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崙簡介(萬通三十年)

2022-10-12馮崙

{不}01{/否}

30 年前的今天,我們幾個人一起決定創立自己的公司。

雖然在拿到執照的時候,我們口袋裡只剩下幾百塊錢人民幣,但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堅持去做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去追求我們自己心中的願景,美好的未來。

那個時候,我們的平均年齡不到26 歲,我們不知道公司未來能走多遠,但我們知道我們必須要前行,除了我們自己去做我們要做的事情,我們沒有更好的選擇。

就這樣,我們進行了公司的初創,開始了在萬通日子。

從那天起,我們就踉蹌地開始摸索,在完全不知未來是什麼狀況的情況下,開始去做我們認為對的生意。

馮崙

組成萬通集團時的核心團隊,左起:馮崙、潘石屹、王功權、王啟富,還有劉軍和易小迪

在我們掙扎地完成了第一個專案之後,公司得到了暫時的喘息。

之後,公司成立即將一周年的時候,我們才坐下來,認真地去思考我們當下的處境和公司的未來。 我們把公司成立這一天(9 月13 日)定為我們的「反省日」,而且決定未來每一年都在9 月13 日來反省我們過去一年的得失,以及展望未來,做出我們需要做出的正確的選擇。

接近第一個反省日時,我們討論了很多。我們幾個年輕人的熱情、夢想、衝動、原則、知識、矛盾、焦慮,都在這一天爆發。我們認認真真地開了兩天會。兩天之後,我們決定把我們討論的事情當作公司未來發展的的原則,以此建立我們奮鬥的共同的思想基礎。後來我們才知道,實際上,這個共同的思想基礎就是公司的使命、願景、價值觀。

但在當時,我們只知道我們要建立共同的認識和思想的基礎。 我們確信我們自己要做什麼,我們確立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以天下為己任,以企業為本位,創造財富,完善自我。」

我們也明確了,要實現這個使命,得堅守的核心價值叫「守正出奇」。 「守正」就是要遵守合法,走正道;「出奇」就是要變通,靈活適應環境變化。

而「守正出奇」合起來,就是要我們盡可能地守正,絕大多數時候都不要改變,按照正道去做,偶爾出現一些隨機應變的變通,這叫「守正出奇」。

討論完以後,我們覺得要想這些原則不被改變,就必須把這個事情說給別人聽,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想法,於是我們把它寫成了一篇文章,「只要發表出來,以後就不能改變了。

馮崙

登載在《海南開發報》的《披荊斬棘,共赴未來》

也就是從公司一週年開始,我們真正有了非常明確的使命和價值觀。 從此之後,無論是經歷了多少事情,還是業務的多元化發展帶來多少風險,例如高槓桿、短債長投帶來的風險,或者組織出現了矛盾、衝突,以及我們創始人之間的分分合合,這個使命和價值觀,我們始終沒有放棄,沒有丟掉。

也因為這樣,即使分開,因為這樣一個使命和價值觀的連接,我們依然可以聲氣相投,在人生、事業、生活的發展當中彼此呼應,繼續攜手向前。

馮崙

與志同道合者一起,可以行穩致遠

{不}02{/否}

在 30 年這樣一個不長不短的時間內,萬通走過了很多發展的溝溝坎坎,也經歷了很多生死考驗,最終依舊在這裡,以企業為本位,創造財富,完善自己。我們仍然堅守「守正出奇」的初心和價值觀,這讓我們的事業即便遇到艱難,仍然能夠前進。

「回過頭看,我們究竟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未來還要堅持做什麼?」這是過去 30 年裡,幾乎在每一個反省日我們都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今天,公司 30 年,再做一次回答,再做一次檢討的時候,我們似乎看得更清楚,也對判斷得出的結論更加堅定。

首先,我們做對了什麼?

