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年一前645年)漢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潁上(今安順上)人。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管鮑之交
管仲的祖先是姬姓的後代,與週王室同宗。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為了謀生,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們一起經商。在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
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回來。因此人們矇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蒞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帶來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管仲他心裡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因為機會沒有成熟罷了。
在長期交往中,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箭殺小白
西元前674年,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裏公。太子諸兒雖然居長即位,但品質卑劣,齊國前途令國中老臣深為憂慮。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雙好友,給兩個公子當師傅,實為美談。不過鮑叔牙當初對齊僖公令其輔佐公子小白很不滿意,常常稱病不出,因為他認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國君知道小白將來沒有希望繼承君位,又以為他沒有才能,才讓他輔佐小白。而管仲卻不以為然,當他了解內情后,勸導鮑叔牙說:「國內諸人因厭惡公子糾的母親,以至於不喜歡公子糾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沒有母親。將來統治齊國的,非糾即白。性急,但卻有遠慮。鮑叔牙聽從了管仲的意見,出來接受任命,竭力盡心待奉小白。
不久,齊襄公與其妹魯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謀私通,醉殺了魯桓公。對此,具有政治遠見的管仲和鮑叔牙都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所以他們都替自己的主子想辦法找出路。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君的女兒,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君的女兒,衛國離齊國太遠,所以鮑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齊國的南鄰莒國去躲避。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雖然一南一西,打算卻都是一個,都是靜觀事態的發展,伺機而動。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內亂終於爆發。齊襄公叔伯兄弟公孫無知因齊襄公即位後廢除了他原來享有的特殊權利而惱怒,勾結大夫闖入宮中,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國君。公孫無知在位僅一年有餘,齊國貴族又殺死公孫無知,一時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兩個逃亡在外的公子見時機成熟,都想急忙設法回國,以便奪取國君的寶座。齊國在公孫無知死後,商議擁立新君的各派勢力中,正卿高溪勢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與另一個大夫國氏勾結,暗中派人急去莒國請公子小白回國繼位。公子小白接信後又和鮑叔牙仔細分析國內情勢,然後向莒國借了兵車,日夜兼程回國。魯莊公知道齊國無君後,也萬分焦急,立即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後來發現公子小白已經先出發回國。管仲於是決定自請先行,親率30乘兵車到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去截擊公子小白。人馬過即墨30餘裡,正遇見公子小白的大隊車馬。管仲非常沉著,等公子小白車馬走近,就操起箭來對準射去,只聽哨啷一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應聲倒下。
鮑薦為相
管仲以為小白已經死去,便不緊不慢地將公子糾送到齊國。其實小白並沒有死,管仲射中的只是小白腰間的衣帶鉤。等到公子糾和管仲進入齊國國境之時,小白和鮑叔牙已經搶先來到國都臨淄。小白最後當上了齊國國君,史稱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齊桓公十分惱怒地說道:「管仲用箭射我,企圖致我於死地,我難道還能重用此人嗎?鮑叔牙勸齊桓公道:「做臣子的各為其主。他拿箭射你,正是他對公子糾的忠心。可見此人忠心耿耿。常言,一臣不侍二君。管仲的忠心天地可知,神靈可明。論本領,管仲比我強百倍。主公如果想幹一番大事業,非用管仲不可。 「齊桓公也是個寬宏大量的人,聽了鮑叔牙的話後,原諒了管仲的過錯,並任命他為相,讓他協理朝政。
勵精圖治
管仲任齊相後,根據當時情勢,對齊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行政方面、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使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在軍隊方面,管仲強調寓兵於農,把保甲制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同時又規定全國百姓不准隨意遷徙。人們之間團結互助,夜間作戰只要聽到聲音就能辨別出敵我;白天作戰,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在經濟方面,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徵」的土地稅收政策,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徵收多少不等的賦稅。這種賦稅制度同原來相比更加科學合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使經濟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他也規定國家鑄造錢幣,發展漁業、鹽業,鼓勵與境外的合作貿易,齊國經濟日漸繁榮。
