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對比照背後的故事焦裕祿簡介(令人淚目!今天,緬懷焦裕祿)

2022-10-31焦裕祿

焦裕祿

焦裕祿

這兩張照片拍攝時間

相隔不過十來年

但照片裡的人卻老了不只三十歲

他是焦裕祿

被稱為“縣委書記的榜樣”

1964年5月14日

焦裕祿逝世

生命的最後一刻

他對組織的唯一請求令人淚目:

將自己的遺體運回蘭考

埋在沙丘上

「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今天

一起致敬焦裕祿

{不}1{/否}

焦裕祿1922年8月出生

山東淄博人

1946年1月

焦裕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這一年 他24歲

焦裕祿

很少人知道

焦裕祿曾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1948年冬季

他組織了千人擔架隊

支援淮海戰役

在革命的疾風暴雨中

焦裕祿從一個飽受苦難的貧苦農民

成長為青年幹部

焦裕祿

在血與火的錘鍊中

焦裕祿收穫的不僅是成長

還有愛情

1950年11月

焦裕祿與許俊雅結為連理

昔日一起剿匪反霸、生死與共的戰友

成為了一對同理想共命運的人生伴侶

焦裕祿

為了支援工業建設

1953年6月

此時任青年團鄭州地委第二書記的焦裕祿

到洛陽礦山機器廠參與建設

這一年 焦裕祿31歲

焦裕祿

期間

他還到大連起重機廠、哈爾濱工業大學

大連起重機廠機械加工車間學習進修

焦裕祿

1958年春天

洛陽礦山機器廠接了個大任務:

製造中國第一台2.5公尺雙筒捲揚機

要求4月底試製成功

時間緊、任務重

而此時焦裕祿的健康狀況出了問題

胃痛、神經官能症

肝也不時隱隱作痛

為了不耽誤進度

他的口袋裡總是裝著蘇打片

胃病犯了

就塞幾粒蘇打片

有時痛得直不起腰

就用筷子頂住胃部

焦裕祿

就這樣熬了十幾個夜晚

忍著疼痛

焦裕祿翻閱了六百多張圖紙

用解剖麻雀的方法

和技術人員、老工人

把整台機器的上千個零件

從圖紙到工藝規程

再到工具和材料準備

一件件推敲

連一個小小螺絲釘也不放過

焦裕祿

焦裕祿很少回家

吃住都在車間裡

通常一杯白開水

一個乾饃就打發一頓飯

困了就拿軍大衣一裹

躺在車間裡一條大板凳上

這條硬板凳

他睡了五十多天

經過兩個月的奮戰

中國第一台新型2.5米雙筒捲揚機誕生了

焦裕祿

經過這次奮戰

焦裕祿成為了優秀的工業管理人才

但由於過度勞累

他的肝病也越來越嚴重

在車間裡常常痛得大汗淋漓

甚至暈倒在車間

1962年春天

焦裕祿轉入鄭州醫院療養

焦裕祿

{不}2{/否}

蘭考 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縣城

卻是個多災多難的地方

歷史上記載

蘭考縣址曾六次遷徙

每一次都是因為洪水氾濫淹沒縣城

黃河多次改道氾濫

使11條黃河故道形成了故堤

故堤環繞沙丘又形成上百個風口

給這個縣城留下了大片沙荒地、鹽鹼灘

風沙內澇鹽鹼

成了蘭考史上亙古不變的“三害”

1962年秋

蘭考突遭內澇

淹死了30多萬畝莊稼

鹽鹼地鹼死了10萬畝青苗

全縣的糧食產量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

全縣36萬人中

災民就有19.3萬人

為了找一個合適的帶頭人

帶領群眾渡過難關

1962年6月

河南省委、開封地委動員焦裕祿

去河南省蘭考縣當縣委書記

焦裕祿

時任中共蘭考縣委會新聞幹事 劉俊生:

當時的蘭考情況是什麼樣子呢?災荒壓頭、人口外流、幹部煩惱!

