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人物
2011年美國東部時間5月1日(北京時間5月2日),拉登被美軍擊斃。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說,拉登之死標誌著「反恐戰爭取得迄今最重大的進展」。然而20年的戰爭使阿富汗深陷亂局,如今拜登號稱要 「無條件」 撤軍,或留下中東「爛攤子」。
「基地」組織頭目拉登(資料圖 視覺中國)
2001年9月11日,「基地」組織頭目拉登發動恐怖攻擊,紐約世貿中心大樓倒塌,近3,000人死亡。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以阿富汗塔利班當局庇護「基地」組織為由,發動了阿富汗戰爭。
10年後的2011年5月1日,拉登被美軍擊斃。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說,拉登之死標誌著「反恐戰爭取得迄今最重大的進展」。
拖了20年的阿富汗戰爭,讓「撤軍」成為自小布希以來歷任美國總統的心病。歐巴馬在2014年宣布阿富汗戰爭正式結束,但到他離任時,撤軍都沒完成。繼任的川普把「撤軍阿富汗」列為政策目標,宣布2021年5月前完成撤軍,也成了泡影。
今年4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宣布5月1日開始撤軍,9月11日完成。他說,這場戰爭的目標已經實現——拉登已經死了,「該結束永遠的戰爭了」。
曾計劃暗殺歐巴馬
10年前,拉登在巴基斯坦一座位於喜馬拉雅山麓的小城被美軍突擊隊擊斃。他的屍體24小時內被匆忙葬於阿拉伯海,相關照片也未發布。
美方稱,由於沒有國家願意收留拉登的屍體,美國也不想為世人留下“拜謁拉登的聖地”,因此決定將其海葬。此外,不公佈照片是為了避免煽動暴力,以及尊重伊斯蘭傳統。
美軍在拉登藏身地繳獲了大量機密文件,稱之為“從恐怖主義頭目那裡繳獲的最大情報寶庫”,並從中分析出“基地”組織的報復可能針對海上能源供應(包括襲擊油輪)等情報。從2014年起,美國中央情報局陸續解密相關內容,拉登的秘密不斷震驚全世界。
中情局解密資料顯示,拉登對西方興趣濃厚,喜歡研究美國,有些看法頗有遠見。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陷入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拉登寫信告誡手下,不要被美國暫時的衰落迷惑,「美元貶值對美國經濟是好事」。他從宏觀經濟學角度分析美元貶值將如何促進美國出口。出身沙烏地阿拉伯豪門的拉登也熱衷黃金投資,立遺囑指將自己留在蘇丹的2,900萬美元捐給極端組織用於延續全球「聖戰」。
拉登私人電腦硬碟的內容也被曝光,裡面有好萊塢電影、3部關於拉登的紀錄片以及《貓與老鼠》等卡通。硬碟中還有不少色情視頻,人們一度以為拉登「好色」。後來的分析發現,拉登是在色情文件中隱藏加密指令,以此與下屬溝通,逃避偵察。
拉登也在琢磨國際情勢。他認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將會開戰,想把「聖戰」矛頭指向巴基斯坦以漁翁得利。他也考慮攻擊土耳其和伊朗,但想到「蓋達」組織的資金輸送須經過兩個國家,才放棄這個念頭。對歐巴馬推進的巴以和平計劃,拉登稱「注定失敗。」他也致函歐巴馬,呼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美國網友調侃:「連住在山洞裡的恐怖分子都知道全球暖化」。
同時,拉登也在策劃刺殺歐巴馬,以便「使美國陷入危機」。拉登在信中告訴「基地」組織一位高官,要成立兩個小組盯住飛往這一地區、有可能載有奧巴馬或時任中情局長彼得雷烏斯的飛機,但不要管拜登乘坐的飛機。他寫道:“殺死奧巴馬將使拜登自動接任總統職位、完成剩餘任期,這是美國的常態。拜登對此完全沒有準備,這將導緻美國陷入危機。”
拉登人生最後兩年留下的書信,內容從遺囑到攻擊美國的計畫包羅萬象。 2009年前後,信的風格比較冷靜,例如有一份他起草的「基地」組織招募卷:「你願意成為自殺式炸彈襲擊者嗎?」「如果你有幸成為烈士,需要我們聯繫誰?」越接近2011年,信的字跡越潦草,內容充滿對自己和「基地」組織未來的擔憂。
被擊斃前,他透過信差網路向「基地」組織發布命令,將命令存在手機晶片中,讓信差交到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甚至索馬利亞的成員手中。信差在任務結束後要把背包燒掉,以防被美間諜利用;所有的地面活動必須選陰天,因為美軍無人偵察機無法在陰天正常工作。
在美軍無盡的空襲下,拉登資金枯竭,信得過的人越來越少,導致他最後近乎偏執的謹慎:被困伊朗的老婆逃跑時,「衣服、鞋子等任何能被安裝針頭竊聽器的東西一律不准備」。他的藏身之地經常斷電,為防洩密他還不用手機、不上網,日子單調得比坐牢還難受。美情報人員後來給拉登起了個綽號“踱步者”,他們從間諜衛星的監視器畫面中看到拉登經常在院子裡獨自踱步,彷彿已經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殺拉登不易,撤軍更難
