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簡介(募款4億支援抗日,晚年樸素度日,週總理親自為他弔唁)

2022-11-08陳嘉庚

9月2日,阿里宣布將在2025年之前共捐出1,000億元,啟動「阿里巴巴協助共同富裕十大行動」。而四個月前,騰訊也已經提前一步完成公開宣貫,將拿出1000億,啟動「共同富裕」專案計畫。

國內兩大網路巨頭共拿出兩千億,為助力「共同富裕」造勢,這場面頗有幾分燃意,也讓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多了幾分期待。

自建國以來,我們為之奮鬥了幾十年的「全面小康」目標,截至去年已經基本實現,現在的中國,已經有了強勁的綜合國力,正向著下一個「共同富裕」的目標全速前進。

看到此情此景,我們不禁感嘆,如今的中國本土企業,已經具備了拿出一千億支援國家建設的雄厚實力!

而回望百年前的民族資本家們,卻都是透過“毀家紓難”的方式,為危難中的祖國“輸血續命”,向這片他們深愛的紅色熱土,展示自己的拳拳愛國之心。

而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陳嘉庚先生。

陳嘉庚

陳嘉庚畫像

陳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也就是如今的廈門市集美區。

出身於商人家庭的陳嘉庚,在幼年的耳濡目染之下,很快就顯現出了極高的經商天賦,年僅16歲,就前往新加坡幫助父親經營自家的米店,上手不久,就具備了獨當一面的能力,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少東家。

雖然身在南洋經商,陳嘉庚從未忘記掛牽家鄉孩童的教育資源,一心想著為家鄉教育事業出一份力。

{不} {/不}

{不} {/不}

於是,在陳嘉庚27歲這年,他出資2000元,在家鄉集美開辦了“↑齋學塾”,還為家鄉子弟減免學費,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讓窮苦人家的孩子也有學上,有書讀,讓娃娃們都能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材。

除此之外,陳嘉庚也出資印製了大量的《驗方新編》,在家鄉各地分送宣傳。這是一本含有大量醫療知識的工具書,針對許多的內外科雜病、急救、食療、時疫等,都有對應的治療方法,方便平民百姓在遭遇疾病時,能夠知道正確的方法,從而及時自救。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常行善舉的愛國人士,命運卻似乎總是與他為難。

{不} {/不}

{不} {/不}

1904年,陳嘉庚的父親經商破產,陳家的資金鏈一度十分緊張。值得慶幸的是,商業嗅覺靈敏的陳嘉庚已經鋪好了路。

早在幾年前,陳嘉庚就預料到了東南亞糧食產業的衰落趨勢,在泰國開辦了水果罐頭廠和橡膠廠,規避了家族產業單一化的劣勢,即便父親的傳統糧食產業受到嚴重衝擊,也不至於整個家族都垮掉。

辛亥革命期間,陳嘉庚募款20多萬元,全力支援福建光復,除此之外,他還在海外籌集了5萬元,用來接濟中山先生,希望他可以堅持領導革命,還中國一片自由民主的新天地。

陳嘉庚

為物資募款捐奔走疾呼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陳嘉庚作為第一代遠赴南洋發展事業的愛國僑胞,選擇回到國內發展,他把自己旗下的罐頭廠開回了家鄉集美,隨後幾年,更是開始了他大刀闊斧的商業版圖擴張之路。

1915年,陳嘉庚一邊進行改革,將部分罐頭廠改為了橡膠生產基地,一邊開始經營輪船航運業,租了四艘大載量輪船,同時還開展起了白鐵買賣的生意。

1916年,他斥巨資購進了一艘吃水3000噸的輪船,取名為“東豐號”,隔年又購進了吃水更大的“謙泰號”。

也是在這一年,陳嘉庚繼續出資贊助家鄉教育事業,讓親弟弟陳敬賢在家鄉創辦了集美中學和集美師範學校,為家鄉培養更多優秀的教師人才。

{不} {/不}

{不} {/不}

同時,陳嘉庚也不忘為同為海外僑胞的朋友們著想,籌辦了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讓借居海外的華僑子弟都能夠有合適的學校就讀,從小學習中文和歷史,讓孩子們不忘家鄉的根本。

1919年,陳嘉庚決心為國家籌辦一所大學,經過兩年的籌劃,陳嘉庚先生在1921年認捐400萬國幣,正式創辦了廈門大學。到今天,廈門大學已經成為了我國最頂尖的優秀學府之一。

陳嘉庚

陳嘉庚先生與廈門大學

陳嘉庚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演習時,以搜查日軍走失的士兵為藉口,欲進軍宛平城,遭守軍拒絕後,悍然發起砲攻,全面抗戰由此開始。

