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簡介(劉伯溫歷史簡介)

2022-08-01劉伯溫

劉伯溫

劉伯溫 – 簡介

中國明初大臣,文學家、軍事家。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18策,倍受寵信。參與規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並請肅正紀綱。嚐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大封功臣,封為誠意伯,歲祿240石。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朱元璋比之為張良。劉基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訌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後塗節謂其實為胡惟庸投藥所致。劉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伯溫 – 家族歷史

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劉基的先祖是豐沛(今江蘇一帶)人,後來遷往鄜延(今陝西一帶)。北宋滅亡,劉基的七世祖劉光世“南渡”到臨安(今杭州一帶),據週群教授考證,劉光世到江南後,雖也“屢屢遷寓”,“ 但大致不出今浙江境內」。劉光世之子堯仁後遷居麗水竹洲,而劉堯仁之子,也就是劉基的五世祖劉集卜居當時的青田縣南田武陽,至此劉集一支就在南田一帶繁衍生息,現南田武陽還有「宋處士劉集墓」。劉基的曾祖劉濠、祖父劉庭、父親劉爚和劉基都生長在南田武陽。

元武宗至大四年劉基出生於江浙行省溫州市文成縣南田鎮(舊屬青田縣九都武陽村)。為了紀念劉基,後世把這個村加上旁邊一些村劃分為文成縣(因劉基諡號是文成公)。劉基的父親劉熵為人正直,才智出眾,10歲時,就和祖父劉濠一起設謀挽救了許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來,南宋滅亡後,青田縣一帶的起義軍也相繼被元軍圍剿四散,潛伏下來。元朝統治者為了斬草除根,鞏固他們的政權,派遣浙東道宣慰副使苟貼兒在青田縣調查反元義軍的情況。他們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個黑名冊,準備上報朝廷,予以鎮壓。這黑名冊,關係到成千上萬人的性命。苟貼兒經過武陽村時,受到著名鄉紳劉濠一家的豐盛款待,並留他們在家裡過夜。劉濠將苟貼兒灌醉,偷出黑名冊燒掉,然後親自點火燒毀了自家的祖屋。他們故作慌亂的樣子,從大火中救出苟貼兒。苟貼兒自知飲酒誤事,所幸死裡脫生,對劉家感激不盡。青田縣人對劉家不惜財產智救同胞的義舉十分欽佩。劉熵後來成為當時的名儒,當過遂昌縣(今屬浙江)教諭(縣學校長)。他40多歲時,生子劉基,視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對愛子的培養上,使劉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劉伯溫 – 生平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軍下金華,定括蒼,仰慕劉基的名聲,盛情邀請出山。此時劉基已50歲,應邀前往金陵(南京),進獻”十八策”,論天下安危,於色。朱元璋大喜,專設禮賢館款待。從此,劉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宏才大略施展。劉基在統一中國創建明王朝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外,對大明曆法、律令的製訂、南京城竽宮的修築設計也曾做出貢獻。

被朱元璋聘至應天(南京),充任謀臣後,劉伯溫針對當時形勢陳時務18策,提供了好幾著關鍵性的軍事策略,如先滅陳友諒,與張士誠、方國珍暫時妥協,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建策。為朱元璋採納。朱元璋先後攻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勢力多按劉基的計策行事。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劉基為太史令。二十七年,升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又為朱元璋謀劃制定北伐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其間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有定策之功。洪武三年封誠意伯。

劉基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劉基卻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謙讓,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年俸祿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於他憤世嫉俗,剛正不阿,敢於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並逐漸失雲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劉基請求告老還鄉,退出政治舞台,享年61歲。

劉基還鄉後,雖然不與地方官來往,從來不講自己的功勞,唯棋酒詩文自娛,行為十分謹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誣陷他在家鄉強佔有」王氣」的墳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奪去俸祿,致使劉基引咎京,不敢回家。後憂鬱成疾,吃了胡惟庸派來的太醫藥後,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護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了。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曆四月十六日,享年65歲。

歷史上真實的劉基並非神仙,不過按今天的頭銜,可算是哲學家、謀略家、文學家、軍事理論家、易學家、天文學家等,其著述也廣泛涉及到了這些方面,「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象詭異,寓意深遠,有如《莊子》,《百戰奇略》更是兵書寶典(後人對是否伯溫所作所為尚有爭議),天文歷數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觀象玩佔》傳世,此外還著有曆書《玉洞金書》一卷,《注靈棋經》二卷,《解皇極經世稽覽圖》十八卷。頗為奇特的是,和羽扇綸巾、談笑自若的傳統學士名臣儒雅瀟灑的形像不同,劉伯溫身著布衣,威猛剛烈,「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

