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嚐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寫實詩人,後世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貧窮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今天複習杜甫的《八陣圖》,原文如下: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這首詩的大意是:諸葛亮的功勞,是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諸葛亮的名聲,是創造了用來指揮軍隊作戰的八陣圖。江水日夜流逝,但錒刻著八陣圖的石塊屹立不動,此功名永存。唯一的遺憾,就是在吞併東吳方面嚴重失策,不應急於求成。
杜甫在54歲那年夏遷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廟,江邊有八陣圖,傳說為三國時諸葛亮在夔州江灘所設。向來景仰諸葛亮的杜甫,用了許多筆墨,記詠古蹟,,發情懷。這首《八陣圖》便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是其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
杜甫的這首《八陣圖》,融憑弔古蹟與詠史抒懷為一體,看似在憑吊,實則寫人,在寫人中寄託自己的認識、評價、抱負和人生的感慨。全首既是懷古,又是抒懷,情中有情,言外有意,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厚,給人一種餘韻未盡的感覺,在絕句中別樹一格。
整體來看,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質。同樣,這首《八陣圖》與其前期創作的《蜀相》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杜甫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與此同時,也對諸葛亮未能完成統一大業而深感遺憾。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並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他本人“傷己垂暮無成”的抑鬱情懷。杜甫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餘意不盡的感覺。
2021年6月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