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脊梁錢學森的簡介(忠誠奮鬥一生 從國家需求中做研究)

2022-11-08錢學森

央視網消息: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在黨的百年征程中,科技工作者始終是國家、民族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和驅動力量,他們以實際行動實踐了入黨誌願書中的承諾。裡面,既有 「兩彈一星」元勳,又有新中國主要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也有在新時代為實現偉大復興而攻堅克難的創新力量。今天(5月28日)開始,本台推出系列報道《科學脊梁》,見證百年來科技工作者的赤子之心。

近日,4億公里外的火星上再次傳來好消息,我國「祝融號」火星車安全駛離著陸平台,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它標誌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繞、著、巡的三大工程任務圓滿達成。這無疑是中國航太史上的另一個重要里程碑。每當這種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時,一位老人的名字總是會悄悄浮現在許多人的腦海中,他就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

中國人自古就對天穹之上充滿猜想。 1911年出生的錢學森公派赴美留學,畢業後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及火箭、飛彈等領域研究,28歲時,已是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他決定回國效力,當時,他從事的工作90%屬於軍事機密。 1950年,錢學森被拘禁,儘管後來被保釋出獄,但一直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 1955年,錢學森千方百計發出的求援信輾轉送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手中,信中寫道: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1955年10月,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懷抱,這段路,他走了五年。簡單安頓好家人後,錢學森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工作之中,在東北考察時,他見到了開國大將陳趙。

1956年的春節剛過完,錢學森起草完成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並能得到中央批准,為中國造出第一枚導彈的重任也落到了錢學森的肩上。

飛彈與火箭是一個複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當時他所率領的隊伍,大多是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對這種尖端武器一無所知。他為此特別編撰了一部基礎教材飛彈概論,正是這部經典著作啟蒙了第一代從事飛彈和火箭發展的中國人。

1960年11月5日,仿製的東風一號近程飛彈飛行7分37秒,橫跨550多公里後精確命中靶區。

1962年3月21日,自主研發的東風2號飛彈首次試驗,21秒時尾段著火,69秒後墜地起火,實驗失敗,讓所有參與研發的科學研究人員一時難以接受,情緒低落。

錢學森在讓科學研究人員振作的同時,也把壓力扛在了自己肩上。為了找到發射失敗的原因,錢學森在乾燥、酷熱和缺水的戈壁灘上反覆考察,經過兩個月的分析檢測,故障結論報告長達67頁。兩年後,東風二號再次發射,飛彈飛行1000多公里後,準確擊中目標。

1980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枚洲際飛彈東風5號飛行30分鐘,穿越6個時區後,穩穩的到達了萬里之外的太平洋。 1991年錢學森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直到今天獲此殊榮的人只有錢學森一個人。

晚年的錢學森,始終密切的關注著世界載人航太科技的最新動態。在這位老人的心中,把中國人送上太空的背後,正是自己30年的付出與堅持。

2003年10月14日,神舟5號飛行590秒後擺脫了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終於迎來了第一位中國人。接續的的探月工程、火星探測,一次次證明中國人的科技實力,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錢學森當年的堅持。他不僅為中國航太開啟了一片廣闊的天空,也為新中國力學相關領域的研究勾勒發展方向、培養領軍人才。

我國新概念高速船模型時速大幅提升

除了大家熟悉的空氣動力學外,錢學森也引領了我國水動力學的研究。他曾親自在清華工程力學班講授水動力學課程,並在60年前針對《力學期刊》一篇水翼理論文章,提出時速超過90公里以上的應用,必須用「超氣蝕」翼面。這遠超當時研究範圍的概念,如今已得到驗證與應用。在錢學森親手創建的中科院力學所,科研團隊開發的新概念高速船模型時速大幅提升,相關基礎理論研究成果近期也發表在流體力學權威期刊上。

根據研究團隊負責人王一偉介紹,航行體在水中高速移動的時候,表面的液態水會相變成水蒸氣,產生空泡。同時,當這種帶著空泡的航行體在水面附近運動時,不管是穿出、穿入,還是平行水面航行,空泡都會因為水面的擾動發生脫落、潰滅,影響航行體的結構安全和操控穩定。

為了實現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中科院力學所秉持錢學森先生的工程科學思想,始終面向國家重大裝備中的共性基礎問題,面向實際應用。

來源: 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