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簡介(金庸走了,享年94歲)

2022-11-09金庸

金庸

金庸

▲圖自視覺中國

金庸

▲圖自視覺中國

新華網微博消息:據金庸身邊工作人員確認,著名作家金庸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金庸

以下是2016年3月11日金庸先生剛過92歲生日後的一篇文章,謹表紀念:

金庸千古俠客儒生夢

昨天,是金庸92歲生日(金庸生於1924年3月10日),眾星齊賀,祥瑞紛呈。有鑑於年年傳出大俠駕鶴西巡的假消息,真替老爺高興。

金庸出生的年代,正是民國年月,浙江海寧的書香望族,剛懂事就日寇西來,少年流亡,輾轉於南方中國,但學業不廢,弱冠成為報人,落腳港島,辦《明報》,寫武俠,「文治武功」都達到了文人的巔峰,稱心快意。對於這些,已有浩繁文章探討,我所感興趣的,是金庸所折射的,一代文化人群落的人生蹤跡圖。

幾年前梁羽生逝世,金庸曾寫下挽聯:「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輩,亦狂亦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梁羽生前曾在訪談中說, “我們的友情是過去的,儘管不滅。也曾留下文人佳話。

1951年,兩人都是《新晚報》副刊編輯,梁羽生編輯“天方夜譚”,金庸則編輯“下午茶座”。工作之餘,兩人或茶酒詩話,或對弈搏殺幾局。創作武俠小說之後,梁羽生、金庸和百劍堂主也曾在《大公報》合辦過一個專欄,叫「三劍樓隨筆」。百劍堂主去世之後,梁羽生賦聯紀念:「三劍樓見證平坐,亦狂亦俠真名士;卅年事何堪回首,能哭能歌邁俗流。」側面描述了三個人的文人生活。

這是報館生涯,金庸還有一些好友,如黃霑,如倪匡,如蔡瀾,每每憶起他們,我都會忍不住慨嘆,這是怎樣的人中龍鳳啊。得有怎樣的水土,多少的歷史,才能讓這樣的人現於世上。

黃霑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廣東,一九四九年到了香港,他的香港經歷我們比較熟悉了。最傳奇的是倪匡,他同樣出生在民國,在內地還當過軍人、警察。五十年代到內蒙古墾荒,因冬天拆了一座小橋當木柴,被以反革命罪羈押數月。他決心逃走,從內蒙古、上海一路到廣州,然後到香港,從此一生北望神州。

金庸

▲圖自視覺中國

這是他們那一代的經典路線圖,其實何止這三人,太多人走了這樣的軌跡。梁羽生、胡菊人、餘英時、雷震、殷海光、李敖、許倬雲、唐德剛。他們的命運頗有共同之處,像鳥離開民國故土,從此成為海外遊魂。唐德剛的《五十年​​代的塵埃》,巫寧坤的《一滴淚》,黃霑的“浪奔浪流,萬裡江水滔滔永不休”,金庸的“塞上牛羊空許約”“誰家子弟誰家院”,許倬雲的《萬古江河》《風雨江山》,聽聽這些名字,都深藏著去國之痛,卻又蘊含對傳統文化之痴。

這種癡,最集中地體現在武俠小說。無論金庸或梁羽生、古龍,都用武俠小說實現了「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人生理想,構築了神奇瑰麗的武俠江湖。同時,以或道家態度,或儒家精神一起,構成了中國文人的文化人格。 文/潘采夫(專欄作家)

值班編輯 吾彥祖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