按運籌帷帷的功績,劉伯溫理當入公,但最初封公的六人為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和鄧愈。這些人除常遇春之子常茂是追封外,其他都是最早追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徵戰疆場的“哥們”,儘管朱元璋對劉伯溫“每恭己以聽,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是。』」(《明史列傳16》),但那是有所請教,是一種姿態而已。可能是出於一種自卑和自大混和的心理,身為文盲老粗的朱元璋對文化人有一種內心的反感,儘管劉基以及陶安、秦從龍、朱升、範常等文人對朱元璋平定天下起的重要角色絲毫不亞於廝殺戰場的武將。當然,補償還是有的,為安撫劉伯溫,朱元璋下令青田不加賦稅,「令伯溫鄉裡世世為美談也。」後來又「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明史·列傳十六》)

劉伯溫雖才華蓋世,胸有韜略,並非政治家。是性情中人,不會為逃避亂世紛爭,躲起來一門心思做個人研究。而且他心地至誠,性格正直剛烈,憤世嫉俗,天下太平之後,也根本不適合混跡於官場。洪武三年,朱元璋欲任命他為丞相,劉伯溫的回答是:「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可惜,一入侯門深如海,已沒有了退出的餘地了。

即帝位後的朱元璋,心態開始發生變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所有帝王的一貫思維,只不過在朱元璋那兒更變本加厲,更刻薄寡情。原本第一個要收拾的是獨攬大權的丞相李善長,因為李憤世嫉俗劉伯溫,朱元璋就選擇劉伯溫充當殺手。 「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 」(《明史列傳16》)儘管劉伯溫說得都是大道理,不過他心裡應該明白,讓他出來收拾李善長,既是利用,也是試探他的忠誠度。他一旦受命或可減輕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則齒寒,此例一開,以後朱元璋對待開國功臣元老就會換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義之舉,按劉伯溫的個性是絕不可為的。年他就請退,告老還鄉了。

劉伯溫雖歸老於鄉,但朱元璋疑忌之心很強,人不在身邊反覺難以掌控,更欲除之而後快。劉伯溫也知道朱元璋對他不會就此放心的,所以他的兒子留京為官,算是人質。而且朱元璋每年歲暮都將退休的劉基之子璉、宋濂之子允載、葉琛之子永道、胡深之子伯機等召去京師,接見於便殿,噓寒問暖,「親加訓誨,燕語如家人。 「故此,退隱後的劉伯溫異常低調,「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 《明史》記載有這樣一件事,青田縣令因久仰劉伯溫大名,想瞻仰尊容,「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諫。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 「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即便如此,最終還是未逃脫朱元璋的算計。

朝廷方面,李善長為朱元璋所忌,已經自動退休,胡惟庸與李善長同鄉,因李的舉薦而成為丞相。其實,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就李善長外另一丞相人選問題徵詢過劉伯溫的意見,劉就不看好胡惟庸,評價是:「譬之駕,懼其僨轅也。」。胡惟庸因此對劉伯溫懷恨在心。後來終於在朱元璋暗助下得到了一次報復的機會。當時甌、閩間有一條狹長的地域叫談洋,該地區是鹽販、盜賊聚集的地方,方國珍便是從這起兵反叛的。劉基委託兒子劉璉上奏,建議應在該地區設立巡檢司以控制管轄該地,使那裡的刁民無機可乘,不能互相勾結或脅迫戍邊士兵一道出逃反叛。胡惟庸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刻劉基,反指淡洋踞山臨海,有君王之氣.劉基想要謀取作為自己的墓地,當地百姓不答應,便想要在那裡設置巡檢司為難當地民眾,才導致該地區情況迅速惡化。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傳此文讓劉伯溫知曉。這是一個明確的訊號,也是一種脅迫,如果沒有適當的反應,謀反的罪名就會臨頭。劉伯溫於是只好赴京親自上朝拜見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過問此事,劉伯溫既不能辨白,又不敢離京。不久病發。此時胡惟庸攜帶補藥前來探望病情。劉基吃了胡惟庸拿來的藥後,頓時感到有如拳頭大小的石頭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劉基又利用空閒時間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舊不過問。三個月後,病情惡化。朱元璋派人前去問候劉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讓他乘坐傳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鄉。不久後去世。

