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創辦的思維造物,就算不是最難上市的公司,也絕對是最難的之一。
3月底,深交所對“得到”App母公司思維造物的IPO狀態更新為“中止”,原因是IPO申請文件中記載的財務資料過期,中止了其發行上市的審核。這意味著一心求上市,折騰了一年半的“羅輯思維”,又一次IPO遇阻。此前的2021年4月1日、9月30日,深交所都以同樣的原因中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而在此之前,思維造物擬在科創板上市,失利後才轉戰的創業板,這距其第一次向深交所正式遞交招股說明書,如今已經過去18個月,其間,思維造物接受過3次問詢,交了6次招股書,上市之路可謂一路坎坷。
天平的一端是上市屢次受阻,另一端是,思維造物旗下主要產品「得到」App新增註冊用戶數量、付費用戶、營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羅振宇與「得到」的高光已然不再。自身的問題和整個環境的雙重打擊,讓「得到」走上一條不可避免的下坡路。
止不住下滑的“得到”
打開「得到」App的官方微博,最新的一條動態是宣傳羅振宇的新書,為推廣新書,羅振宇選擇了在抖音連麥羅天真、俞敏洪等多位大咖,為其造勢。
不是在羅振宇創辦的「羅輯思維」公眾號,也不是在「得到」App,這一舉動的深層意味是,作為「得到」最知名的IP和創始人,羅振宇也需要自家產品外更多的流量。
流量的流失,最早體現在用戶的拋棄。思維造物也在招股書中提示, 「App用戶等各項指標成長有限或持續下滑的風險」: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思維造物旗下「取得」App新增註冊用戶數分別為681.37萬人、397.50萬人、456.46萬人及172.03萬人,最近一年新增用戶不到3年前的1/6;這三年新增付費用戶數量分別為164.91萬人、91.10萬人、82.61萬人及33.37萬人,不到3年前的1/5。
顯然,願意為「得到」的「知識付費」買單的用戶,越來越少。
用戶付費意願和數量的銳減,直接造成了業績下滑。招股書顯示,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上半年,思維造物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27億元、6.74億元、4.38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1.17億元、4006.35萬元、2863.67萬元。報告期間內,營收和淨利潤均呈下降趨勢。
一位“得到”的老粉絲告訴Tech星球,自己已在“得到”App上充值過千元,他從去年開始逐漸不用“得到”,他認為“得到App上的課程已經不再有吸引力” ,目前他正在二手平台轉手先前的儲值券,他的「得到貝」正以20折的價格轉手。
市場環境在變,但「得到」的變化很小,沒有科技屬性,這也是「得到」一直被質疑的原因。但從公司回覆深交所問詢函時所揭露的數據來看,2018-2021年,其研發費用在總營收的佔比反而逐漸下降,分別為12.75%、17.94%、16.32%、13.42%。
早在2017年,思維造物D輪融資時,作為知識付費最閃耀的公司,資本曾給出了80億的估值,而如今根據招股書顯示,募集資金為10.37億元。照此計算,完成此筆募款後,思維造物估價約40億元。
「得到」市值腰斬的背後,是得到自身的問題與整個知識付費環境的雙重變遷。
「得到」潮起潮落
2010年前後,正值傳統媒體人的轉型潮,剛從央視離職的羅振宇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2012年底,借助優酷,羅振宇與申音聯手打造了一檔知識類脫口秀《羅輯思維》;同時,羅振宇每天都會在「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推出一段60秒的語音,憑藉其知識分子的人設和犀利獨特觀點,沒多久就俘獲了一批忠實的粉絲。
一個佐證是,2013年12月,羅振宇發起了“史上最無理的會員招募”,一天便輕鬆募集800萬元。那時候,錢還很值錢,不是動不動就談一個小目標的時代。
知識付費的興起,一定程度上源自於人們對資訊時代的未知與焦慮。因此,那些在經濟、網路領域看似更權威的聲音,迅速被接納,並捧上高點,這便是「得到」曾經得到的時代紅利。
大學剛畢業的晨晨在聽過羅振宇演講後,迅速被羅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所吸引,他下載了「得到」App,並希望能在此開闊視野,進行自我分析,面臨畢業後求職的他,購買了幾堂關於職涯規劃和職場形象的課程,但一通學習後,晨晨發現,他依然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類型的工作,求職過程還在一路碰壁。
像晨晨這樣對知識付費抱持較高期待的人不在少數,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得到」的確曾是知識付費領域的高光,2017年《薛兆豐的經濟學課》在「得到」App上線後,只用70天訂閱數就突破10萬,2018專欄訂閱量達到34萬,按照每份199元的價格來算,單單薛兆豐一人就為平台帶來6777萬元營收,按照當年“得到”的營收,薛兆豐一人貢獻收入佔了平台的近三分之一。
隨後,「得到」接連捧出了薛兆豐、香帥、吳軍等一批知識明星,但隨著時間的流失,大眾對大V的審美疲勞也在加劇,大咖們的干貨內容也逐漸輸出殆盡,如「得到」App第一個上線的訂閱專欄產品《李翔知識內參》,無論李翔團隊做了多少努力,都擋不住訂閱量的下滑,內容打開率下降,大V的影響力逐漸被透支。 3年後,被迫關停。
