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後人詬稱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的「四無」皇帝鹹豐,在繼位的第二年,便下令選秀。這次選秀,名義上是為皇族綿延子嗣,實際上卻是為了滿足鹹豐帝膨脹的性慾。
後來的慈禧太后,即葉赫那拉·杏貞,和妹妹葉赫那拉·婉貞一同參加了競選。她們的父親叫惠徵,為山西歸綏道員,這個職位不高不低,為四品。
經過幾輪篩選後,慈禧的妹妹落選,而她則如願與其他十六位秀女同時被選中。被選中後,慈禧被賜號蘭貴人。
在一眾秀女中,慈禧姿容並不算頂秀麗,她的出身也不頂好,自然,安排住所時,她被安排在了皇家園林圓明園一處較為隱密的「桐蔭深處」。
住在這個地方的好處是:清靜,壞處也是清靜。通常,被安頓在此的佳麗,基本上很難見到皇帝,因為這個地方太偏僻了。
慈禧住進這清幽處後,一連幾個月都沒能見到上皇帝一面。原本這也是正常的,畢竟後宮佳麗三千,可成年男子卻僅有鹹豐皇帝一人,他寵幸不過來,再正常不過了。心高氣傲的慈禧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想到父親送自己進宮時的殷殷囑托,她心裡非常不是滋味:家族指望她光宗耀祖,可她進宮幾月,都未能盛寵,哎!
生性好強的慈禧不想坐以待斃,她經過分析後確定:憑藉長相和家室已不可能,她只能靠自己的腦子扭轉局面。
慈禧早已知道:比她早十幾天進宮,且小自己兩歲的貞嬪,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竟一舉被冊立為了皇后。這個姿容平平的女子能被立為皇后,全因為她家世顯赫。
慈禧還知道:這個女人,根本沒什麼文化,滿文漢文,她認不得幾個。而和自己一同被選為秀女的雲嬪、麗貴人,也是空有姿色,全無文墨。
想到這兒,慈禧心裡就有了些底氣。她四歲開始讀書識字,精通滿文漢文,對文史、詩經、繪畫也很喜歡。年六歲時,她就能用滿漢兩種語言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唐詩宋詞了。八歲那年,她還開始學習書法,所以,她還寫得一手好字。
慈禧復原像
慈禧對文學知識興趣極濃,有相當天賦,可惜,這樣的她竟未能上書館學習。慈禧錯失學習機會,也是她父親的遺憾,她十二歲那年,祖父因一樁戶部虧空案牽連入獄,他們全家不得已變賣家產救祖父出獄。變賣了家產後,父親挪不出錢供她上書館。可慈禧並未因此放棄學業,她開始自學,並大量閱讀史書。
讀史使人明智,讀了大量史書後,慈禧看待問題,自然與那些庸脂俗粉不一樣了。
讓慈禧覺得自己可以勝過後宮佳麗的另一個原因是:她自幼隨父宦遊各地,官場的傾軋、角逐,增長了她的閱歷;宦海中的鑽營、貪婪,也養成了她陰險、狠毒的性格。這些,都是尋常妃嬪根本不具備的。
用今天的話來說:慈禧已是職場老手,可和她同時入宮的妃嬪還是職場小白。
分析了自己的優勢劣勢後,慈禧認定:自己的腦袋絕對比尋常的妃嬪好用。接下來,若想出頭,非得動點腦子不可。
辦法從來是人想出來的,一直琢磨怎麼親近皇帝的慈禧終於等來了一個機會。她發現,自己見過幾面的小太監安德海竟是鹹豐身邊的近身太監。慈禧比一般女人更善於思考,她腦瓜子一轉後便想到:接近安德海,不就等於接近皇帝嗎?