毒殺劉基,這是後來胡惟庸的一大罪狀,但下毒是否為朱元璋的授意,已成懸疑。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可能性極大。首先,劉基死於洪武八年四月,胡惟庸進中書省是洪武六年七月,那時胡入相時間不長,地位並不穩固,還處在“考察期”,又有汪廣洋牽制,未必能膽大妄為到這個程度。胡惟庸雖然憤世嫉俗,但並無深仇大恨,彈刻劉基的奏章也強詞奪理,沒有能令人信服依據,如果沒有來自皇帝方面的一些默許,本身就有誣告嫌疑,很可能反過來惹火上身。更何況劉伯溫已歸隱,不可能對其地位權勢構成威脅,做下毒這種風險很大而毫無回報的事,對身居丞相高位,且以精明幹練著稱的胡惟庸而言,應該還不至於笨到這個程度。 再者,不露痕跡地毒殺功臣是朱元璋的拿手絕技,李文忠、徐達也是這樣因病受到探望和贈藥之後便不明不白的死掉的。關於李文忠之死,《明史》載:「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當然,淮安侯也逃不過抄家滅門的命運。至於徐達,「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野史說,拜朱元璋的一隻蒸鵝所賜。此外,與胡惟庸同為丞相汪廣洋因否認胡惟庸毒殺了劉伯溫,在被貶途中被賜毒而死。

劉伯溫之死只是一個開始。五年之後,大清算終於來了。始於追查他的死因的胡惟庸案發生於的洪武十三年,最終的罪名則是不可饒恕的謀反。 “詞所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實際數目遠高於此,因為被殺的都是以家族為單位,殺一人也就是殺一家。坐胡案死的有李善長、朱亮祖二國公二十列侯,身為太子老師的宋濂雖免於死罪,但死於流放途中。十三年後,又有藍玉案發生於洪武二十六年,坐藍案死的有傅有德等一公十三侯二伯及誅連被殺者又一萬五千人。朱元璋銖殺屠戮,用恐怖手段造成了至高無上,森嚴可憫的皇權。為朱姓江山的永固,所摧殘的不僅是功臣的性命,更有國家民族的元氣與活力。

劉基故裡–南田又稱天下第六福地,人傑地靈,孕育著文成千百年的歷史文化。千古人豪劉伯溫是歷史上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他輔佐朱元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大明王朝,被後人稱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人。現留下一批明清建築,諸如劉基廟、參政公祠、忠節公祠、盤古亭、辭嶺亭、武陽亭、劉基故居及劉基墓等。此外,全縣尚擁有新石器遺址、宋朝古窯址、摩崖石刻、古寺、古墓、古牌坊、革命紀念地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劉伯溫 – 個人評價

劉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作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鬱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 、《百戰奇略》、《神機致理兵法心要》及論述軍械火器的著作《火龍神器陣法》等書。

劉伯溫 – 家族成員

劉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劉延慶,再之前的難以稽考,只知劉氏一族是聚居於豐沛一帶。 劉延慶,曾任北宋宣都統少保,累官至鎮海軍節度使。靖康之難發生,在於領殘部逃離時,死於敵人箭下。

劉光世,字平叔,劉延慶次子,官至太師楊國公。

劉堯仁,是一位甘於淡泊、品德清高的讀書人,不願作官,隱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臨安遷至竹洲,遠離塵囂,課子自誤,躬自食。

劉集,受父親影向,沒有出任官職,將劉家遷至青田的武陽,於是劉氏以青田人自稱。以實踐仁義自我要求,敦勉孫遵行祖先與先聖先賢所訓神的仁義之道。

劉濠,曾義救反元義士林融及多位義民,而讓自家燒毀,之後人們甚至預言,這樣的義行,將會為後代子孫帶來福澤。

劉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學,曾涉獵天文、地理、陰陽、醫蔔等學問,曾任元朝太學上捨的官職。

劉熗,字如晦,是飽學之士,官職是遂昌教諭。

劉璉,劉基長子,生於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年),洪武十年(1377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衝突,被脅迫墮井而亡。

劉璟,劉基次子,生於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年),後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縵身亡。

