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戲劇家,一生創作了許多偉大的戲劇作品。關漢卿的創作範圍十分廣闊,包括歷史公案,風月愛情等多種題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關漢卿的作品中,女性主角佔比很大。關漢卿在戲劇天地縱橫馳騁發揮著自己的心智和才能。他創作了大量的婦女題材的雜劇,在關漢卿現存的十八個劇本中,就有十二個是以女性為主角的劇本。在以父權為中心的封建社會,尤為可貴。關漢卿筆下的女性形像都比較有性格、有活力、光彩照人。在他的筆下,丫頭、小姐、賢妻、良母、寡婦等系列的婦女形象形成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廊。
而雜劇中的旦角則多為風塵女子,如關漢卿筆下的宋引章,趙盼兒等。雜劇的女角都具有「痴」「浪」「辣」的特色。女性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關漢卿的大多數作品都反映了婦女的悲慘遭遇,對她們的身世遭遇寄予無限的同情和深切的關注。關漢卿生活在元代初期,對當時的社會黑暗與矛盾有較清醒的認識,顯得自然天成。但由於戲劇的衰弱,關漢卿的作品被大眾所知道的其實很少,《竇娥冤》算是唯一一個為大眾所知道的作品。然而遺憾的是,這部作品一再被誤讀,真實的竇娥,其實大部分人並不知曉。
一、 竇娥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村婦女?
在一般人眼中,竇娥應該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村婦女形象。竇娥應該一定是蓬頭垢面,像一頭老牛。然而這卻實實在是天大的誤解。確切地說,竇娥並不是婦女,她雖然是寡婦,但無論是從年齡或人生經驗而言,都更像一個少女。竇娥的爸爸是竇秀才,問蔡婆婆借了二十兩銀子,還不起。竇秀才的女兒,那時七歲,生得可喜,長得可愛。蔡婆婆於是想著要讓這個小女孩當童養媳。
竇娥的命是很苦的,她的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叫做端雲,其實還算一個相當文雅的名字呢。端雲三歲上亡了母親,她的爸爸又貧如洗。最後她的爹竇天章為了上朝取應,乾脆將女兒端雲送與蔡婆婆做媳婦去。
當然,竇天章是清醒的,他心裡十分清楚:這個哪裡是當媳婦?分明是賣與他一般。然而這個父親是多麼狠心:小生今日一任的將女孩兒送來與婆婆,怎敢說做媳婦,只與婆婆早晚使用。然而這是落魄男人喪氣的話,這個爸爸的心裡其實還是十分掛念女兒的,他說:婆婆,端雲孩兒該打呵,看小生面則罵幾句;當罵呵,則處分幾句。孩兒,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親爺,將要就的你。你如今在這裡,早晚若頑劣呵,你只討那打罵吃。我兒啊,我也是出於無奈!
還好蔡婆婆其實不算壞人,她說:「媳婦兒,你在我家,我是親婆,你是親媳婦,只當自家骨肉一般。」照道理,被爸爸送給蔡婆婆做童養媳,那是寄人籬下,當然應該是唯唯諾諾,十分懦弱。但是竇娥卻並沒有這樣。
首先,竇娥是書香門第,因此頗有些詩書氣質。
【仙呂】【點綛唇】滿腹閒愁,數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這一句,可以說賽過多少才女,小姐。這個腹有詩書的竇娥,也絕對不是唯唯諾諾,任人驅使。當蔡婆婆把張驢兒父子帶回家之後,竇娥是極力反對的。 「婆婆,這個怕不中麼!你再尋思咱:俺家裡又不是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錢債,被人催逼不過;況你年紀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她義正言辭,數落婆婆:“婆婆也,你豈不知羞!”
由此可見,竇娥還是頗有幾分性子,也頗有幾分可愛的。
二、 竇娥是個反抗的鬥士?
說到竇娥,我們過去都說她是個反抗的鬥士,似乎能夠憑藉一己之力去對抗整個元代的腐朽統治和社會罪惡。竇娥之美,就美在反抗精神,雲雲。這又是一個天大的誤會。竇娥的能動性是十分孱弱的,張驢兒父子還是大搖大擺住進了家裡。不僅如此,她還是要小心伺奉婆婆。但這完全無法說明竇娥軟弱。竇娥的美,就美在這看似懦弱的善良之中。這也是中國傳統婦女的普遍美德!