慈禧並沒有想好如何利用安德海,她認定這個人可以幫她。於是,她百般拉攏安德海,也巧妙地讓他知道:自己是個有野心的妃嬪,且一定能飛黃騰達。
安德海
安德海正琢磨著如何找個除皇帝以外的靠山,接觸慈禧後,他隱隱覺得:這個小主機靈,說不定能成大事。
很快,慈禧和安德海認定的“機會”,終於來了。原來:面對內憂外患的鹹豐帝心煩意亂之際,竟乾脆躲進圓明園寄情聲色。閒暇時,他沒事就乘著禦輦在圓明園漫無目的地遊玩。
安德海此時非常想有個可心的小主安慰咸豐帝,而咸豐帝也亟需美色慰藉自己雜亂的心緒。於是,一個午後,安德海巧妙地將鹹豐帝引到了慈禧住所附近。慈禧當日早知道皇帝會來,她早已打扮好,並立於花中清唱江南小調。
鹹豐行至一桐蔭深處時,竟聽見一腔腔嬌脆的江南小調,他頓時心情大好,循聲而行,來到一處宮殿,見殿內林蔭夾道,花氣襲人,一女子手搖折扇,細款柳腰,正在引頸高歌。
不用說,這個手搖折扇的婀娜女子,正是蘭貴人。
鹹豐仔細看去,只見女子「粉腮若桃,明眸皓齒,唇不點而紅,眉不描而翠」。當下,鹹豐就對自己這次「艷遇」感到興奮。
當晚,翻綠頭牌時,一旁伺候的安德海提醒皇帝:「這個蘭貴人,正是今日皇上偶遇的小主。」皇帝拿著蘭貴人的綠頭牌後,眼前瞬間浮現出了昔日偶遇女子的倩影。
慈禧就這樣被鹹豐帝翻了牌子,若非安德海煞費苦心安排,慈禧的出頭之日,絕不會這般早。這一點,慈禧心知肚明,所以,得寵後的慈禧,常常賞賜安德海。
慈禧自知自己被寵幸來之不易,她侍寢時,總是盡心竭力地迎合鹹豐帝。鹹豐帝一高興,竟夜夜專寵慈禧。
人都說“嫉妒是女人的天性”,皇后慈安見皇帝專寵慈禧,心裡大為不悅。慈安是個嚴守禮法宮規的女子,即便是夏日,她也總將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洗浴時也不許旁人伺候。這樣的她,床第之事上,自是分外保守。咸豐帝雖敬重她,卻總在夫妻生活方面對她「敬而遠之」。
慈安
皇帝越是對她“敬而遠之”,她心裡便越憤世嫉俗被皇帝翻牌子的女人,尤其,是被他專寵的女人。
慈禧專寵後,鹹豐帝頗有點「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意味,皇后見了便決定「管一管」。身為六宮之主,她有規勸皇帝勤政的義務,也有督促妃子守規矩的權力。
慈安幾次規勸後,鹹豐竟沒有絲毫改變,依舊夜夜專寵慈禧。這下,皇后著急了。她決定用祖宗法制來威懾鹹豐帝,派出心腹太監摸清底細後,隔天清晨,鹹豐和慈禧尚在夢中時,她竟命太監在慈禧的儲秀宮外誦讀祖訓。
清朝祖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款,它是祖宗為了防止帝王沉迷后妃專門設立的,可稱作為「防沉迷系統」。在清廷,皇帝和後妃的「夜生活」有嚴格規定,執行者自然是皇后,一旦皇后發現不合格的地方,例如超時,皇后就可以對後妃們進行杖刑。另外,內監會在皇帝寢宮門外誦讀祖訓,皇帝需披好衣物跪著聽完。
皇后搬出祖訓後,皇帝不得不急急忙忙地披著衣服跪聽了。
慈安的這一招果然靈驗,很長一段時間裡,鹹豐帝都未曾在慈禧那裡過夜。但皇后一放鬆,皇帝又與慈禧膩到一塊兒了。
慈安見了決定如法炮製,她再次派出太監在清晨誦讀祖訓。但這次,皇帝終於被惹惱了,他大聲訓斥了內監一頓。皇后覺得自己顏面掃地,她決定親自出馬。
一日清晨,皇后竟親自到了儲秀宮外跪誦祖訓,鹹豐帝嚇得立刻上身。皇帝走後,皇后慈安起駕回坤寧宮時,竟傳慈禧同往。
這一下,慈禧嚇懵了,此時的她已沒有了護身符,皇后想將她怎樣就可以怎樣。慈安在宮中對慈禧進行一頓訓斥後,下令拉出去杖責。當日,若非鹹豐帝及時趕到,慈禧必定免不了一頓杖責之苦。
有了這次教訓後,慈禧終於醒悟了:自己名位不濟,非得收斂,不然,自己將來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慈禧在當晚回想一切時,就總結了策略:逢迎皇帝之餘對皇后也要曲意奉承。
慈禧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她不但常將鹹豐帝賞賜的名貴物品送給皇后,還對她百般討好。
