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風暴》冠軍舞者胡沈員簡介(我從楊麗萍身上學到了舞者的靈魂)

2022-11-25胡沈員

現代舞劇過去被認為是「小圈」藝術,多年前,青年舞者胡沈員曾主動找劇院接洽,但沒有劇院想冒險。隨著《舞蹈風暴》《這!就是街舞》等舞蹈綜藝節目接連“破圈”,越來越多觀眾開始關注舞蹈,現代舞逐漸成為演出市場的“香餑餑”。

6月10日至11日,因《舞蹈風暴》奪冠而被觀眾熟知的胡沈員將攜編導處女作《流浪》來到東方藝術中心。隨後,7月15日至17日,楊麗萍舞劇《十面埋伏》在東藝上演,胡沈員將在其中重塑屬於他的獨一無二的「虞姬」。

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的胡沈員是中國舞蹈家協會「培青計畫」委約編導,目前在深圳有自己的工作室。他4歲開始學體操,因為柔韌度太好,被教練建議改學舞蹈。 「我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是百貨公司售貨員。當時學跳舞給家裡造成了經濟負擔,所以我從小就挺努力的。」考入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後,胡沈員開始了十年北漂生活,第一部獨立編創的長篇作品《流浪》就是對這段生活經歷的感悟。胡沈員形容,《流浪》是一個「關於尋找的故事」。

對胡沈員來說,楊麗萍是藝術道路上的“伯樂”,“感謝她發現了我,給了我很多機會被觀眾看見。前幾年,我一直跟隨楊老師跳《十面埋伏》,我從她身上學到最多的不是技術,而是對舞蹈的包容胸懷和對藝術的開放態度。 」

2017年,胡沈員正是在「楊麗萍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支持下,完成了這部《流浪》。當時,他本來想創作一些肢體性、現代性比較強的作品,最後還是決定聽從內心的聲音,用舞蹈傳遞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心情。 「當我想到遠方,遼闊的草原是腦海裡蹦出的第一個畫面。」在《流浪》中,他根據蒙古族舞蹈的基本韻律,結合現代舞的身體運動方式,發展和創造出了特有的舞蹈語匯。

首演後,《流浪》有兩年沒再演出,胡沈員對作品進行了兩次大幅調整和修改,加入了更多元素和故事線索。去年,《流浪》迎來巡迴演出機會,又因疫情被打亂了計畫。這次在東藝重新開啟《流浪》巡演,胡沈員說,「我是個忘性比較大的人,可能當下已經不記得《流浪》裡的具體動作了,但正因為這種記憶的消退感,讓我對這部作品有新的發現和體驗。

7月15日至17日,胡沈員也將隨楊麗萍舞劇《十面埋伏》再次登台東藝。這部作品是胡沈員的成名作,楊麗萍在一眾舞者中選中了他飾演虞姬。在她眼裡,胡沈員飾演的虞姬「依稀可以看到張國榮在電影《霸王別姬》裡的影子」。對胡沈員來說,演《十面埋伏》與《流浪》是截然不同的感覺,「不論是肢體形態還是人物塑造,這兩部作品是完全不一樣的。《流浪》更多的是與自己對話,而《十面埋伏》是與虞姬對話,要透過舞蹈讓人們看到虞姬的靈魂。

隨著演出市場愈發成熟,現代舞的時代是否已經來臨? 「身為身在其中的舞者很難作出評判,唯有繼續努力,嘗試將舞蹈的概念不斷擴大,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用更寬廣的視野看待舞蹈,不斷創新。」胡沈員說。

來源:作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