「9·11」事件後,拉登被美國視為「頭號恐怖分子」。時任總統小布希發誓:必須將拉登「緝拿歸案,無論死活」!美國政府懸賞5000萬美元、派出十幾萬大軍,只為一顆拉登的人頭。這堪稱史上耗資最巨大、動用軍力最多的「大追殺」。
2001年11月25日,海軍陸戰隊第15遠徵部隊隊員在阿富汗背著肩扛式飛彈轉移到安全位置。 (資料圖 視覺中國)
獵殺拉登,這不僅是小布希8年任期內的目標,也是繼任者歐巴馬的「使命」。讓白宮惱火的是,拉登彷彿是抓不到也打不死的幽靈,每當外界認為他已斃命時,這個說話柔聲細氣的人就透過視訊發聲,證明自己還活著,如同幽靈般折磨著美國總統的神經。
勞民傷財、得不償失的阿富汗戰爭,成為吞噬美國財富的無底洞。但為了「體面」脫身,美國需要一場「勝利」。在「9·11」事件的9年7個月又20天后,歐巴馬突然宣布拉登已被擊殺。隨後一週裡,美國舉國歡慶。調查顯示,歐巴馬在此期間支持率暴漲6%,美國經濟信心指數也高漲10個百分點。但當人們估算阿富汗戰爭及擊殺拉登的巨大成本後,兩者又跌回原形。有媒體調侃,「拉登的幽靈都讓美國不得安寧」。
過去20年,美國深陷阿富汗這個「帝國墳場」。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統計,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耗資高達1兆美元,是二戰以外美國史上最昂貴的戰爭。連年戰火除造成阿富汗的巨大損失外,也造成2,200名美軍士兵喪生,2萬多人受傷。美軍在阿富汗的存在,已成為難以甩掉的沉重包袱。
歐巴馬上台後,駐阿美軍一度增至10萬人以上。但他2014年作出撤軍的公開承諾。到2017年川普上台時,駐阿美軍已降至約8,500人。
2020年2月,美國和阿富汗塔利班簽署和平協議,美國承諾逐步減少駐軍,14個月內全數撤離。塔利班則承諾不再讓阿富汗成為恐怖分子的庇護所。目前,駐阿美軍約有2500人。
然而,由於局勢複雜危險,完全撤離的計畫一緩再緩。而且,五角大廈也在撤軍問題上頻頻與白宮唱反調。直到川普下台,美軍也沒能撤完。
而在拜登看來,阿富汗是「危險的泥潭」。他說,拉登10年前就被擊斃,如今應以2021年的視角看世界。宣布撤軍決定前,他去弔唁阿富汗戰爭中陣亡的美軍士兵。他說,「在美國過去的40年歷史中,我是唯一一個有孩子曾赴戰區服役的總統(拜登長子博曾在駐伊拉克美軍服役),我知道那是什麼滋味」。
事實上,早在歐巴馬執政時期,身為副總統的拜登就多次對駐阿美軍的效用提出質疑。當拉登被擊斃時,拜登與歐巴馬一起在白宮戰情室全程觀看。拜登主張在阿富汗僅保留小規模美軍,但提案未獲採納。
2011年5月,歐巴馬(左二)和拜登(左一)在白宮辦公室觀看並指揮擊斃拉登的整個過程。 (資料圖 視覺中國)
如今,拜登強調不會將撤軍責任交給下一任總統,並稱自己做此決定不是衝動,而是和軍方及情報、外交等部門協商的結果。
有美國官員稱,拜登定的撤軍期限是“絕對的”,不會再根據阿富汗國內局勢改變。拜登認為,以往的撤軍都是「基於條件」的,這是過去20年來美軍無法離開阿富汗的原因。
拉登所代表的勢力並沒有消散
拜登撤軍得到歐巴馬和小布希力挺。川普則稱步調太慢,應在5月全撤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他曾會見阿富汗總統加尼等人,後者支持撤軍。一些共和黨參議員則對撤軍感到“失望”,認為這將為恐怖分子創造溫床,甚至“為下一個‘9·11’鋪路”。
儘管拉登已被擊斃,但他所代表的勢力並未消散。前駐阿美軍司令彼得雷烏斯說,“當年支持拉登的塔利班組織未表現出足夠的和談誠意。一旦美國撤軍,塔利班很可能再次佔領阿富汗,這無疑會助長‘基地’組織捲土重來。”
據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稱,塔利班比2001年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強大,控制了阿富汗1/5的人口。阿富汗的民生和安全問題仍未解決,加尼政府的安全部隊實力堪憂。
美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一位共和黨議員認為,撤軍不僅會讓阿富汗處於危險之中,還會危及美國公民。
對美軍撤走後的阿富汗局勢,連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也沒底。他說:「是時候讓美軍回家了,阿富汗人必須挺身保衛自己的國家。美國所能做的是提供資源和援助。」但他也表示,「我不能保證阿富汗的未來會怎樣。沒人可以。
美軍高層主張在阿富汗保留一支千人規模的部隊來制衡塔利班。而在美國學者克里斯多蘭看來,美國仍可能利用外交和多邊關係保持在阿富汗的存在。分析指出,即便美國不再駐軍阿富汗,仍或多或少留有「後手」——特種部隊、五角大廈承包商、情報人員可能會繼續留在那裡。
阿富汗有1.8萬名承包商,顯示美國正將戰爭「外包」給私人僱傭軍,使戰爭遠離美國公眾視線並避免異議。美國特工也一直訓練阿安全部隊作為執行任務的「代理部隊」。按照拜登的計劃,這些「由明轉暗」的任務有望繼續。 (作者:馮璐)
來源: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