慈安本長了一雙金魚眼,可慈禧卻大讚她的眼睛大而有神,還露出羨慕的眼神道:「(自己的)小眼怎麼打扮,都不如大眼傳神」。
慈安
和皇后打好關係的同時,慈禧也不再日上三竿還和鹹豐帝偎在溫柔鄉裡,她不但敦促咸豐帝及時處理朝政,還經常從旁協助。
咸豐帝接管大清時,大清已搖搖欲墜,內憂外患的複雜局勢,讓他力不從心。面對每日如山的奏摺,他心力交瘁。常陪伴皇帝批閱奏摺的慈禧察言觀色,她總是默默替他攤開奏摺、端茶研墨,如果咸豐帝不主動提問,她絕不建一言,不多一事。
日久後,鹹豐帝對她的信任也增加了幾分。耳濡目染下,慈禧對奏章也看出了一些門道,她將所有的奏章按類分好,她還將一些不緊要的,只需要皇帝批註“知道了”一類的奏摺分開放。皇帝發現她總是能分辨出緊要、非緊要後,直接讓她在奏章上代寫一些簡易字詞,如「知道了」、「再奏」等等。
走到這一步,慈禧便比所有嬪妃都更進了一步,她比尋常只能靠色相吸引皇帝的妃嬪,多了一種為皇帝分憂的方式。
慈禧走到這一步,還得多虧皇后的提醒,皇后對她幫忙批閱奏摺的事一無所知,她只知道,自己那次被「教訓」後,慈禧轉變很大。這些,讓她覺得很滿意。
鹹豐帝讓慈禧幫忙批閱奏章時,是他們如膠似漆時,鹹豐帝很聽得進慈禧的建議。 “大膽任用曾國藩的湘軍”,就是慈禧給他的建議。
鹹豐帝
1855年,即入宮三年後,慈禧懷上了龍種。在這之前,麗嬪也懷孕了。麗嬪和慈禧相繼懷孕,讓一直未有皇嗣的鹹豐帝龍顏大悅,他終於確定:身為大清國皇帝的他,和所有正常男人一樣,擁有生育能力。
懷上孩子後,慈禧想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了,為了保住腹中的龍子,她竟讓咸豐帝隱瞞她懷孕的事實,直到龍胎滿了三月後,她才將喜訊公諸於眾。
慈禧對腹中的孩子分外小心,她知道:自己的娘家是指望不上了,那個不爭氣的父親,竟在調任安徽寧池太廣道道員期間,因被太平軍嚇到了而揣著一萬兩銀子逃跑了。咸豐帝還未治他的罪,他就被嚇病了,不久,他就一命嗚呼了。
家庭慘遭變故,後宮形勢複雜,讓慈禧變得異常小心謹慎。麗嬪在她之前順利生下一位公主,這下慈禧鬆了一口氣了。不久後,她順利產下一名男嬰。
鹹豐帝得了龍子後欣喜不已,他親自為孩子取名為了載淳,慈禧也“母以子貴”,被冊封為了懿妃,於當年十二月舉行冊封典禮。載淳出生後幾天,鹹豐帝便宣布大赦天下,普天同慶達三天之久。
通常,後宮嬪妃都會在生子後更加驕縱,可慈禧卻相反,她在這之後變得更加謙卑了。
只有謙卑的人,才能敏銳地察覺周遭環境的變化。慈安沒有來探望兒子的事實,讓慈禧認定:皇后對自己的兒子有憤世嫉俗。她進一步想到:慈安很可能會因為這憤世嫉俗,而暗害她的孩子。
思來想去後,慈禧決定與皇后結成同盟,只有如此,她的孩子才能平安健康長大。於是,她主動帶著兒子來拜見嫡母了。
慈禧帶著載淳拜見嫡母慈安時,慈安看都不看載淳一眼,這讓她更加確信:皇后對這個孩子有憤世嫉俗。
慈禧告訴慈安:自己只是孩子的生母,而慈安則是孩子的嫡母。慈禧唱的這一出,等於主動和慈安共享兒子。慈禧在自己鼎盛時期向慈安示好,無疑讓慈安大感意外,她收下了這份“示好”,並從此與她姐妹相稱。
影視劇中的慈禧與慈安
慈禧和慈安關係變好,最高興的自然是鹹豐帝了。載淳一週年時,他再下諭旨,懿妃晉封為懿貴妃,這樣一來,慈禧就成了皇后之下地位最高的妃嬪了。
有了地位,自然也就有了權力了。慈禧開始動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兒子開道,她先是讓生下女兒的麗嬪毀了容,然後又將意外懷上龍種的宮女“意外喪命”,她還將玫貴人生下的皇次子毒死了…
然而,生下兒子後的慈禧卻意外地失寵了。咸豐帝本來就不是一個專情的男人,他寵完慈禧後寵麗嬪,之後又偷偷專寵過幾個漢族女子,他甚至還長期和一名寡婦偷歡。
失寵後的慈禧,一開始並未意識到“失寵對自己而言意味著什麼”,所以,她繼續和以前一樣向咸豐帝闡述自己的政見。此時的鹹豐帝對慈禧早已沒「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天然濾鏡,他對慈禧的意見很是不滿,還大聲斥責她「幹預朝政」。