2017年薛兆豐加入“得到”,2019年訂閱就達到46萬,現在是56萬,同樣是2年多時間,只增長了10萬,可以看到訂閱用戶增速急劇變緩。再如矽谷吳軍,2019年作為得到第四大供應商,其開售的課程《矽谷來信》共有14.8萬人加入學習,如今只有16.6萬人,3年時間只增加2萬左右,可能還不如抖音上一個知識部落客的漲粉速度。
甚至連「得到」上最大的IP羅振宇的影響力,年輕人都越來越不買賬,以「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為例,2017-2019年,其退票比例逐年提升,為2.90%、 4.99%、14.12%;2020年受疫情影響,比例更為升至43.29%。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得到”販賣的是“輕知識”,一位“得到”3年的老用戶思語告訴Tech星球,“得到”正在變得平庸,課程越來越輕,從幾百堂的年課變成十幾堂的小課,這讓「得到」的內容優質無法沉澱,用戶流失後只能不斷靠拉新用戶增收。
「得到」的確正在變“輕”,Tech星球查詢發現,“得到”上的課程大致在十多節至幾十節課,內容可讀性強,追求短平快、課程短週期,迎合了現代人工作節奏快的特點,但相應的,也帶來用戶對課程層級的質疑,甚至被批是在「販賣知識焦慮」。
「得到」的部分收入來自大客戶採購,有些公司會批量採購「得到」課程給員工培訓,小超的公司就為員工都開通「得到」會員,但由於大家學習熱情不高,小超開始做起二道販子生意,用低價從同事手中購買帳號,再轉售出去,賺取差價。但據小超透露,之前每月至少能賣出一個帳號,但從去年年底到今年3月,現在一單都沒賣出。
「得到」的另一個重大的失利,來自於羅振宇曾經打的如意算盤。
2017年,正值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興起,但彼時的他,著眼於將流量蓄水到自己的“得到”小平台上,從2017年3月開始,《羅輯思維》節目由視頻形態改為音頻,由周播變成小日播,並全面轉移至“得到”APP,其他所有音視頻平台不再更新,忽略了做成平台崛起的機會,堪稱“完美”地錯過了短視訊風口。
如今時移勢易,想掉頭的得到,也遇到了更多的對手。
更多更強的對手
羅振宇曾講過這樣一個令他引以為傲的故事:在「得到」商城的後台看到這樣的訂單,地址留的是貴州某民族自治縣某鎮的汽車修理鋪對面,買了一本《經濟學通識》。 “這樣的人如果不是我們的傳播,他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什麼叫經濟學。”
時至今日,這個充滿自強求變的故事,聽起來依舊令人感動。
但能提供這樣傳播知識、開闊視野的平台,早就不止「得到」一家了。
在主打知識付費的賽道上,已經有樊登讀書會、混沌大學、巴九靈等多家機構,與「得到」一起瓜分原本就不大的知識付費市場。另一方面,知識付費市場有更泛化的趨勢,短視頻平台也開始將知識作為一個發力的賽道,「得到」面對的是更龐大的對手。
2019年,B站開啟付費課程內測;2020年,B站將「知識區」劃分為一級分區,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已有1.83億用戶在B站學習,且這之中包含大量免費的內容。
另一邊,位元組發布的《2021 抖音資料報告》提到,這一年用戶在抖音聽高校公開課的總時長超過145萬小時。抖音也開始注意到知識內容的潛在能量,2021年底,抖音推出“學習頻道”,公開數據顯示,抖音平台2021年泛知識內容播放量年同比增長74%,泛知識內容播放量佔平台總播放量20%,而這些數據乘以在DAU(日活)超6億的抖音上,也將是龐大的數字。
而只將視野局限於知識付費模式,首先暴露出供需矛盾,一般來講,用戶一旦需求得到滿足,就會沉澱在互聯網產品或平台上,可知識付費不同,如果用戶已經得到了思維認知與競爭力的升級,這些知識付費產品的價值對他們來說就不再有價值,就直接導致了用戶存留不穩定性的結果。
一位在“得到”上充值了2年的老會員陳珂告訴Tech星球,自己今年徹底拋棄了“得到”,2年多的時間,他已經在“得到”聽完幾百本書,充值千元,他認為,得到上的課程已經顯得匱乏,雖然一直在更新,可大咖就那麼幾位,已經沒有更新的干貨可以輸出,對於一個剛接觸的新用戶,可能覺得新穎,但對於老用戶來說,毫無吸引力。無法滿足自己對新的領域的好奇與探索,而他最近正在B站上學習攝影相關的課程。
「得到」上所能提供的課程主要以經濟學、演算法技術、歷史為主,而更能貼近年輕受眾的二次元、小眾、科幻、舞蹈、音樂等內容均無涉獵。雖然,網路的長尾效應常常體現在為小部分人服務才會創造出超常的價值,可與垂直類平台相比,綜合類平台才能更好地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需求,促進用戶增長和付費的增加。
網路讓原本就碎片的時間割裂得更碎片,學習永遠不是唯一選項,甚至無法成為首選。
有關使用者下滑,思維受造物對此的解釋是,疫情居家隔離的環境使得大眾線上娛樂消費需求增強,線上自主教育需求和意願相對被削弱,一定程度上線上學習時間被其他娛樂性活動擠佔。
《2021中國泛知識付費產業報告》中數據卻顯示,中國泛知識付費產業市場規模一直維持在40%以上的成長。 「短影片+直播」成為了最受歡迎的主流陣地之一,有超過七成用戶透過短影片學習。
Z世代的年輕人們不理解花上千元去搶一張演講座位,他們解構權威,卻更願意刷刷知乎,關注B站的UP主,刷刷抖音博主,這些免費又海量的泛知識內容,正在一點點消解羅振宇建構起來的知識付費帝國。
年輕人依然“愛智求真”,但問題是,時代變了,年輕人求學的方式也變了,而沒太多變化的“得到”,也在離自己的高光時刻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