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簡介資料(湖北省名人錄-孟浩然)

2022-10-26孟浩然

孟浩然(西元689-西元740),號孟山人,世稱孟襄陽,唐代詩人,被譽為詩傑。孟浩然是田園隱逸派和山水行旅派代表人,其詩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代表作有《春曉》《過故人莊》《早寒江上有懷》《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盛唐時期形成的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王孟詩派」。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祿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博得時人的傾慕。

孟浩然

人物生平

坎坷一生

孟浩然出生於西元689年(武後永昌元年)。出身於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恆產的書香之家,自幼苦學。年輕時隱居讀書於鹿門山。 25到35歲間,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幹謒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開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陽求仕,滯洛三年,一無所獲。 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張說交誼甚篤。傳說張說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張說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十分欣賞孟浩然,於是邀請他參加飲宴,並向朝廷推薦他,孟浩然因為與朋友喝酒而錯過了與韓朝宗的約定。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西元740年(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遭貶官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孟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孟浩然

剛正志高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世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裡,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裡,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蹟。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與他關係甚好。隱居本是那時代普遍的傾向,但在旁人只是一個期望,至多也只是點暫時的調劑,或過期的賠償,在孟浩然卻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事實。在構成這一事實的複雜因素中家鄉的歷史地理背景,或許是很重要的一點。


仕隱矛盾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於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釘子才了結了求官的願望。他雖然隱居林下,但仍與當時達官顯官如張九齡等有往來,和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也有酬唱。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火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一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火三月」的0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火0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莊》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律,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作客的經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主客舉杯飲酒,閒談家常,充滿了樂趣,,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像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孟浩然的詩

隱居閒適、羈旅愁思。詩風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遊俠詩,後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詩歌最重要的題材,經歷長期發展,並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詩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這主要表現在:詩中情和景的關係,不僅是彼此襯托,而且常常是水0融般的密合;詩的意境,由於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和諧的成分,而顯得更單純明淨;詩的結構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愛水行,如他自己所說:「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經七里灘》)他的詩常寫到漫遊於南國水鄉所見的優美景色和由此引發的情趣,如:

落景餘清暉,輕橈弄溪渚。澄明愛水物,臨泛何容與。白首釣翁,新妝麋紗女。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 (《耶溪泛舟》)

釣坐盤石,水清心亦閒。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遊女昔解佩,傳聞於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 (《萬山潭作》)

詩不僅起著紀實的作用,也融和了詩人新鮮的感受和天真的遐想。在他的眼光中,無論是沐浴在夕照清輝中的人物,還是嬉戲於水下岸邊的魚獸,寓目所見的一切,彷彿都化作會心的親切的微笑。這些詩境,確有晶瑩剔透之感。

孟浩然山水詩的意境,以一種富於生機的恬靜居多。但是他也能夠以宏麗的文筆表現壯偉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廬山》中:「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流是匡阜,勢壓九江雄。鶴鵬凝黛色,崢嶸當曙。瀑布噴成虹…。其意興勃鬱的重要特質。

盛唐著名詩評家殷璠喜用「興象」一詞論詩,在評述孟浩然的兩句詩時,也說「無論興象,兼復故實」(見《河嶽英靈集》)。所謂“興象”,是指詩人的情感、精神對物象的統攝,使之和詩人心靈的顫動融為一體,從而獲得生命、具有個性和活力。重「興象」其實也是孟浩然詩普遍的特色。這透過幾首不同的作品之間的比較,可以看得更清楚。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釣者,徒有羨慕魚情。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移舟泊煙渚,日暮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這三首詩都寫了江湖水景,但個性各異。第一首作於孟應徵入張九齡幕府。他為自己的抱負能夠有一試的機會而興奮,曾寫下“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書懷貽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遲回” (《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之類詩句。正是這種昂奮的情緒,使他寫下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這樣氣勢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於落第後南遊吳越之日,前者以風鳴江急的激越動盪之景寫自己悲涼的內心騷動,後者則以野曠江清的靜景寫寂寞的遊子情懷,它們的神采氣韻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興”,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緒感受而把兩者統一起來,構築起完整的意境,這是孟浩然寫景詩的重要貢獻。

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不鉤奇抉異而又洗脫凡近,「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他的一些詩往往在白描之中見整煉之致,經緯綿密處卻似不經意道出,表現出很高的藝術功力。例如他的名篇《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通篇侃侃敘來,似說家常,和陶淵明的《飲酒》等詩風格相近,但陶寫的是古體,這首詩卻是近體。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一聯句,畫龍點睛地勾勒出一個環抱在青山綠樹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環境。還有那一首婦孺能誦的五絕《春曉》,也是以天然不覺其巧的語言,寫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另外,孟浩然在詩體的運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序的拘限,讀來別有滋味。例如《舟中曉望》詩,平仄聲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兩聯不作駢偶,似古似律。胡應麟《詩藪》認為此類詩「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又如《夜歸鹿門山歌》: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然到龐公棲隱處。岩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這是一首行體的詩,但通篇只是把夜歸的行程一路寫下來,不事鋪張。其篇制規模類似近體,並吸收了近體詩語言簡約的特點,而突出歌行體的蟬聯句法,讀來頗有行雲流水之妙。

這些出入古近的體格饒有灑脫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詩創造性的表現之一。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贈孟浩然》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五言律詩。此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全詩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

人物評價

聞一多評價孟浩然:正如當時許多有隱士傾向的讀書人,孟浩然原來是為隱居而隱居,為了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對古人的一個神聖的默契而隱居。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得到時人的傾慕。李白稱頌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禮贊他“清詩句句盡堪傳”。可見他在當時即享有盛名。他死後不到十年,詩集便兩經編定,並送上「秘府」保存。現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的詩描寫田園風光,表達對農家生活的熱愛,讀來樸實感人。他與王維是盛唐時期的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人物。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