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179-214年),字士元,東漢末年襄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人。時名士龐德公稱其為“鳳雛”,與“臥龍”諸葛亮齊名。當時俗語有云:「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首任為南郡功曹,後為劉備重臣謀士,歷任耒陽令、治中從事,官至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後來於進圍雒縣率眾攻城時,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死後由後主劉禪追封為關內侯,追諡為靖侯。
龐統人物生平少年盛德龐統年少時質樸魯鈍,未有人識。叔父龐德公看重他。潁州人司馬徽清高雅正,有知人之鑑。龐統弱冠之年(二十歲)去見司馬徽。當時司馬徽在樹上採桑,龐統坐在樹下,由早談到夜一起交談。司馬徽甚奇異,稱龐統為荊南士人之冠,評他為“盛德”,更讚歎龐德公知人的才能,龐統開始漸有名聲。雅好人流郡守任龐統為南郡功曹,周瑜佔領南郡,領為太守 。後周瑜病卒,龐統前往江東吊喪,遇見聞名的陸績、顧邵、全琮等。龐統認為全琮:“你好施予、慕賢明,有點像汝南人樊子昭。雖然智力不多,但仍是一時的佳話。”
又認為:「陸績有馱馬的腳力,而顧邵則有馱牛能負重走遠路的能力。」有人便問:「如你所見,陸勣較優勝?」龐統解釋:「馱馬雖厲害,但只能負起一人。道:「你評價過這麼多名人,我與你如何?」龐統說:「陶冶世俗,甄綜人物,吾不及卿;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 (教化世俗,薦舉人物,我不及你;但論帝王的秘策,攬、倚、伏的精要,我則較有利。)”
眾人受到龐統點評後都十分滿意,更與他結為朋友,說道:「當天下太平時,一定與您談盡四海之士。」奇才小用劉備督管荊州後,用龐統為耒陽令,但在任內無法將職務做好,被免官。魯肅寄書信給劉備為龐統說:「龐士元不是管理百里之地的人,命他為治中、別駕的職任,才開展現出其傑出的才華。」諸葛亮亦加以推薦,劉備才再用他,任治中從事。其待遇與諸葛亮差不多,後同升為軍師中郎將。
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描述龐統任耒陽縣令,張飛去監視期間,龐統就將百餘日所累積的公務全按部處理。這事件的藍本就是在《三國志·蜀志十一·楊洪傳》裴注引陳壽另一著作《益部耆舊傳雜記》裡的何祗。經學思謀之後跟隨劉備入蜀,並提出奪蜀提案,但劉備不從。劉備後來與劉璋決裂,龐統再提出上、中、下三策取蜀:
上策:“秘密挑選精兵,晝夜不停趕路,突擊成都;劉璋不懂軍事,平時又沒有準備,大軍突至,一舉可定,這就是上策。”
中策:「楊懷、高沛是劉璋手下名將,各持強兵,據守關口、山頭,聽聞他們曾數次上書勸諫劉璋,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你派人到他們處問候,說荊州有緊急軍務,要還軍救助,並假裝收拾,裝作要離開;此二人既服於你的英名,又為你的離去而高興,我推想他們必定乘輕騎來求見,你藉以捉拿他們,奪取他們的士兵,向成都進攻,這就是中策。
下策:“退還白帝城,與荊州兵聯合,慢慢消滅他們,這就是下策。”更認為:“若是還沈吟不做行動,將失去時機,不可再等了。”
劉備認為上策過急,下策太緩,故依採取中策而行。先斬楊懷、高沛,再攻成都,所向披靡。涪城上諫當大軍經過澇城時,劉備大宴眾人,飲酒作樂,並對龐統說:「今日的宴會,真是樂事。」但龐統責備:「攻打別人的領土,還在飲酒作樂,此非仁者的兵法。 。
後來,劉備感到悔意,請龐統還席,龐統便回到坐位。不過,龐統沒有多謝劉備請他回來,卻自己在飲食,神色自若。劉備問他說:「你認為當時,是何人的過失?」龐統答道:「是君臣皆錯。」劉備大笑,繼續宴樂。鳳雛殞落劉備進攻雒縣時,龐統率軍攻城時,被守軍的流矢所射中而亡,年僅36歲。劉備為之痛惜、流淚,諸葛亮也親自前往拜祭,更升其父為諫議大夫。後追賜關內侯,260年九月,追諢為 靖侯 。
人物特徵龐統年少時顯得比較純樸魯鈍。愛結交朋友,朋友眾多。他也認定仁的重要,有急才,於涪城上諫時可見。而且甚有修養,評價人物時,會誇大讚美別人的優點,有人對此好奇便問他,龐統回答道:「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想透過讚美人去鼓勵、引導世人向善。因貌醜且狂妄而受劉備、孫權排斥,乃小說家虛構之事,史書記載乃風雅之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