在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措施下,齊國出現了社會安定、國強民富的繁榮局面。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依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依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廬食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通俗地說,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因此,管仲為相後非常重視發展經濟,慎重地權衡國家利益。
管仲在選才、用人方面也做了相應的改革。他大膽打破了世卿世祿的舊框框,設立了新的用人制度,提出了以道德品質、才能學識和功勞為依據來任用官員的思想。據此,他從平民當中選拔「秀民」從政,任用不少的優秀人才承擔起國家的大任。管仲這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國力日益強盛,整個國家逐漸強大起來。
正當管仲銳意改革齊國國政的時候,齊國在外交方面出現了問題。管仲在拜相時為齊桓公定立了「內修政治,外結夷國,待機而動」的大政方針,齊桓公不聽,與魯國在長勺展開大戰,齊國大敗。由於在長勺之戰中齊國受到了重挫,齊桓公從此對管仲更加信任。
桓公稱霸
長勺之戰後齊桓公認真執行「內修政治,外結夷國,待機而動」的大方針,四年後,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大國。齊桓公認為現在齊國逐漸富強起來,於是便滋生了稱霸天下的野心。
管仲勸阻說:「今日諸侯國中,南有楚國,西有秦國和晉國,都比齊國強大,他們都有稱霸天下的野心,所以大王不能稱霸。況且,週王室雖已衰微,但現在仍是天下共主。王攘夷”(“尊王”是尊崇東週王室的權威;“攘夷”則是驅逐夷、狄等少數民族的勢力)相號召,海內諸侯必然望風歸附。這比稱霸要好。”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成為當時的一面正義旗幟,獲得了各諸侯國的擁護。於是齊桓公的威望在各諸侯國中漸漸地提高了。
晉獻公十年(前60年)冬,鄭國屈服於齊國,齊桓公召集魯、陳、宋、鄭、衛、滑、許、滕等國君,在宋國會盟。幾乎全部中原國家都參加了這次會盟,週惠王也派召伯參加此次空前的盛會。在這次盟會上,週天子的代表召伯以天子的名義,授予齊桓公侯伯的頭銜。齊桓公遂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起死回生
晉獻公十五年(前662年),魯國發生內亂,魯閔公被慶父殺死,魯僖公即位,慶父畏罪自殺。這正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典故所在。僖公為了鞏固君主地位,與齊國會盟於落姑,有齊國的保護,魯國得以安定下來。他的霸業得到了進一步鞏固與擴大。至此,齊桓公德名遠播於各諸侯國,威望散佈天下。
管仲也輔佐齊桓公領導同盟國共同打擊夷狄。管仲認為,齊國如果能夠制伏北方夷狄,就消除了中原大患,齊國的威望將在諸侯中得到極大提高。位於東週最北方的燕國,常受戎、狄的侵擾。於是,在燕軍的密切配合下,齊桓公親率大軍北徵,將山戎打敗。山戎的殘兵敗將向東北方向逃竄,齊桓公率軍窮追不捨,將山戎的同盟國令支和孤竹擊敗之後才回師燕國。齊軍的勝利,大大提高了齊桓公的號召力,使得渤海沿岸一些部族小國紛紛歸順了齊國。
將山戎打敗之後,齊桓公便聽取管仲的意見再次領導同盟國打擊北狄。北狄人滅了衛國,還殺了衛懿公,拆掉了衛國的城牆,到處燒殺搶掠。由於北狄人的洗劫,衛國國都只剩下730人,加上從別處逃來的,也只有5000多人。衛國國都四處廢墟一片,齊桓公率兵趕往衛國, 狄人紛紛潰退。第二年,為了幫助衛國重建家園,齊桓公牽頭聯合宋、曹兩國幫助衛國在楚丘(今河南滑縣東)建立新城作為國都。齊桓公大義救衛,慷慨扶助,他在中原諸侯國中的威望更高了。
興師伐楚
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恆公平定了北方。北方初步穩定之後,管仲的目光向南方轉移。春秋之前,南方一直是蠻夷之地,但經過當地土著居民多年的開發逐步形成統一的國家,勢力逐漸強大起來。西元前672年,楚成王熊琿即位後,先後滅掉了息、申、鄧等國,意欲北上稱雄。鄭國畏懼楚國強大,準備依附楚國。
楚國的北進,使中原各諸侯國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脅,而且使曾經依附齊國的中原各國開始倒向楚國,動搖了齊國的盟主國地位。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攻勢、,管仲輔助齊公一面設法將楚國的同盟國加以分化,一面加強中原諸候的聯盟。西元前656年春,齊植公率領齊國及宋、衛等八國軍隊討伐新近倒向楚國的蔡國,蔡軍潰敗,諸侯軍隊南下伐楚。
楚成王害怕中原諸候聯軍的浩大聲勢,便派遺使者質問齊桓公:「楚國與齊國相隔遙遠,與您沒有任何瓜葛,不知道您率軍來此有何目的?」管仲說「我受命輔佐週王室,楚國對周王本室沒有絲毫貢物,對週王室如此無禮,因此來向楚國問罪。於此,雙方軍隊在此處於相持狀態。過了很久,諸侯聯軍始終沒有退卻的跡象,楚成王只好派大夫屈完到聯軍那裡請求停戰和談。管仲知道很難使楚國屈服,便在召陵與屈完簽訂盟約修好,然後雙方都退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召陵之盟」。
在齊恆公稱霸天下的40年當中,「召陵之盟」標誌著齊桓公霸業的鼎盛。類似這種會合諸侯進行了許多次,歷史上稱做「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些都是管仲輔政的功勞。
功高蓋世
管仲義戴天下,為齊國的國富民強費盡了心血。在臨終之時,他還屢屢勸阻齊桓公要親賢遠佞,可謂忠貞不二。管仲死後,齊桓公因信任易牙、豎刁等小人,導致政治日益腐敗。西元前643年,齊桓公病死,易牙、豎刁發動政變,殺掉了新君及手下的一批大臣,將他們喜歡的公子無詭立為國君。桓公兒子們都不服,為爭位而發生了內亂。隨著管仲、桓公的死去,齊國霸業就結束了。
管仲由鮑叔牙推薦,在齊國執政後,備受齊桓公器重,將其尊為「仲父」。管仲在齊國進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改革,使齊國的國力強盛。他也幫助齊桓公以「尊王夷」為號召,終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一位有名的霸主。管仲與鮑叔牙相知相交,是歷史上為友的典範。管仲為齊相,齊桓公以國事相託,又是君相共濟的楷模。歷代史家對管仲的評價都非常高,稱其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有名的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