時任開封地委書記的張申

明確告訴焦裕祿

蘭考是全地區

最艱苦、最窮、最困難的一個縣

患有慢性肝炎的焦裕祿

並沒有講述自己患病的事實

他明確表示

他去

接受組織的分配

1962年12月6日

焦裕祿到蘭考報到

任蘭考郡委第二書記

此時的焦裕祿40歲

焦裕祿

{不}3{/否}

帶著改變蘭考面貌的雄心壯志

到蘭考的第二天

焦裕祿便帶著縣委員會辦公室的幹部

下鄉考察

他拜群眾為師

虛心向群眾學習

全面了解災情和原因

尋求救災方法

在剛到達蘭考的頭半個月

焦裕祿走訪了十多個村子

他認真地向老鄉討教

並總結出了治理風沙的兩個辦法

“貼膏藥”、“紮針”

焦裕祿

所謂「貼膏藥」

就是把淤泥翻上來壓住沙丘

焦裕祿

所謂「扎針」

就是大規模栽種泡桐

這種樹能在沙地裡生長

長得又快

五、六年就能長成大樹

即能擋風又能壓沙

並且泡桐年年生根發新苗

可以陸續移植

不用多投資

成林之後

旱天能散發水分

澇天又能吸收水分

可以林糧間作 以林保糧

焦裕祿

無論多忙

焦裕祿總是堅持和群眾一起工作

一起翻地、封沙丘、種泡桐…

為了徹底根除“三害”

焦裕祿從全縣抽調了幹部、技術員

和有著豐富經驗的老農120多人

組成了除「三害」調查隊

越刮大風越往風裡跑

去查風口、探流沙

越下大雨越往雨裡鑽

去追洪水、看流向

焦裕祿

半年下來

他帶領著這支隊伍

從黃河故道開始

走出蘭考 走出河南

一直追到黃沙落地 洪水入河

摸清「三害」形成的來龍去脈

徹底查清全縣大小風口84個

大小沙丘1600多個

9條河流發生淤塞的62個地點

他親自組織有關人員起草了

《關於治沙、治鹼、治水三、五年的初步構想》

這個方案對治理蘭考的風沙、鹽鹼、內澇

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案

焦裕祿

1964年開春

蘭考人民和「三害」鬥爭得如火如荼的時候

焦裕祿的肝病越來越嚴重了

開會、作報告時

他常用右膝頂住肝部

用左手按住疼痛處

有時候用一個硬的東西

一頭頂住椅子

一頭頂住肝部

時間長了

他坐的藤椅

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

組織上勸他治療

他總是因為忙一再推脫

不停地東奔西走 不停地探索思考

他知道

一旦停下來

自己也許就永遠爬不起來了

焦裕祿

直到1964年3月

焦裕祿的肝病已經嚴重到拿不起手中的筆

才同意到外地治療

醫生開了最後的診斷書:

肝癌後期 皮下擴散

生命的最後一刻

焦裕祿要求將自己的遺體運回蘭考

埋在沙丘上

他說

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

焦裕祿因肝癌病逝於鄭州

終年42歲

焦裕祿

1966年2月7日清晨

長篇人物通訊

《縣委書記的榜樣 焦裕祿》

透過廣播傳到了千家萬戶

焦裕祿的事蹟被全國知曉

焦裕祿

1966年2月26日

焦裕祿的靈柩從鄭州回到了蘭考

那一天

十里八村趕來的成千上萬鄉親

黑壓壓地聚在縣城北郊的一處沙丘下

大家胸戴白花

眼含熱淚

寒風中“迎接”他們的“縣委書記”

人們遵從焦裕祿的遺願

將他的遺體安葬在蘭考

他曾經工作過的沙丘上

焦裕祿

在蘭考工作470天

他忍受肝癌之痛

率領民眾防風固沙 改造土地

其實

這位為蘭考奉獻生命的縣秘書

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焦裕祿

他身高178公分 高大帥氣

擅長拉二胡

還演過歌劇

對妻子和孩子充滿了柔情

然而

就是一個這樣熱愛生活的人

直到去世

都沒來得及跟家人

留下一張合照…

懷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