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簡介及個人檔案(「萬嬰之母」林巧稚把自己定位為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2023-01-11林巧稚

原文標題:新華全媒+|「我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紀念「萬嬰之母」林巧稚120週年誕辰

著名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萬嬰之母」……諸多公認的頭銜,彰顯了林巧稚在國人心中的地位之重。而林大夫對自己的定位,卻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對胎兒子宮內呼吸窘迫等進行研究,成功診治新生兒溶血症,親手接生數萬個孩子……這位「值班醫生」為婦女兒童的安危和新中國婦產科學的創建與發展奉獻了一生。

2021年12月23日是林巧稚120週年誕辰。時至今日,林大夫的崇高風骨,仍然為世人所傳頌。

林巧稚(1901-1983) 新華社發

做祖國和人民的良醫

1921年,20歲的林巧稚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北京協和醫學院;8年後,她畢業留院成為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醫生;1940年成為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女性中國科主任。

從做見習醫生起,林巧稚見到產婦疼痛,就會主動伸出雙手撫慰對方。有時她的手被發生宮縮時的產婦捏得青紫腫脹,她卻一聲不吭。

與林巧稚共事的一名外國大夫曾對此「不屑」:難道為病人擦汗、拉手,就會成為婦產科的專家嗎?林巧稚卻堅信,這是一個醫生、一個婦產科大夫最起碼、最重要的本質。

面對情況危急的難產產婦,身為手術助手,林巧稚接過外國大夫的產鉗沉著操作,讓產婦轉危為安、嬰兒順利降生。冒著手術失敗被辭退的風險,林巧稚想的只是:“我是個中國大夫,他們不管,我不能不管……”

海外的重金約聘,沒能讓林巧稚動心。 1949年,又有人送來了飛往美國的機票,她仍莞爾謝絕。

為何要留在祖國?林大夫的想法很質樸:“這大概是我的一種責任感,一種難以割捨的眷戀……”

新中國的誕生,讓林巧稚燃了希望、產生了新的體認──只有把自己的志願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才有出路。

為制定婚姻法、婦女勞動保護法規等建言獻策,組織大規模的防治子宮頸癌普查……擔任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的林巧稚彷彿有使不完的勁兒,積極投身國家建設和人民的衛生健康事業,直到生命燃盡。

這是1956年林巧稚大夫(右)在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病房為病人做檢查。新華社發

為婦產科事業殫精竭慮

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的林巧稚,思索的一個重要議題,便是婦產科如何發展。答案是兩個字:人才、專業。

林巧稚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郎景和說,上世紀50年代,林巧稚便派人員到蘇聯學習陰道細胞學,回國後開展了子宮頸癌篩檢;接著對幾位教授和講師級高年資醫師分工,開闢了產科、婦科、婦科腫瘤、生殖內分泌、計劃生育等婦產科的次專科。

「妊娠不是病,妊娠要防病。」這是林巧稚對妊娠保健的深刻見解,也是後來圍產保健醫學的認知基礎。

「林大夫告誡我們,一個只會處理難產而不會去預防難產的產科醫生,其責任已經丟掉了一大半。」郎景和說,林大夫強調,產前檢查應該提前,最好從妊娠一開始便接受保護,定期檢查,嚴密監護,確保母兒安全。

普及醫學科學知識,是貫徹預防為主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婦產科學科建設,林巧稚看重的另一項工作,便是科普。

1965年,林巧稚參加中國醫學科學院赴湖南醫療隊,在湘陰縣巡迴醫療4個月。

慈祥可親的林大夫,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人認出她來。任誰向她諮詢問題,她都予以耐心解答。每天收到許多來信,她也會認真閱讀回覆。

根據農村基層的實際情況,林巧稚編寫了《農村婦幼衛生常識問答》,日後又編輯了《家庭衛生顧問》《家庭育兒百科全書》等科普讀物。每一本,都成了暢銷書。

林巧稚在湖南湘陰縣關公潭公社王家寨大隊給女社員檢查身體(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當一輩子值班醫生」

林巧稚家裡的一通電話,數十年來一直牽動著她的心。

無論何時,接到從婦產科打來的電話,林巧稚總是仔細詢問,給予具體幫助,有時甚至直接撂下電話趕往醫院。如果沒有把處理的結果及時打電話告訴林大夫,她一整夜都睡不好。

外出開會回來,林巧稚首先去看的是病人。 「大夫的時間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病人。」當林巧稚說出這句話時,她早已照此執行了多年。

林大夫常告誡晚輩:一個臨床醫生絕對不要離開病人。看病不是修理機器,要到病人床邊做面對面的工作。

直到80歲高齡,即使在病中、在夢中,林巧稚仍然想著接生,想著婦女和兒童…

終身沒有婚育的林巧稚,親手迎接了數萬個新人生。許多父母給孩子取名為“念林”“懷林”“敬林”,以表達對她的敬愛和紀念。

這是林巧稚(前右)在檢視初生嬰兒的健康狀況(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林大夫永遠在我們周圍」

「現今大多數醫生並沒有見過林大夫,但大家都會感覺到她的存在。」這是許多協和婦產人的共鳴。

繼承恩師的思想,郎景和奉行著這樣的行醫信條:醫生給病人開出的第一張處方是關愛。協和婦產科很多醫生都會在給婦科病人做檢查時,當著病人的面,親自為她鋪好墊子;在給病人聽胎心、查體時,先把手搓熱、把聽診器焐熱…林大夫的臨床經驗和為人處世,在一代代協和醫生的日常工作中無聲傳承。

宋鴻鑷、葛秦生、連利娟、吳葆楨、孫念悵、郎景和、沈鏗、朱蘭、向陽、劉俊濤、鬱琦、孫智晶……為了幫助更多女性解除疾苦,這一全國頂尖婦產科里的專家不斷攀登醫學高峰。

用畢生力量改善人民健康,林大夫永遠在我們周圍,林大夫永遠在我們心中。

2021年北京協和醫院百年院慶之際婦產科學系大合照(北京協和醫院供圖)

記者:田曉航、李恆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