第一,在過去30 年的製度轉型過程當中,我們適應了製度轉型的變化節奏和趨勢,我們建立了和不同的市場體制、制度相適應的組織、業務,同時實現了我們個人的完善,這很重要。

1991 年我們創辦公司的時候,國家還沒有一個用來規範在市場經濟下賺錢這件事的法律,直到 1993 年,全國人大才通過了市場經濟下最基本的一個法律──《公司法》。

30 年後的今天,我們國家已經建立了法制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市場經濟體系、制度。

30 年裡,我們經歷了從沒有法治到有法制,從沒有市場到有市場,從沒有企業家到有企業家的一個過程。

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尤其是在前 20 年的急劇變化過程中,我們適應了這個變化,自己也發生了變化。我們從「野蠻生長」,經歷「歲月兇猛」,又到堅持「理想豐滿」,並「行在寬處」。

我們自己的組織變革要從江湖組織變成公司組織,要不斷改善公司的治理。

當我們分分合合的時候,我們能夠做到以江湖方式進入,以商人方式退出,依法律,依據程序來解決合夥人之間的分合問題。

這件事情我們做對了,所以我們適應了市場經濟法制環境形成過程中,每個階段提出的新的規範和要求。

因為「守正」,我們就能夠適應這些規範和要求,而且樂於按照這個「正」去做事情。公司也因此才能夠每一年通過檢討,然後一步一步地適應制度環境的變化和市場經濟法治體系的建立,從而讓公司的組織、業務和我們個人都能夠完成轉變,從過去生存到現在,還能夠走到未來。

馮崙

萬通新世界

第二件做對的事情,是我們能夠從多元化迅速聚焦到專業領域,聚焦到房地產領域。

聚焦到房地產領域,是從 1999 年開始的。

在前 10 年,公司是相對分散和多元化的,有房地產業務,也有別的業務。但是到 1999 年以後,我們就聚焦在房地產業務上。因為聚焦,我們才能夠不斷地在產業當中深入,然後去適應房地產市場的形成、發展、轉型,隨著市場的變化,產業的變化而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有的能力,所有的業務都在房地產領域。

因此,我們能夠在過去 20 年快速發展的城市化和經濟成長當中,使公司的業務、公司的績效能夠有一個廣闊的市場依托,行業增長的推力讓我們的企業得到發展。

馮崙

銀河 SOHO

而在房地產業務的發展當中,由於我們經歷了早期的海南地產泡沫,九死一生發展過來,所以我們採取了一些相對穩健和不斷創新的業務模式,這使公司在房地產領域,即使遇到了市場的、監管的,以及產業的調整壓力,我們也能夠避開所有的致命風險,使公司仍然保持穩健發展。

過去 30 年,在產業的發展當中,由於我們聚焦而且做一些特別前瞻性的研究,借鑒成熟市場的方法,所以在策略領先上成為我們最獨特的一個能力。

我們逃出了海南泡沫的陷阱,被視為是偶然;我們又躲過了房地產高槓桿、高速、大規模成長驅動帶來的爆雷的風險,也被視為是偶然。 我們之所以能夠每一次都偶然地跳出死地,逃到生地,也就證明了我們對行業的實際把握的能力。在產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關頭上,我們做對了決策。

所以,我們不僅曾經在開發時代,在快速發展的住宅領域領先過,而且到今天,我們不僅沒有死掉,又在後開發時代,在辦公物業和大健康領域的不動產當中,繼續保持了領先,這是我們做對的事情。我們戰略領先使我們做對這個事情。

馮崙

青普婺源水岸邊

第三件做對的事情,是在公司高速發展的時候,我們能夠佈局我們的資本和企業的發展,完善公司治理,使經理人在管理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在不斷的反省和討論當中,我們清醒地堅持了公司的「四化」,即公司專業化、經理職業化、資本社會化、發展本土化。

要做到這「四化」,我們就要堅持四件事情,那就是全球觀、中國心、專業能力、本土功夫。我們堅信這四件事情都做好了。

在過去30 年裡,我們不僅在本土發展業務,同時也能夠把房地產業務發展到已開發市場,例如紐約、中國台北;不僅能夠用全球觀來看我們本土的房地產業務,也能夠在海外業務中堅持中國心與本土功夫。本土功夫,就是即使跨省跨區域發展業務,也要和當地最優秀的合作夥伴去合作,去獲取本地的能力。

馮崙

萬通參與9.11後紐約世貿中心重建,並在一號樓(圖中最高)頂層開發營運「中國中心」

第四件做對的事是我們在政商關係上非常清醒。 無論是在野蠻生長時期,或是後來進入法制化的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中,我們都堅持聚焦在業務上,踏實實做產品,政商關係簡單清楚。

