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趕三(1816-1894),清末京劇醜行演員。名保山,字韻卿,天津人。他的嗓音清亮,念白脆爽,做表傳神,同時又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能根據劇情自編唱詞唱腔,改變以往醜行」重念不重唱」的狀況。他不僅擅演《連升店》、《請醫》、《法門寺》、《十八扯》、《拾黃金》 等老戲,尤其對一些」醜婆」戲演得最拿手,如《探親家》的鄉下媽媽,演來冠絕一時。
劉趕三(1817–1894),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名保山,別名遷升,字韻卿,號芝軒,寓所名”寶身堂”,位於宣南韓家潭。因其藝高,常被多處邀請,他同時在三個戲班趕場演出乃為常事,為此被諷為”趕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劉趕三”為藝名。人們常呼其為”趕三兒”,晚年則稱其為”老趕”或”趕公”。
他從小讀書很用功,不到20歲,已頗有才學和名氣。但屢考不中,乃由業餘愛好京劇「下海」成為專業演員,先學老生,入京搭永勝奎班,後入三慶班,從郝蘭田學藝,常演《金水橋》、《打金枝》、《三娘教子》、《桑園會》、《武家坡》、《天水關》等老生戲,藝宗張二奎。因當時老生名角如林,遂改丑角。享名後各班爭相聘請,曾搭嵩祝、和春、春台、四喜、雙奎、承慶、九和成、勝春奎、永勝奎等諸班。光緒二十年農曆七月初一病故,享年77歲。
在清末京劇醜行演員中,首屈一指的要數劉趕三。清朝畫家沈蓉圃所作「同光十三絕」的畫像中,將劉趕三在《探親家》中扮演鄉下老媽媽的形象列入其中,與程長庚、譚鑫培、徐小香、梅巧玲、郝蘭田等各行當中最優秀的演員並列,可見當時對他的推崇。在劇界頗有威望,曾劉趕三被選為精忠廟首。他與楊鳴玉、黃三雄為第一代京劇丑角代表人物。
他的嗓音清亮響堂,念白清脆爽利,冷雋詼諧,做表傳神,同時又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能根據劇情自編唱詞唱腔,改變以往醜行「重念不重唱」的狀況。所演人物無不幽默風趣。常於台上抓嘩,嘲諷權貴,抨擊時弊。
他利用自己嗓子好,唱工底子厚的條件,改變了過去丑角不興唱的風氣,建樹了自己的這一段唱念並舉的藝術流派。劉的念白,不但嗓音響亮,而且都是按照劇中人物的性格進行創造,為了不千篇一律,他對戲裡的念白大都進行了加工修改。如他把《請醫》裡中藥組成的大段念白重新編排,使藥名擺得跌宕有致、風趣詼諧。當然,這與他藥廠出身熟悉藥名有關。他加以豐富修改的《請醫》一直流傳至今天的舞台。劉的表情身段都是在實際生活中細心觀察、精心提煉而成的上佳作品。如他演《探親》的鄉下媽媽細眉瞇眼、老誠淳樸、善氣迎人,是一位為環境所迫不懂裝懂鬧出很多笑話,土得可愛的醜婆;他演《思志誠》的老媽兒昂頭挺胸,運用略帶矯健,類似老旦「鶴行步」的台步,塑造了一個帶有不正派神氣、 「老來俏」似的妓院僕婦;他演《普求山》的竇氏心直口快、動作大方、俐落,性格直率、爽朗,是一位一言不合動手就打,會武藝的老太婆。劉對這三個不同類型醜婆的塑造都是恰到好處,不庸不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