劉伯溫 – 歷史功績

劉基的歷史成就在於能順應歷史潮流,積極幫助朱元璋勇敢地擔負起統一中國這項偉大任務。他主要做了以下六件大事:

(1)幫助國主朱元璋廢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興的部將,子興死後,小明王韓林兒封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帥為左副元帥。朱元璋借用龍鳳年號,名義上受小明王節制。在攻克南京,據淮江左地區,下浙江後,朱元璋被手下奉為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仍奉韓林兒。歲首,中書省設禦座行禮,獨基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所謂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壯志、大展宏圖、擔負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2)協助朱元璋訂定「徵討大計」。朱元璋起於淮右,渡江後,勢力發展較快,但仍只局限於浙江一帶,且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均為勁敵,稍有不慎,就有敗亡之危。當時許多人認為張士誠據有蘇湖富饒地區,宜先攻取。但劉基認為「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

(3)在重大戰役中,或運籌帷幄,或親臨前線指揮戰鬥。劉基因諳韜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定,人莫能測」。如西元1360年,陳友諒率精兵三十萬,戰艦五千隻,攻下太平,進駐採石磯,直逼金陵,勢甚器張。當時朱元璋駐金附守兵僅十萬餘。由於雙方力量對懸而未決大,朱元璋軍中文武大臣亂成一團: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放棄應天,保存實力再作計較;有的主張出擊,一決雌雄……獨劉基一人張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請到自己的臥室,徵求意見。劉基說:「主張投降和逃跑者,應殺頭治罪,因他們不看大好形勢,散佈失敗情緒。事實上,陳友諒自以為兵強勢眾,又打了幾次勝仗,更是志得意滿,目空一切。劉基勇氣奮發,計畫立就:首先遣人詐降,使康茂才誘陳友諒夜來劫城,並約定陳友諒至江東木橋邊呼「老康」為聯絡訊號。陳友諒不知是計,結果點精兵三十萬,行至江東橋邊,並無木橋,是座鐵橋,使人呼“老康”,又無人答應。正在疑惑間,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齊出擊,陳友諒鼠竄狼奔,敗退至江邊。誰知原有渡江用的戰艦,劉基以計盡將拘掠,僅留破般三百隻於江邊。陳友諒敗軍爭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聞火砲聲,破船連人沉沒一半多。結果全殲陳友諒主力軍,挫敗陳的銳氣,乘勝收復太平,攻下安慶、信州、兗州。陳友諒只好帶領剩餘的傷卒將倉惶地逃回漢陽。

三年後(1363年7月),陳友諒重整旗鼓,號稱百萬,再度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在這勝負的關鍵時刻,劉基始終和朱元璋在一艘船上參與軍機,運籌帷幄。一次,他忽然發現水鳥驚飛,劉基預知這是陳友諒的船隊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揮船開火,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轉到另一條船上,當他們還未坐定,原來那艘船已被陳友諒火砲打得粉碎。當時陳看到朱元璋的指揮船已被打沉,大喜過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揮戰鬥,士兵越戰越勇,最後大敗陳友諒,陳也在這次水戰中敗死。這次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歷史上稱為鄱陽湖之戰。

(4)洪武開國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統歷,並與李善長、楊憲、傅獻、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張士誠後,有張昶者使人上書稱頌功德,勸朱元璋及時行樂,劉基當即指出:「是欲為趙高也。」及時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開國以後,劉基奏立《軍衛法》,提出「寬以待民與嚴懲貪吏」的主張,肅綱紀,整吏治,嚴懲貪枉。如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罪,雖丞相李善長出面替其義子說情,劉基仍將李彬奏斬。劉基還諫止營建東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輕敵。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擴郭鐵機>未可輕也。”

(6)六十一歲告老還鄉,勸朱元璋「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臨終前遺囑次子仲璟,待胡惟庸敗後上奏朱元璋:「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聯絡。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打天下,後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鞏固天下。說明劉基是一位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他既是開國功臣,也是治國良臣。

劉伯溫 – 故居

劉基故居位於今日的文成縣南田鎮,劉基上五代皆住此。

劉基故居為五開間。 1311年6月15日,劉基生於此;1375年4月16日死於此。現存有劉基48歲棄官歸隱後修建房舍碑誌,石臼等用物。 《明史·劉基傳》載:「洪武四年正月賜老歸,惟飲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諦見。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茅舍。 」由此可見劉基當時住房的簡陋,品格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