善良的小竇娥有多美?
蔡婆婆身體不舒服,竇娥說:「有俺婆婆不快,想羊肚湯吃,我親自安排了與婆婆吃去。」但是在照顧婆婆的同時,她仍舊不忘勸誡:「婆婆也,我這寡婦人家,凡事也要避些嫌疑,怎好收留那張驢兒父子兩個?
本是張郎婦,又做了李郎妻,這在竇娥看來,是不能接受的。當然,這也符合古代一般婦女的貞節觀。關漢卿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本色當行,不拔高,很樸實。
之所以說竇娥美,美在善良,是因為她可以為了自己的親人,犧牲自己。
恰消停,才甦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萬種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
這是竇娥所受的酷刑!竇娥就是不招。然而當官員要打蔡婆婆時,(正旦忙雲)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願我招了罷,是我藥死公公來。
這就是善!
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這句話,把竇娥善良的本性彰顯無遺!
小竇娥就要被押赴刑場了,她卻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前街裡去心懷恨,後街裡去死無冤,休推辭路遠。為什麼?因為,她怕的是從前街經過,被蔡婆婆看見,婆婆要傷心!這就是善良之美。
三、 竇娥的三樁誓願讓她的人設崩塌?
至此,我們知道,竇娥是很善良的,也是個可愛、活潑的女孩。但是,許多人對竇娥的三樁誓願頗有意見。因為血濺白練還好說,是為了昭雪冤屈;六月飛雪,也好說,是為了感天動地;但是乾旱三年呢?這不是讓無辜的百姓受苦嗎?乾旱三年是什麼概念,《琵琶記》中的陳留郡,就曾經乾旱三年。那一定是餓殍遍野,橫屍滿地!由此,很多人說竇娥是很自私的,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憤,就讓千萬凡人陪葬?
此言差矣!
雖然我們說竇娥身上,確實有一些詩書氣質,但是她並非可以治國平天下的士大夫。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受屈的女孩。她臨終前發出的三樁誓願,並不可能去考慮什麼殃及百姓。如果一個人,在冤屈至死,都不敢罵幾句狠話的話,是不是太過虛假了呢?所謂的三樁誓願,如果說是確指其事,毋寧說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洩!而竇娥此時此景下的冤屈,或許在情緒上,與乾旱三年的人間地獄,並無高低之分。只是前者是竇娥一個人的煉獄,後者是整個人類的煉獄罷了。此其一!
第二,竇娥發出三樁誓願,她自己會相信一定會靈驗嗎?當然不可能!因為她只是一個普通人,又不是神。真正讓三樁誓願應驗的不是竇娥,而是天道!因此,乾旱三年,並非竇娥之錯,而是天道如此。而所謂的天道,實則又是人禍,是元代的昏聵的統治,是張驢兒這樣的人的道德人倫的敗壞所導致。此其二!
第三,竇娥是十分善良的,也是十分美麗的。三樁誓願,其實也是一場美麗的葬禮。關漢卿寫的是戲劇,所謂戲劇就是舞台上的演出的故事。觀眾當然不希望看到竇娥的血被泥土沾污,更不願意看到竇娥變成一副冰冷的屍體。觀眾還不願意看到竇娥就這樣孤獨地離開人世。雖然最後一折,竇天章得官回來為竇娥伸冤,但在法場之上,觀眾是一定會有所要求的。要求很簡單,竇娥不能這樣隨便就死。於是血濺白練,白雪裹屍,乾旱三年讓所有人銘記竇娥的冤屈,實則是參與竇娥的葬禮。竇娥死得美麗,高傲,令人盪氣迴腸。如果把戲劇舞台的所有藝術處理,都等同於真實,並橫加道德評判,那就太無趣,也太無情了,焚琴煮鶴何異。
關漢卿是寫實主義的大師,也是藝術的大師。關漢卿的所有筆墨,其實都是在用一個悲劇性的故事去襯托竇娥的美和善,當然還有真。今天讀這部作品,起碼應該將竇娥還原到一個真實的層面,然後細細去品味她的善良和美麗。
最後的第四折,之所以要讓竇天章回來,其實質就是要還原竇娥「女孩兒家」的本質。她不過是個受了傷的女孩兒家,父親的懷抱才是她避風的港灣。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或許對竇娥的誤讀可以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