看上的學生,清一色倒在了學校對外語程度要求的硬性門檻上。

外語不好,等於畫畫不好?陳丹青感到荒唐。

2005年,陳丹青憤然辭職轟動一時。

「以我的性格,在這個時代一敗塗地」

「活在今天必須是優秀的機會主義者才行」

「你得夠無恥,夠勇敢」

陳丹青

一時間,陳丹青成了反教育體制的意見領袖。

他開始頻繁地上節目,話匣子一打開,大有收不住的趨勢。

不只聊藝術,還聊歷史、聊文化、聊社會,他說: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是活下去」

陳丹青

他強調不要過度相信媒體,保持獨立思考,卻又大加讚賞:

「美國是一個非常人性的社會」

陳丹青

你似乎分不清哪一個才是陳丹青的立場。

03.「士大夫」丹青

許多人抱持觀念:立場不絕對,絕對沒立場。

前幾年陳丹青常上節目,因為言論被扣上「公知」的帽子,他冤麼?

我不知道,但他讓我想起一個人──童話大王鄭淵潔。

陳丹青

一樣的反對應試教育,一樣的追求制度變革,但從來沒有人說鄭淵潔是「公知」。

因為鄭比陳“聰明”,鄭從來不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發表意見。

他抨擊教育體系,於是身體力行,獨自編寫教材,用「私塾」培養兒子。

他呼籲商標法改革,於是鑽研法條,自己維權20年,《童話大王》直接停刊。

陳丹青

相較之下,陳丹青的言論就缺了一些佐證,一些夠硬核的「說明」。

當觀點觸及社會痛點時,你的呼聲會得到廣泛回應,這很好。

當觀點與主流價值相悖,面對質疑時,你卻拿不出證據為什麼說「美國是一個非常人性的社會」。

陳丹青

都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你青年時下放的遭遇值得同情,你中年時遇到的衝擊可以理解,你有權將自己的所見所思公之於眾。

但你應該說明,這只代表你自己,不代表社會一般規律。

很多人稱讚陳丹青“真實清醒”,我十分贊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永不過時。

但我必須補充,陳丹青除了“真實清醒”,更像是一位“士大夫”。

陳丹青

擁有心懷天下的壯志,卻逃不開個人視角的限制。

你說“美國是一個非常人性的社會”,因為你只是恰好見到了八九十年代美國的黃金歲月,沒有見到兩百年來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

你說“五四是一個完全失敗的運動”,因為你只見到了文化激進造成的傳統流失,沒有意識到當時的中國社會已經病入膏肓。

當個人視角碰上宏大敘事,孤證不立的歷史邏輯便顯現得淋漓盡致。

陳丹青

說到底,陳丹青只是一個“真實清醒的士大夫”,而不是社會科學的研究員。

作者:陌愁故事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