1860年,即慈禧入宮的第8年,英法聯軍屢敗清軍,兵逼通州。很快,北京防線一潰千里。咸豐帝驚慌失措欲逃跑,大學士周培祖冒死質問:「國君應與社稷同在,你逃往哪裡?」可鹹豐寵臣肅順卻支持他外逃,鹹豐最終率眾臣和嬪妃逃亡熱河。
逃至熱河後,鹹豐帝愈加縱情聲色了,自然,他的身體也每況愈下。肅順見皇帝的身體一天天被掏空了,便加速了他弄權攬政的步伐。慈禧察覺到了肅順的野心,她欲行阻止,肅順將她視為了眼中釘。
到此時,慈禧與鹹豐帝的關係也越發變得複雜了,肅順開始變相挑撥他們的夫妻關係。在他的挑撥下,鹹豐帝越發看慈禧不順眼了。
為了緩和夫妻矛盾,當一次泛舟湖上時,慈禧竟主動提出要親自操槳划船。鹹豐當時正高興,便爽快地同意了她的請求。不料,慈禧撐篙不穩,船隻發生側翻,鹹豐帝不慎跌落水中,湖上頓時一片慌亂。
慈禧見自己弄巧成拙,一時也慌了心神,不知如何應對。幸虧侍衛眼疾手快,很快將其救起。這次事故中,咸豐帝不但跌傷了腳,還弄得狼狽不堪。覺得自己在眾大臣妃嬪面前丟了臉的鹹豐,難免遷怒於慈禧。
自此後,慈禧不論說什麼,咸豐帝都覺得“她想害朕”,他們的夫妻關係,一度降到冰點。
鹹豐帝重病臥床不起時,一直想除掉慈禧的肅順建議皇帝:可效仿“鉤弋夫人的故事”,將懿貴妃(慈禧)殺害。
肅順
鉤弋夫人是漢武帝晚年的寵姬,漢武帝準備立鉤弋夫人之子弗陵為帝,因害怕將來主少母壯,母後幹預朝政,重蹈呂後乾政的覆轍,因而藉故將她幽禁,並致其抑鬱而終。
慈禧很快就得知了消息,她不得不找到皇后進行商議。慈安自與慈禧結盟後,一直與她共同撫養載淳,與載淳相處久了後,她對這個孩子也有了真感情,她自然不希望孩子幼年便沒了生母。
思來想去後,慈安建議慈禧:可抱皇子在皇上病榻前伺候,以期挽回聖心。
慈禧已然明白,自己的命運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是死是生,都看自己的造化了。為了感動鹹豐帝,慈禧日夜抱著兒子在皇帝病榻區前哭泣。
慈禧的哭聲終於讓鹹豐帝回心轉意了,他看著淚眼婆娑且抱著幼子的昔日寵妃,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們昔日恩愛的畫面。再看看可憐兮兮的小載淳,鹹豐帝一陣心痛,他已不忍心兒子失去生母。
此時的鹹豐帝已經把肅順的建議拋諸腦後了,他開始考慮:自己死後,肅順是否會像清初的鰲拜那樣專權擅政。若真如此,懿貴妃不正好可以成為那個制衡他們的人嗎?
彌留之際,咸豐帝召見了自己最信任的八大臣,面授遺旨,將獨子載淳立為皇太子,任命八大臣為顧命大臣,八位顧命大臣的領袖人物是肅順。
八大臣離開後不久,咸豐帝交了一枚「禦賞」印章給慈安。隨後,鹹豐帝召見了一直等在宮門外的慈禧和兒子載淳。
當日的載淳似乎知道這是最後的訣別時刻,他閃著淚眼摟住父親,奶聲奶氣地寬慰父親。鹹豐帝的心完全軟了下來,他將「同道堂」印章交給兒子載淳,暫時由生母慈禧保管。慈禧內心竊喜不已,有了這枚印章,她將可以為自己母子贏得更大的生存空間,但她表面依舊是一副悲淒的樣子。
咸豐帝似乎察覺到了慈禧的心思,他隨即隱晦地叮囑她不得效仿武則天,應安分守己,輔助幼帝。
慈禧不知道,咸豐帝還將一份手諭交給皇后,再三叮嚀皇后:
「此後她(慈禧)如能安分守已,則罷;否則你可出示此詔,命廷臣傳朕的遺命除掉她。”
從這則手諭可看出,在慈禧和慈安之間,他更重視、更鍾愛的,明顯是皇后慈安。交代完一切後,鹹豐帝嚥下了最後一口氣,這年,他年僅30歲。當年,載淳年僅六歲,皇后二十五歲,慈禧二十七歲。
鹹豐帝怎麼也沒想到,他死後不久,皇后慈安因為顧及姊妹情,將手諭當著慈禧的面燒毀了。
隨著他的離世,辛酉政變登場,他臨終前的苦心安排將被徹底顛覆。他曾經的寵妃慈禧,將在今後的中國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閔達四十八年之久…
慈禧
若鹹豐帝泉下有知,他是否會後悔自己臨終前的仁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