我們有這樣清醒的認識,所以我們就提出來,不要去尋租,不要去找靠山,不要妄圖用權力去獲取不正當的利益。

我們堅信靠山就是火山,而且權力的鏈條、人的鏈條是一定會斷掉的。 權力的鏈條、人的鏈條斷掉的時候,對企業、對個人都是致命的危險。

所以在很早的時候,我們在政商關係上就做到了親、清。不只過去、現在,我們這樣做,今後還要繼續堅持下去。政商關係清晰,不尋租、不套利,我們公司就能夠把全部身心、精力、資源聚焦在產品和業務上,聚焦在公司治理上,聚焦在自我成長上。向內用力,企業才能夠在市場上獲得持久的競爭力,這才是企業存在與發展的根本。

我們堅信這一點,所以我們一直活著。

馮崙

萬通台北 2011

第五件做對的事叫企業社會責任。 2004 年,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所有的經營性的活動、我們的業務,一定要照顧到利害關係人,要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我們明白了這一點以後,就開始做。當時國家公佈了第一個慈善條例,於是我們和其他三個企業家一起發起了中國第一個公益慈善基金會——愛幼華夏基金會。從那之後,我們不僅自己發起,也推動相關企業共同發起相關的組織,我們也參與其中。

從那個時候到現在,我們一共發起了 26 個公益基金會,我自己也直接擔任這些公益基金的發起人和領導者。

這些慈善、公益基金會,包括中國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的兒童心臟病救助基金會華夏愛幼基金會,中國最大的民間救災組織壹基金,以及中國最大的民間公益環保基金會阿拉善基金會,旨在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等等。

我們透過發起和積極推動公益活動、公益組織以及培養公益人​​才,參與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使企業融入到社會進步的主航道中,同時也推動共同富裕。 這一點,我們不但做得早,而且做得對,未來還要繼續做下去。

馮崙

2012.01-2013.12,馮叔擔任阿拉善 SEE 第四任會長

{不}03{/否}

做對的事情我們很清楚,同樣,我們做錯的事也很清楚。

做錯的第一件事情,主要集中在前 10 年,我們一度希望能追求暴利,希望在製度轉型過程中尋找一些暴利的機會。這導致當時公司的業務面非常寬,不少都是機會導向,東一下西一下,這也做那也做,當時我們做過不下10 個行業,奇奇怪怪的業務非常多,而且不斷地冒險,企業枝枝叉叉的事也非常多,這導致組織無序,非常難管理。這是一個教訓。

後來聚焦在房地產以後,我們才知道,多元化,特別是以套利和追求暴利而導致的多元化是無效的多元化。 而且,在製度轉型時,在各種複雜的環境變化當中,這種多元化一定會將企業置於死地。死只是早晚問題,不死是絕對不可能的。

我們看到,今天仍然有一些爆雷的公司,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套利和追求暴利時進行多元化,從而出現這樣一個必然的結局。

這是過去我們做錯了,後來又覺醒了,並且修正了的一件事。這事本身是錯的。

第二件做錯的事是我們一度過度相信金融的力量。 我們曾經取得金融全牌照,然後用金融的槓桿帶動很多的資源快速地聚合,以為這樣會帶來巨大的企業成長和利潤。

這種高槓桿高負債帶來的資產膨脹,一時間會使我們陷入到一種資產的幻覺、能力的幻覺、利潤的幻覺之中,於是個人也跟著膨脹,這非常之危險。

因為監管環境的變化,金融市場環境的變化,所處的業務環境的變化,都會導致這種資金鏈條斷裂,最終公司會像人心梗一樣,突然一下完蛋。

這也是做錯的事情,好在我們在 1997年反省會以後,堅決地停止了短貸長投的行為,而且不去接資金鏈,不去接鏈條,就是做產品,通過產品的銷售和積累公司的專業能力,來獲得市場的優勢,然後使公司的財務健康,而不是像一些出狀況的公司那樣,透過外部的融資性的現金流來不斷地擴大規模,或者用槓桿收購、連環控股等方式,把公司規模做得似乎無限大,卻沒有核心利益、核心的利潤。

我們知道這樣做錯了,幸運的是我們及時改掉了。

我們在1999 年前,意識到了這兩個錯誤,因此我們在1999 年以後,逐漸收攏拳頭,聚焦行業,精研產品,努力把房地產這一個行業中的幾個產品吃透,然後長期堅持,這樣我們才活到了今天。

馮崙

陽光 100

{不}04{/否}

我們的企業既然這樣活著,未來當然還要繼續活下去,並且要繼續發展。

30 年以後的今天,市場環境、國際環境、制度環境,以及人本身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但不變的是企業要創造價值,要給市場、社會和顧客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公司的組織要能夠有效率地運轉,來適應這樣一個競爭環境。

那麼,未來我們該怎麼做?還要做什麼?

