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簡介(稀有照片展示)

2022-10-01陳獨秀

陳獨秀年輕時的陳獨秀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幹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省懷寧縣十里舖(今屬安慶市)人。思想家、政治人物、語言學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及首任總書記。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創辦了著名白話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他於1927年7月被共產國際剝奪中共黨內領導職務。 1929年因為在中東路事件中反對「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被開除黨籍。之後,陳獨秀的政治思想開始向托洛斯基主義靠近,對史達林主義進行了批判,並於1931年成立中國托派組織。

陳獨秀

北大時的蔡元培(左)與陳獨秀

對陳獨秀重新評價,不僅是為之平反,更是為了還原他的人性本色。歷史學者羅志田寫道:陳獨秀有「只注重我自己獨立的思想」的特質,他不遷就任何人,他永遠是他自己。他一生用過38個名字,最喜歡的是“獨秀”,好友汪孟鄒說他這筆名字取得太不客氣了。陳回答說,「獨秀」是他老家安慶的山名。

陳獨秀

1922年共產國際四大(前排左一為陳獨秀,左二瞿秋白)

在電影《建黨偉業》中,陳獨秀的戲有20多場,僅次於毛澤東,而此前,以陳獨秀為主要角色的影視作品十分鮮見。飾演陳獨秀的演員馮遠徵說:「我在拍《建黨偉業》時重新認識他、靠近他、演繹他。他是一個立場鮮明、非常有遠見的人。一大召開前,他就說不能讓共產國際介入,中國命運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在戲裡寫的很清楚。

陳獨秀

1922年共產國際四大中的陳獨秀(左二)

在中共黨史上,對陳獨秀的定位歷經了幾次劇烈變遷。他曾經是五四運動總司令、中共中央總書記,但1949年官方文獻對陳獨秀的評價是:機會主義的二次革命論、右傾機會主義、右傾投降主義路線、托陳取消派、反共產國際、反黨、反革命、漢姦、叛徒。

陳獨秀

北京大學文科哲學畢業合照(前排左起第六人是文科學長陳獨秀)

改革開放30年來,這9頂沉重的大帽子逐一被摘去,只剩下「右傾機會主義」。有學者認為,這頂帽子也應該摘掉,因為陳獨秀所犯的種種錯誤,很大程度上是共產國際錯誤指揮造成的,大革命失敗後又把責任強加在他身上。

陳獨秀

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高舉「德賽」大旗,成為「五四」和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胡適陳獨秀兩位安徽人取代康有為和梁啟超兩位廣東人,開啟了「胡陳時代」。

陳獨秀

如傅斯年所說,陳獨秀“在思想上是膽子最大,分解力最透闢的人”,他特別擅長把學理的表述改為大眾化的口號。陳獨秀的革命行為絕不僅限於口號,他推崇「直接行動」和「犧牲精神」。反清時,他曾參加蔡元培、章士鑷等人的暗殺團;“五四”時,這位北大文科學長“獨立高樓風滿袖”,散發傳單,被逮捕坐了98天牢。

陳獨秀

陳獨秀資料照片

陳獨秀有一句名言:「我們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獄,出了監獄就入研究室。監獄與研究室是民主的搖籃。」他一生四次入獄,用行動實踐了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