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讀書人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為的就是可以透過科舉考試實現人生理想,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很多人卻又是終其一生鬱鬱不得志,始終難以實現;並不是說學問不行,寫不出好文章,而是有許多外在的因素。科舉考試自從隋朝開始,的確選拔出來了許多優秀的人才,不過同時也錯過了很多的人才,有的人考了一輩子已經垂垂老矣,到頭來還是一場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羅隱,從青年時代開始參加科舉,一共考了十次,每次都名落孫山。
羅隱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詩人,而且學富五車文章寫得好,可是他的科舉之路走得極為艱辛,所以有的時候還是需要一點點的運氣,僅憑才華和學識還遠遠不夠。唐朝的詩人才華洋溢,可是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才能夠實現最初的夢想,大部分的人最後都會放棄,只好回歸到鄉野,依舊過著平淡又極其普通的生活,從此與山水為伴,再也沒有參加的科舉念頭。
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孟浩然同樣如此,40歲時前往長安應考,原本以為憑藉自己的學識,一定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可是最終還是和大多數的人一樣,並沒有實現那一目標,為此只好選擇放棄,一個人遊歷江南,在繁華的江南生活了幾年之後,又毅然決然地回到故鄉隱居,從此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開始在文學上大放異彩,創作了很多經典的詩作。
孟浩然的詩很有特點,用詞極為簡練,但是流傳很廣,譬如《春曉》短短的幾句,寫得看上去很普通,可是讀後讓人拍案叫絕,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這也正是孟浩然最了不起的一個地方。而在隱居期間,正是孟浩然創作的一個高峰,接連佳作不斷,除了《春曉》之外,還有一些相對冷門的作品,同樣值得一讀,再比如這首《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弊廬在郭外,素產唯田園。左右林野曠,不聞朝市喧。
釣竿垂北樵,樵唱入南軒。書取幽棲事,將尋靜者論。
孟浩然在家鄉隱居期間與許多的文人交往,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彼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便可以成為朋友,皎上人就是一位很普通的僧人,但是彼此一見如故,後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常互通書信,這首《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正是特意為皎上人所創作的一首作品。全詩只是那麼淡淡著筆,可是寫得卻很有趣,也突顯了詩人一種淡泊名利的態度,讀後讓人受益匪淺。
隱居的生活很清貧,但是也樂在其中,這一點在首聯和頷聯最為突出,從中體現出來的是詩人一種平淡的心境;我簡陋的房舍就在城外,沒有什麼產業,只有祖上留下來的幾畝薄地。居住的周圍樹木鬱鬱蔥蔥,遠處是開闊的原野,在這裡不聞城裡的車馬聲,非常的安靜是一處理想的隱居之地。可見詩人還是很喜歡隱居的生活,過著悠然自得,真正融入了生活。
最後兩聯是寫當時的狀態,還有一種美好的願望,希望朋友可以常來家中做客,彼此可以坐下來談佛論道;釣魚的人大多在北澗,我則是居住在南澗,山中樵夫的歌聲讓人著迷,優美的歌聲飛入南軒。詩成只好講述隱居之事,在這裡只想念高人,希望高人賢士可以來這裡做客,還可以坐下來閒談。
孟活然正是看淡了一切,不再為名利而活,只願意做最真實的自己,所以晚年的詩,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這首《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通篇意境高遠,不僅寫出了個人的生活狀態,也寫出了一種美好的願望,可見當時的詩人,無論是思想,還是對於詩歌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從而能夠創作出如此令人驚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