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詩詞
春曉(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作品簡介
孟浩然,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他一生未曾入仕,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聞名詔其詠詩,聞得「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詬我?
《春曉》是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早晨剛醒來時的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憫。
詩詞鑑賞
賞析這首詩,要學會從細微處感受生活的快樂。
前兩句寫實:詩人因春宵貪睡,天已大亮才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語句簡潔明了,惜墨如金,但意義十分豐富。詩人沒有具體地描寫滿園春色,而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空間:那伴隨著鳥兒歡聲笑語的,一定是明媚的春光,而作者對這美麗的春光,一定充滿著濃濃的愛。
後兩句寫虛:因滿耳如歌的鳥鳴聲,很自然地引起人的聯想——夜裡我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那盛開的花兒被搖落了多少呢?
這兩句話描寫了夜裡的春風春雨,描寫了昨天見過的春花。聯絡前面兩句,夜裡春雨一定是輕風細雨,因為風雨聲讓詩人睡酣夢甜,也讓春晨清新而明麗。然而它畢竟可能會搖晃春花吧?一句“花落知多少”,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無限憐憫。
《春曉》之妙,妙在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四句二十個字,平易如口語,毫無雕琢之痕。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實際上是抓住春眠醒來滿耳鳥聲的細節和憐憫夜裡風雨吹花的心理進行描寫,以「不覺」寫出春眠的酣暢,以「處處」突出鳥噪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以「花落知多少」的疑問表達愛春和惜春的情感。詩中有時間的跳躍,有陰晴的交替,有感情的微妙變化,讀來富有情趣,興味無窮。
名句賞析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以虛寫實,既寫出了春雨的清新細柔,也寫出了春花的爛漫,更表達出愛春惜春之情。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宋)葉紹翁《遊園不值》
葉紹翁詩在寫法上與孟詩中的兩句有共同之處,都用了襯托手法,都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但葉詩是透過視覺形象,由伸出牆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牆內、讓人想像牆內的滿園春色,是以實寫虛,以少襯多,以實襯虛;孟詩則透過回想夜裡的風雨,憂慮吹落了多少春花來讓人想像到繁花似錦的春色,是以虛寫實,以虛襯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