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簡介及事蹟(張仲景真的存在嗎,為何《三國志》、《後漢書》中均無記載?)

2023-01-11張仲景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中醫」儘管被許多人詬病缺乏科學論證,但其關於許多藥材藥性的記載與闡述,以及調養滋補的理念卻至今仍然具備極高價值。提到中醫的代表人物,或許很多人都會想到春秋時期的神醫扁鵲、唐代「藥王」孫思邈、明代編寫《本草綱目》的「藥聖」李時珍,以及東漢末年的「外科聖手」華佗、「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華佗、張仲景大致處於同一時代,在後世也都擁有崇高的地位,但前者的生平事蹟被《三國志·方技傳》、《後漢書·方術列傳》這樣的官修史籍所記載,而後者卻並沒有被史書立傳記載。那麼,造成這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張仲景其實並不存在嗎?

如同上文所說,不管是《三國志》或《後漢書》都對華佗有許多記載,而張仲景則完全沒有在這兩部官修史書中留下任何痕跡。不過,不被史書記載並不代表沒有證據能夠證明他的存在。舉例來說,西晉名醫皇甫謐就在我國第一部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和《釋勸論》中兩次提到了張仲景。

張仲景

為《針灸甲乙經》作序時,他寫道:「漢有華佗、張仲景,華佗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中,他則表示:「華佗存精於獨識,仲景垂妙於定方。」考慮到皇甫謐在醫學界的地位,以及他所處的年代距離華、張二人很近,其言論應當是比較權威和真實可信的。

皇甫謐將張仲景與華佗相提並論,不但證明了其客觀存在,也說明他確實醫術高超。從中還可以得到的訊息是,華佗見解獨到,能夠運用奇特的方式治癒疾病;而張仲景則透過研究相傳是由商朝開國元勳伊尹所著的《湯液經法》建立了一套得到廣泛應用的理論,為各種疾病提供了解決的處方。

張仲景

如今人們提到張仲景時,往往會想到其代表作品《傷寒雜病論》,但這部著作其實早在東漢末年便因為保存不善而佚失了。和皇甫謐同為西晉著名醫學家的王叔和曾擔任太醫令,他四處蒐集《傷寒雜病論》原本,但只找到其中​​關於傷寒的部分,編成了十卷《傷寒論》。直到北宋時期,以博學聞名的翰林學士王洙偶然間在宮中找到了三卷已經被蠹蟲蛀蝕的書簡,其中內容便是張仲景創作的《金匱玉函要略方》。

經過比對,王洙發現《金匱玉函要略方》其實就是《傷寒雜病論》的節略版,其中第一卷對應傷寒部分,而第二卷、第三卷則是失傳已久的雜病、方劑、婦科病部分。經過眾多宋朝學者的一番校勘,共二十五篇的《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正式刊行,並一直流傳到今日。

張仲景

值得一提的是,張仲景的研究成果曾以「張仲景方」、「張仲景藥方」之名被《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簡略記載。不過,儘管作品廣泛流傳,名聲也隨之四處傳揚,但尷尬的是張仲景始終缺乏個人傳記,其生平事蹟一直鮮為人知。對此,唐朝史學家劉知幾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在《史通》中批判道:「若元則、仲景,時才重於許、洛…而陳壽《國志》、王隱《晉史》,廣列諸傳,而遺此不編。

所幸,同樣是在唐代,醫學家甘伯宗為一百二十位古今名醫立傳,編成了《名醫傳》。雖然此書現已佚失,但宋代名醫林億在《傷寒論序》中曾引述其中記載道:「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 }

張仲景

到了清代,對張仲景理論研究頗深的醫學家陸懋修不滿《後漢書》不為其立傳的行為,乾脆在自己的《世補齋醫書》中專門寫了一篇《補後漢書·張機傳》,倒也頗有趣。總之,有著如此眾多的證據作為支撐,張仲景顯然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沒有被當時的史料所記載罷了。

張仲景

至於張仲景不見於史書記載的原因,或許是相比於治療方式奇特,且曾經醫治過曹操、陳登等大人物,又被曹操親自下令處死的華佗,他的一生實在有些過於平淡。儘管其醫術高超,作品產生的影響巨大,但在當時的人看來,他最高不過官至長沙太守,一生又沒有和什麼大人物有過交集,實在是沒有什麼值得記錄於史冊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