得知此噩耗後,海內外一片嘩然,遠在新加坡的陳嘉庚更是痛心疾首。

{不} {/不}

{不} {/不}

8月15日,陳嘉庚立即發起成立“馬來西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並親自擔任主席,募捐新加坡幣共1000萬元,全部用以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1940年,陳嘉庚組織旅居南洋的許多華僑,一起回國慰勞浴血奮戰的軍人們。此番回國,陳嘉庚先到達了重慶,兩個月後又到達了延安。

在重慶和延安,陳嘉庚向兩黨表達了海外華僑的一致心願,期盼國共合作,共禦外侮,言辭十分令人動容:

「海外華僑都十分熱愛祖國,願意支援抗戰。不過,倘若在抗日期間又發生內戰,那必然是親者痛,仇者快,我們海外華僑將會大失所望的。因此,我們萬般期望兩黨能以救亡為前提,同仇敵愾,那這便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了!

陳嘉庚

延安珍貴合影

聽完陳嘉庚的陳詞,毛澤東也十分動容,並向陳嘉庚講述了共產黨願意團結一切力量,共同抗日的誠意。他也表示,一定不會辜負海外僑胞的厚望,委託陳嘉庚回南洋後,向海外僑胞據實報告在延安的所有見聞。

對於毛主席的委託,陳嘉庚一一答應,回到新加坡後,也都一一照做,呼籲當地所有僑胞積極捐款,共助祖國度過難關。

在捐款這一事上,他自己更是不遺餘力,三年多的時間內,他共籌得約合4億餘元國幣,悉數用於支援抗戰,可謂南洋僑胞「毀家紓難」領頭者。

中華兒女的能量是無窮的,抗日戰爭最終以我國的完全勝利告終。

{不} {/不}

{不} {/不}

1949年,新中國在世界矚目下光榮成立,以陳嘉庚先生為代表的一眾海外僑胞的心血,也終於迎來了美好的結局。

陳嘉庚

1950年,陳嘉庚先生舉家搬遷回國,定居於故鄉集美村,在海外飄搖半生的老人家終於堅實地踏上了回鄉之路。

回鄉後,陳先生依舊重視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建設,他親自主持了集美大學與廈門大學這兩所院校的修建工作。

辦學經費方面,他更是有求必應,所有設備都盡可能使用當時最先進的產品,只為給莘莘學子提供更優越的科研條件和學習環境。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陳嘉庚先生依舊心繫遠方戰場上的戰士們,他從銀行的個人帳戶開出一張人民幣50萬元的巨額支票,作為戰場上禦寒物資的採買資金,贈給前方英勇對抗美帝的志願軍戰士,希望每位戰士都能帶上祖國人民的殷切祝愿,奮勇殺敵。

陳嘉庚

陳嘉庚先生與內地青年

然而,在國家大事上捐款捐物從不含糊的陳嘉庚先生,自己的晚年生活卻十分艱苦樸素。

{不} {/不}

{不} {/不}

陳嘉庚先生自己的處所中,床榻、書桌、沙發、蚊帳都是用了多年的舊物。除了外面穿的大衣和西裝褲,他的內褲、鞋子、襪子,全都是打過補丁的,甚至捨不得給自己換新的。

照理說,人到晚年應該保證飲食營養,可陳先生卻為自己規定了每天五角錢的餐標,堅決不能得超標,因此他經常吃的食物,無非就是紅薯粥、花生仁兒、豆腐乾、腐乳醬這幾樣清淡食材,最多就是過節時,多搭配一種魚膾,添些蕎腥。

他要把每一分錢都省下來,一旦國家有需要,他便可傾囊相贈。

{不} {/不}

{不} {/不}

1961年,陳嘉庚先生身患重病,家人為了拯救老爺子的身體,帶他去北京接受最好的醫療環境,但陳老先生的疾病已經太過嚴重,以當時的醫療條件,醫生們已然無力回天。

陳嘉庚

陳嘉庚先生葬禮現場

8月12日,陳嘉庚老先生在北京逝世,追悼會上,週總理親赴現場弔唁,送陳老先生的英靈走完了人間的最後一程。

按照陳老先生的遺願,子女們將他的遺體帶回了家鄉,安葬在集美鰲園。

在海外漂泊半個多世紀,他的赤子之心一直滾燙,用半生歲月為祖國的獨立解放事業奔走疾呼,從未停歇。

{不} {/不}

{不} {/不}

終於,陳嘉庚先生的骨灰,可以跟他在海外魂牽夢縈了大半生的故鄉,永遠地緊緊相擁在一起,再不分開了。

本文作者:路遙

責任編輯:藍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