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黃鶴樓早已成了大武漢的城市名片。
身為武漢人,南宮尋歡對黃鶴樓更是情有獨鍾。
黃鶴樓頭
黃鶴樓能有如今的名氣,我們都得感謝唐朝詩人 (hào),感謝他留下的這首《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不曾想,就是上面這首詩,被歷代詩人們推為唐人七律之首。
其實,依照律詩的格律要求,本詩前四句與律詩存在爭議,屬 。後四句卻十分符合律詩規範。與其讓這首詩在古體和律詩歸類中出現分歧,不如說詩人的這首詩是集古風與律詩之大成。
獨創詩派,自成一體。
可以說這首詩是古體和律詩高度融合的衍生物,這也是它能登上唐詩巔峰的重要原因吧!
國民詩仙李太白遊覽了無數名勝古蹟,對黃鶴樓也是情有獨鍾,他曾寫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火三月下揚州」、「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經典詩。
有趣的是,太白仙人曾登臨黃鶴樓,詩情澎湃,本來想發揮。對一生好入名山,出口成詩的李白來說,觀此勝景留下佳作,應是信手拈來的事。
當太白兄想好如何起筆、構思、創意、寄景、抒情後,猛一抬頭,大吃一驚,發現一個叫崔銖的非著名詩人題詩在先。
李白看後大贊,小崔的寫作思路和自己不謀而合。 「英才相惜,所見略同”,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於是,太白仙人無比惋惜的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顴題詩在上頭」的感嘆。
詩壇扛把子都佩服得五體投地的詩,能不牛嗎?
詩人與狗
接下來,以我自己的感悟與經歷簡單說說崔頤的這首《黃鶴樓》憑什麼冠絕古今七律。
《黃鶴樓》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一蹴而就,給人一種高遠、空闊、飄逸又傷懷的感覺。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自然對詩詞也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解讀。
我在武漢待了二十多年,遺憾的是卻從來沒有登過黃鶴樓。而今漂泊在外,每次讀到這首《黃鶴樓》時,都會內心起伏,心潮澎湃。
黃鶴樓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那正是故鄉在我內心的感覺。
那個少年滿懷豪情的離開故鄉,從此故鄉獨自浮雲變幻、空空悠悠。晴川歷歷星月不改,芳草如茵流水不回。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每次讀到最後這句話的時候,總會不經意間紅了雙眼。極目楚天,那個白雲悠悠、江水茫茫的地方,就是回不去的故鄉。
武漢長江大橋夜景
這麼多年來,我讀詩、寫詩,對「詩」有了自己獨特的認識。
七律,是古詩創作中要求最苛刻的,從平仄、對仗到韻律,無不束縛著詩人們的發揮。崔頤的這首《黃鶴樓》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敢於打破常規,用意境與順暢贏回自我。
《黃鶴樓》全詩雖然不在乎平仄,卻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律天成。另外,對仗上也巧奪天工,例如頸聯對仗重在對意而不對形,彰顯氣勢恢宏。
意境與韻律是具備普遍性的,也是很容易理會與感受的。 的這首《黃鶴樓》,不管誰讀,那種順暢與開闊的意境都能了然於心。
《黃鶴樓》讓天下詩人們知道,原來詩詞還可以這麼寫。尊它為七律之首,無可厚非。
就像太白仙人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不矯情、不造作、不雕琢,隨情所起,一揮而就。
什麼是好詩?這就是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