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晉文珂(讀史專欄作者)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這首《八至》,想必很多人聽過,但對其作者可能不是太熟悉,她就是盛唐時期的一位才女——李季蘭。她沒有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名氣,但才華洋溢的她絲毫不亞於任何一位女詩人。
李季蘭出生在盛唐,在「唐初七傑」以及李白、孟浩然等人才輩出的時代,她沒有被這些「大人物」掩蓋鋒芒,而是能站在哲學的高度,以敢愛敢恨的才女形象留給世人。
李季蘭生於吳興,才高貌美。據《唐才子傳》記載,李季蘭幼時“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
這段話不難看出李季蘭容貌甚好,光是蕭散兩個字,就彷彿看到了一位深情自若,從容淡定的美嬌娘。
傳聞李季蘭六歲時便作“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結果被父親認為此詩不詳,送她到了玉真觀出家。
就這樣,李季蘭每日在觀中作詩彈琴,不知不覺十年過去了。
十六歲的李季蘭,自然是亭亭玉立,面容姣好,再加上一身的才華,在那個開放的盛唐,當然也耐不住寂寞,毫無新意的觀中生活,使她開始嚮往外面的世界。
文人騷客與滿腹詩情的才女結合,向來都是令人傳誦的佳話。像李季蘭這種才情滿腹又眉目如畫的女子,自然少不了幾段纏綿悱惻的愛情,與當時的名士朱放、皎然、陸羽等都有或甜或苦的感情。
朝雲暮雨兩相隨,去雁來人有歸期。
玉枕只知常下淚,銀燈空照不眠。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瞰流波欲寄詞。
卻憶初聞鳳樓曲,教人寂寞複相思。
青春年華的少女,正是對愛情嚮往憧憬的年紀,在道觀中的李季蘭難免心生寂寞,這首《感興》,毫不保留的透漏了她寂寞的心境,大有一副「鎖在宮中無人識」的姿態。
終於,在一個午後,偷偷跑出觀的李季蘭遇見了她人生中第一個男人,他就是隱居名士朱放。兩人一見如故,一起談論詩詞歌賦,好不歡快。
可以說,朱放在年少的李季蘭心裡留下了一抹綏爛的色彩,使她枯燥無聊的生活霎時間有了生機。
只可惜朱放後來離開吳興,此後再也沒回來過,在那個訊息不發達的時代,兩人也就此斷了聯繫。
朱放離別時,給李季蘭贈詩一首:
古岸新花開一枝,岸傍花下有分離。
莫將羅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腸斷時。
由此可見,朱放對這段時間的相處,也是非常留戀的。
後來,李季蘭寄給朱放的一首詩寫道: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失去朱放的李季蘭長晝無聊,攜琴登樓,一曲又一曲地彈奏,渲染著心中的激情;月滿西樓時,獨對孤燈,編織一首《相思怨》傾訴心聲: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
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就在李季蘭還沉浸在對朱放的思念中時,她的生活中迎來了另一位多情男子——陸羽。
陸羽,著有《茶經》三卷,人稱「茶神」。其身世坎坷,原是一名棄嬰,被一位姓陸的僧侶撿回,取名陸羽。陸羽在寺中飽讀詩書,也是一位名士。
因為李季蘭在當時已小有名氣,所以住在附近的陸羽慕名前往。兩人因為成長經歷相似,談得很是投機。從談事論文到惺惺相惜,從互訴衷腸到知心密友。兩人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就成了朋友之上戀人未滿的關係。
不僅如此,她和陸羽還有一段榻前相伴的甜蜜。當時李季蘭身患重病,陸羽聽聞,趕緊前往,在李季蘭榻前精心服侍,為她煎藥煲湯,李季蘭對此更是感激不盡。病癒後特作了一首《湖上臥病喜陸羽至》的詩作答謝: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
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雖說現在的影視劇中總要安排一女兩男或是兩男一女的三角戀,似乎只有這樣才會有更高的收視率,觀眾看著覺得很起勁兒,事實上,在李季蘭的身上,也發生了一場三人間的感情。
陸羽日日與李季蘭談天說地,不禁對這個才貌雙全,眉目含情的女子動了心。奈何造化弄人,李季蘭卻心屬陸羽的朋友,僧人皎然。
皎然,俗家姓謝,是謝靈運的十世孫,工於文章。李季蘭和皎然相見後,便被他深深吸引。
然而,面對李季蘭的暗示柔情,一心事佛的皎然卻不為所動,並寫下一首《答李季蘭》給她: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著舊花歸。
見皎然這樣答覆自己,李季蘭雖有滿腔熱忱,也只能望而卻步了。但李季蘭仍心屬皎然,不能接受陸羽。
別看李季蘭能寫出「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這樣富含哲理的詩句,但她內心一直住著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並且一直表現得淋漓盡致。
都說大唐風氣開化,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樣騎烈馬,穿著齊胸襦裙,展現女子的嬌媚與豪爽。這一點在李季蘭身上愈發明顯。
李季蘭可以用「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來形容。靜能琴棋書畫,談詩作賦;動能開元寺中舉行文酒之會,與男性友人談笑風生。真的很像《紅樓夢》中的史湘雲。
敢愛敢恨向來都是李季蘭一向的處事風格,但再生性灑脫的人也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李季蘭一生雖有朱放、陸羽等人的情意綿綿,卻一生未嫁,難免令人愜惜。
隨著聲名的遠播,李季蘭的才名傳到大唐天子唐玄宗的耳朵裡。玄宗皇帝想看看這是怎樣的一名才女,便下旨召她入京一見。
當時的李季蘭已不再是少女,不免傷春悲秋,感嘆年華易逝,寫下了一首《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收拾一番,出發趕往長安。
「仰愧彈冠上華發,多慚拂鏡理衰容。」從這句詩不難看出,李季蘭對自己當時的容顏老去耿耿於懷,雖才名遠播,卻人老珠黃。
但不管怎樣,終是天子召見,若能順利入京,憑藉她的才氣,定能名揚長安。可惜造化弄人,李季蘭這一去,卻正好碰到安史之亂爆發,而她又恰恰落入叛軍的手中,不懂政治厲害的她為叛軍首領寫了一首詩,結果最終被朝廷撲殺。
一代才女李季蘭終究不得善終,實在令人惋惜。陸羽聽聞李季蘭過世的消息,自然鬱鬱寡歡,從此隱居山林。
但不管怎樣,李季蘭在人世間四十多年,雖久居道觀,但能與朱放、陸羽等人相逢一場,也是幸事。人生雖短,卻能在人才輩出的盛唐時期,十六首詩被收錄於《全唐詩》中,給後世留下了一個世事洞明又天真爛漫的李季蘭。值得我們去記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