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今年50歲。他曾許下願望:「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要連辦二十年。今年是第8場,他用22個故事,講述「思路啟發」。看了之後受益匪淺。他的故事都是碎片化的,我提取了一些關鍵字:微雕、堅持、累積、作品打造、易受啟發體質、尋找新的可能性。
我從職場發展的視角,總結出了對我最有啟發的五個小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修練 “易受啟發體質”,擺脫定義重新出發,也許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
例如37歲的“龍華哥”, 生意失敗,工廠關了,還欠了200萬的債。在人生低谷期選擇了不被「失敗的工廠主」這個身分定義,從深圳滿大街電動車座椅的窟窿裡找到新的事業機會,他修補好後放上二維碼,寫上自願付費,最後2天賺了500元;羅振宇從這個補窟窿的故事中受到了啟發,今年縫疫情,他沒有辦法做那種大集會、大舞台、大螢幕式的演講,也沒有勇氣像去年那樣,一個人面對一萬個空位講,所以他擺脫了跨年演講一定要在體育場裡的大舞台的定義,將自己的跨年演講搬到了書店裡,將演講變成了聊天,也改變了風格。
「龍華哥」和羅振宇都擺脫了定義、重新出發,重啟了自己的能力,最終從別處獲得了成功。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是:面對困難,有三種結果。最好的,當然是打贏困難,其次是被困難擊敗,但還有沒有更糟糕的結果呢?有。那就是被困難定義。
我們的工作通常都是「翻來覆去做同一件事兒,卻期待能有不同的結果」。但很多時候都被這個翻來覆去困住了,很少跳出那個框架去重新審視自己、完善日常工作。透過這個故事,我發現,將自己修煉成一種“易受啟發體質”,做一點不同的事,老問題的新解法可能就冒出來了。與其在原來的框架中日復一日,倒不如訓練自己在他人的處境中,看到自己問題的影子;能在他人的答案中,找到自己的解題的線索。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如果需要長期做一件事,就需要定好目標,做好計劃,然後調動所有資源,堅持做下去,不要浪費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羅振宇十年前說,他會每天早上在「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上發一段60秒的語音,要堅持做10年。這是一件很難的事,但在2022年底,這個事情他最終堅持完成了,整整十年。他用全部的精力,到處搜尋資源去完成它,這個過程很痛苦。
就像王陽明說的那句話:「持志如心痛」 。持志如心痛的重點在志向上,你的志向不變,就會有目標。有目標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就會有取有捨,不會浪費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但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一定要克服痛苦堅持下去。
大家可以去看看他演講的第一篇章,一共四個小故事,講的是我們在艱難處境下如何自處的四種姿態:不要被困難定義;帶著希望說實話;帶著實踐講道理;帶著痛處來堅持。
第三個故事:講的是有一類人,他們邊走邊打包無數技能和個人特質,透過他們的經驗和閱歷,可以靈活變換工種。
曾任職於頭部房地產企業的袁媛沒有被「建築師」這個職業標籤定義,面對行業出口越來越窄、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趨勢,她毅然改行去做婚禮策劃,在雪山上搭婚禮聖壇、在廠房裡造北非風情、用10萬米長的繡線搭建“雕刻光線”,憑藉建築師的美學功底創出一片新天地。
袁媛把自己30多年的人生裡蒐集到的所有養料,統統打包帶走,沒有浪費任何一段經歷,然後找了一個自己覺得還挺有意思的行業,在那裡重新開張。重新開始不難,難的是你有沒有準備好。透過這個故事,我反問自己,有沒有像媛一樣,在工作上認真學習技能、精進自己?有沒有將上一件工作中得到的經驗和閱歷,用在下一份工作中?我們身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不是證書和技能,而是過去一切經驗的總和。時間善待我們,在滾動的過程中帶給我們閱歷、經驗、技能、知識,我們有同樣珍惜時間嗎?
第四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公眾號是如何成功的,在內卷時代,他們花了心思去做微雕,發現 「微雕」比無意義的內捲效果更好。
所謂“微雕”,不是盲目追求顛覆和潮流,而在細節上精益求精。
給大家看一篇文章。這是公眾號「GQ實驗室」的文章,名字叫《紅了! 》。文章內容是一條一條的,一共150句,就是形容什麼是美。
他們收到文章後,要對每條文字進行微雕。給大家看看這篇文章微雕後的樣子。 “美是通完宵後拉開窗簾所看到的紅色朝陽”,模擬了日出的動畫效果。再看這句,“美麗是江水長流無盡時”,設計成了流水的狀態。每個字都會輕微左右晃動,讓你感受到輕鬆隨興的感覺。
然後,第二步微雕開始了,為了讓每一段文字的彈出時長都恰到好處,需要責編、設計、策劃和主編,幾個年齡段不同的人,在主觀感受上達成共識。
接著是第三步微雕,解決手機適配問題,他們測試了多個版本,無論是用夜間模式看,還是正常模式看,無論手機是什麼系統的,是新款還是舊款,也都要是舒服的。
最後的微雕是,留言區放哪一條留言,不放哪一條留言,也要考慮到跟正文綜合起來的效果。
這篇文章在微信公眾號有400w的閱讀量。但這還不是GQ今年唯一一篇爆款文章,他們每年有350篇以上的10w+。有些人可能覺得這就是「內捲」?但不是,內卷是低水平的複雜化,是你用這招,我也用這招,大家互相耗時間、精力。但微雕,是總是能找到新角度去讓事情更完美。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工作中,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在細節上精益求精, “微雕”比無意義的內卷效果更好。 2023年我們的工作值得我們微雕。
第五個故事: 講的是駐村書記用打造作品的心態,拉動身邊所有資源,將一個貧困村,打造成了一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的故事。
廣東汕尾市東尾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黃加倫,這個扶貧幹部的三年任期結束後,有更好的機會去別的地方發展,他也沒有離開。他說,東尾村是他的「作品」。他利用各方資源,將東尾村從一個貧困村,打造成了一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全年遊客量達到了500萬人。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這樣的創作者,把一切都當成我們創作的舞台。當每一分鐘都在琢磨著怎麼把世界的資源拿來使用,打造屬於自己的作品,怎麼可能不成功呢?
他在演講的結束分享了曼德拉的一句話,這句話是:「我沒有失敗過。要么贏得勝利,要么學到東西。」未來是什麼樣子,它更多是透過做好手頭上的事來實現的。人生有無數種可能,演講裡的故事是一個側面,一種生活、一種未來趨勢的可能,更多的可能性,還需要自己在實踐中尋找。
從中受到的啟發是,盡量修煉“易受啟發體質”,擺脫定義重新出發,定好目標,強化技能和個人特質,豐富經驗和閱歷,調動所有資源,用“微雕”打磨細節,去打造工作中的每一個作品。經營好自己的現在,改變心態、等待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