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的作者是誰(寫下「汗滴禾下土」的憫農詩人,為何沒有一個好下場)

2022-12-10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小學語文課本上的五言絕句《憫農》,相信大家都能夠倒背如流吧?

《憫農》的作者叫李紳。李紳是唐朝詩人,生於772年,祖籍亳州諫縣,出生於湖州烏程縣。李紳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做過宰相,父親做過縣令。然而,由於父親早亡,李紳在母親的拉扯下長大,對底層人民的艱辛生活有一定了解。

李紳

李紳從小就勤奮好學,27歲就考取了進士,當了翰林學士。有一年夏天,李紳回亳州探親訪友,遇到浙東節度使李逢吉進京奏事,途徑亳州。他們是同榜進士,也是常在一起吟詩作樂的好朋友,當然要小聚一番。

當日,他們一起來到城東的觀景台遊玩。觀賞用台是曹操修建,站在觀賞用台上,眼前阡陌交織,河流縱橫,一覽無遺,非常壯觀。李逢吉感慨之餘,吟詩道:「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官職的升遷能像登台這麼容易就好了。很明顯,李逢吉想的是個人命運前途。

李紳

李紳想的卻不一樣。他看到田野裡農夫正在冒著炎炎烈日,辛苦地勞作,吟詩一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還不過癮,立即又吟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兩首詩,讓李紳獲得了「憫農詩人」的美譽。

李紳

李紳在朝中當官,投靠了李德裕。李德裕是唐朝中後期的大臣,多次入朝為相,位高權重。在李德裕的提拔下,李紳自然混得風生水起,升遷頻仍,官至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這就是相當於宰相之職了。李紳同時被封為趙國公。他的祖父李敬玄當年也曾經被封為趙國公。祖孫同為趙國公,這也算是官場佳話了。

李紳在年輕時,節約簡樸,當當了大官後,耳濡目染之下,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成了「朱門酒肉臭」的貴人。

李紳

李紳家裡養了許多年輕漂亮的歌妓。當時,有一個叫劉禹錫的詩人,因為性格放蕩不羈,被貶出京城,做了蘇州刺史。那時候,李紳當浙東觀察使,邀請劉禹錫到家裡做客、飲酒。酒過三巡,李紳叫來幾名歌妓,在席間跳舞助興。

劉禹錫見到李紳酒宴的奢華,不禁揮霍寫了一首七言絕句《贈李司空妓》:「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不知道劉禹錫有沒有「笑納」?

李紳

不過,以劉禹錫的脾氣來說,應該是拂袖而去。

李紳非常講究口腹之欲。根據史料記載,李紳喜歡吃一道菜,這道菜取材自雞舌。一隻雞只有一條舌頭,而且很小,一道菜使用300多隻雞。因此,李紳一餐要殺掉300多隻雞,取掉舌頭後,全部丟到後院去。

李紳

俗話說:「官場險惡。」李紳長期在官場浸淫,性格越來越剛愎。 845年,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時,有人舉報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貪污公款、強娶民女。李紳不問青紅皂白,就將吳湘逮捕下獄處死。

後來,禦史崔元藻奉命前往揚州複查時發現,所謂吳湘強娶民女之事純屬虛構,吳湘貪污公款雖然屬實,但數額不多,罪不至死。將吳湘處死,實屬酷吏。

846年,李紳病逝於揚州,終年74歲。李紳死後,被追贈太尉,諡號「文肅」。可是,847年,由於「吳湘案」平反,李紳被追究責任,因而被削去了官職和爵位,子孫不得任官。

憫農詩人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裡面的原因讓人深思。

【參考資料:《舊唐書·李紳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