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美的離婚》裡有這麼一段話:「罐頭是在1810年發明出來的,可是開罐器卻在1858年才被發明出來,很奇怪吧?可是有時候就是這樣的,重要的東西有時也會遲來一步,無論是愛情還是生活。
當下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大家都想盡可能的節省時間成本,想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自己得到最快的發展,獲得更好的生活。
常常會聽到別人說,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活得太浮躁了,不懂得路要慢慢走,風景要慢慢欣賞。
但這不只是年輕人自身的問題,而是風雲變幻的時代環境在每分每秒催促著大家成長,哪怕慢了一秒,都有可能再也跟不上其他人的腳步。
不能一成不變,要打破舒適圈,要轉型,來自各方的壓力總是在提示他們,再不往上爬,你就老了。
這份焦慮同樣會帶給作品口碑不好的演員們,最近在綜藝《送一百位女孩兒回家》中,郭採潔就談起了她出道以來的心路歷程。
與大眾認知不同,郭採潔其實是歌手出道,2007年她的首張專輯《隱形超人》助她在台灣一夜走紅。
一個冷知識,《愛情公寓》的主題曲,那首膾炙人口的《我的未來式》就是郭採潔的歌。
和許多台灣年輕歌手一樣,郭採潔累積了一些名氣後,主演了一部偶像劇《無敵珊寶妹》。
這部偶像劇的超高收視,讓郭採潔徹底打開了知名度,人氣水漲船高。
最初的郭採潔就是在歌手和偶像劇女主角中穿梭,事業成功且簡單,直到2012年她接演了郭敬明的電影《小時代》系列。
《小時代》官宣的時候沒有人看好長了一張娃娃臉,身型小隻的郭採潔會成為那個氣場強大的顧裡。
但當郭採潔剪了一頭俐落的短髮,端著紅酒,邁著囂張的步伐闖進人們的視線時,那個書裡的顧裡彷彿活過來了。
她就是顧裡,她就是那個在燈紅酒綠的魔都肆意穿梭的女魔頭。
郭採潔以往的事業重心都在台灣,是《小時代》讓她一隻腳邁進了內地娛樂圈,所以「顧裡」成為很多內地觀眾對她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這份印象太過根深蒂固,她跟角色的貼合度又實在太高,搞得大家一看到她,甚至都直接叫角色名。
這是幸運,也是困擾。
郭採潔在節目中無奈地表示,她很想打破觀眾對她的固有印象,所以她接演了電影《喜寶》。
現在看來這個選擇當然是個錯誤,因為《喜寶》上映之後只收穫了豆瓣3.3的評分,幾乎每個看過電影的人給的都是負評。
一部電影口碑的好壞不能全部怪演員,但沒有選擇好劇本卻是演員的鍋子。
郭採潔太想要打破她的既定形象,她覺得「喜寶」一角是她好不容易等到的,區別於「顧裡」的那個角色。
心浮氣躁會蒙蔽人的雙眼,讓人看不到全局,不管以後發展如何,總之能從現狀裡走出去就好。
《喜寶》劇情邏輯上的混亂無章,尤其是原著中複雜的人性與三觀上的對峙感,被改編成了無病呻吟的疼痛愛情,還美其名曰「愛情沒有年齡的界線」。
當然這些毛病郭採潔最初都沒能篩選出來,她只是單純的想著,要靠「喜寶」這個角色帶大家走出對「顧裡」的印象。
結果顯而易見,郭採潔很受挫,她看著觀眾的評價覺得很沮喪。
「這好像是我演戲中的一個陋習吧,所以大家才會覺得說,你仍然給到的還是一樣的東西,就好像靈魂都被禁錮住。”
郭採潔說起這個角色的失敗,她是這麼認為的,表演的模式被固化了,沒辦法帶給大家新的期待。
郭採潔用了「陋習」這個詞,倒有些出乎意料,很少有藝人會用這麼嚴重的詞來形容自己的表演。
由此可以看出,郭採潔對自己的演員事業非常不滿意,她是一個對自己抱有極大期待,閾值非常高的人。
《喜寶》電影帶來的打擊非常大,郭採潔一度覺得不敢輕易開始表演,那份內心的沮喪逐漸變成了不知如何是好的崩潰。
“就覺得為什麼總是這樣,為什麼最終出來的結果都是這樣?”
在她最焦慮崩潰的時候,她恰好看到了一檔以演員為主的綜藝,她看著看著就掉下眼淚來。
或許是看到了新人演員對待表演的熱情,又或許是看到了那些已經過氣的演員仍然不肯放棄表演的夢想。
郭採潔心想,她還是熱愛表演的,她內心這樣告訴自己。
不過當主持人問她,現在考慮好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了嗎?
郭採潔搖了搖頭,說:“我還是不要輕易開始表演了。”
承認對錶演的熱情,又害怕受到表演的打擊,郭採潔的心路歷程就像每一個社畜,太過於想得到工作上的認可,反而變得畏手畏腳起來。
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郭採潔覺得自己能力還達不到,不草率決定成為一個角色,正是她對角色的尊重。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不要刻意去跟別人比較什麼。
年輕演員的熱情和過氣演員的執著,郭採潔都曾經擁有過,而且她現在也正在品味它的苦楚,只有自己看開了,找到目標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將這份內心的惶恐罕見地表達出來之後,郭採潔的負擔也減輕了不少。
她在微博中說:“將呼出的那口氣擦亮了鏡子,為要更清透亮麗地看見自己。”
也許主持人問她時,她是真的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但節目播出後,她看見了粉絲的鼓勵,路人的支持,將內心的重擔卸下後,相信她已經明白,下一步該如何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