第一件事,特別的清楚明確,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了新階段,我們要按照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去推動公司在專業化的轉型升級,要使公司的業務可持續發展。

要做到永續發展,就必須立足於後開發時代來看我們的企業,來佈局我們的業務。

在後開發時代,我們一定要聚焦產品,聚焦運營,聚焦資產管理。

如果說在開發時代,我們圍繞的是單一住宅產品,透過規模、成本、速度的競爭,使企業走上快車道,發展到巨大的規模。那麼,在後開發時代,我們要在七大類產品體系(這七大類,包括辦公室、商業、飯店度假、醫療健康、物流倉儲、教育研發和政府物業)當中,聚焦其中的一類。比如說,辦公室或醫療健康,然後在這一類或兩類當中,我們還要繼續專注於培育公司的營運能力和資產管理能力,透過營運來引導開發,透過資產管理使存量價值最大化,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在今後 10 年 20 年,只要我們做房地產,我們就必須堅持這一點。

馮崙

療癒系度假飯店-不是居·禪+林(杭州)

第二,後開發時代是全產品線、全價值鏈、全商業模式的競爭。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做好單品,要聚焦,要生根,堅持專業化還不夠,要把專業化提升到「產品主義」。 要做極致單品,然後快速迭代,透過極致單品和快速迭代的方法,來獲取絕對的競爭力,用產品力帶動傳播力,帶動購買力,帶動品牌力,堅持做到在數位化在平台和人工智慧的未來社會當中,我們的產品依然在單一產品上保持絕對的競爭力。

所以我們要在未來的競爭中必須堅持專業化,堅持產品主義。

馮崙

北京萬通中心

第三,要做到產品主義靠什麼?一定要靠科技。所以我們的產品要進一步提升,做到絕對有競爭力,就一定要注重科技。

科技不是一個簡單的手段。未來的社會組織當中,基礎就是科技。大數據、雲端運算、人工智慧、萬物互聯、生物科技、生命科技等等,是未來 10 年、20 年裡,我們整個社會、經濟運作的技術基礎。

既然整個社會都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作為房地產領域的企業,我們也要完成數位轉型。我們對所有的業務,包括產品,包括投資、開發、管理、經營,所有業務環節、業務流程,都要建立在這些科技技術的基礎上。

只有透過科技,我們在空間運作的效率,在製造的精確性,在服務到達的準確性和體驗的完美性上,才能在未來得到巨大的提升。建立在科技的基礎上,公司未來才能夠成為一家產品和服務有競爭力、客戶滿意度、市場和客戶無縫銜接的好公司。

馮崙

西安梧桐公寓,打造「好水、新氧、樂居」的生活空間

第四,我們要繼續做好組織變革。 企業組織一定要適應特定的製度環境、市場環境和技術環境。

我們國家已經建立了法制化、國際化、市場化的市場經濟體系,我們的企業組織一定要與之高度相適應。同時,未來的企業組織要適應大數據、雲端運算、人工智慧這樣的科技基礎。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組織一定要改變。 最有效的公司組織,不再是金字塔式的封閉組織,不再是從上到下驅使型的系統。

公司應該變成一個開放的、有彈性的、自驅動的系統,而不應該是封閉的、剛性的、專制的組織。

公司不應該再是傳統的,從老闆到基層員工,從上到下層級分明的組織,而應該變成平台加合夥人加任務型的開放的系統。 在這新組織和新平台裡,「沒有打工人,只有勞動者,按勞分配,共同富裕。」

馮崙

創業早期時,公司一角

{不}05{/否}

今天,萬通 30 年了。我把每一個「反省日」串起來,最後就是我想要堅持的,以及我們今後還要做的原則和方向。

一個公司的生命很難到永遠,一個創業者、創辦人的生命會比公司更短,但是,我們有我們的初心、使命,我們有我們的核心價值觀,這些我們應該堅持,從而讓企業的生命變得永遠。

我們必須堅持一代、兩代,一個 30 年,兩個 30 年,三個 30 年……要把它撐下去。那就是,「以天下為己任,以企業為本位,創造財富,完善自我」,要繼續堅持「守正出奇」的核心價值觀,讓我們在30 年前,二十五六歲做出的真誠的承諾,成為公司始終發展、成長的驅動力和行為準則。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