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出身於官僚家庭,但他一生都是在內憂外患中度過的,憂國憂民、愛國思想始終貫穿創作作品中。二十歲即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雄心壯志。詩人生在金人入侵、國勢衰微的年代,抗金復國,收復失地成為他一生的志向。
陸游前後做官近三十年,矢志不渝的抗金復國主張,屢次遭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曾四次被罷黜,在當時抗金重地南鄭(漢中)前線的軍旅生活和入蜀後的生活,都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晚年隱居山陰,過了二十多年的閒居生活,但仍然思報國之心,如他寫下的《訴衷情》。
在這些內容豐富的作品中,他不愧為南宋時期最偉大的詩人,其詩歌反映了豐富充實的現實內容,但不管內容如何變動,這其中唯一不變的便是收復失地,上陣殺敵的愛國願望。
陸遊為被分裂的祖國而憂慮,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憤。 這種永不衰竭的愛國情操是陸遊詩作主旋律。
抗金復國恢復中原的愛國思想
陸游一生所寫詩歌現存的有九千三百多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其中最有時代強音的就是反映民族矛盾的愛國詩歌。
陸游所處的大多數時代,山河破碎,人民生靈塗炭,尤其南宋王朝屈辱求和,不思恢復,這種奇恥大辱對於像陸游這樣的愛國人士所不能忍受的,因此,雪恥禦辱,收復失地就成了他此時詩歌的主要內容,以其悲壯的詩歌內容,唱出時代最強音。
晚年時,因病陸遊常年臥床,但哪怕境遇困頓,身體衰弱,但未哀傷自己,想著奔赴邊疆,跨上戰馬對抗敵人。
陸遊在詩中常藉助他自己豐富的想像把他時時刻刻不忘恢復神州的愛國壯志與理想抒寫出來,如“晝夜羽檄下列城,夜脫貂裘撫降將” ,這是詩人想像王師出征北伐,勢如破竹、盡復失地的情景。
對南宋腐敗統治及戎政策的憤慨
陸游所處的時代,金兵侵略,祖國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廣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壓迫,可對此南宋卻無動於衷,對此愛國志士自然不能忍受。
雪恥禦侮,收復失地,是愛國志的抱負,是人民的迫切願望,也是人民的愛國思想。陸遊是這類詩人的傑出代表,他呼吸著時代的氣息,以獨特的格調,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他幼年流離失所,四處漂泊,受到過愛國主義思想的強烈熏陶。南宋統治集團內主和派禍國殃民的罪行及貪生怕死的行徑令詩人無比憤慨,他以詩代槍深刻、銳利地揭露了主和派人物所推行的屈辱投降的政策。
如他所寫的《夜讀有感》,寫出了以當朝宰相秦檜為首的主降派當權者對抗金忠將宗澤和岳飛的迫害和壓制。
除了對這些人的憎恨外,他還在詩裡寫出了自己對和戎政策的憤慨。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厩馬肥死弓斷弦」(《關山月》)。
和戎本指和平共處,此處藉以指南宋政府的投降政策-隆興元年,宋孝宗與金議和。這時候距離作此詩已十五年,但收復失地,抗金禦辱的目的沒有達到,作者以守邊將士的身份和口吻,揭露和譴責了南宋統治階級對金人屈膝投降政策的揭露,,發了作者愛國憤世嫉俗的思想。
對自身壯志未酬、英雄遲暮的憤怒
公元1207年,陸游82歲時,得知朝廷下詔伐金,興奮之中寫下了《老馬》一詩,表示了“老馬”也要奔赴疆的豪情。嘉定二年(1210年),85歲的陸游懷著“死前恨不見中原”《太息》的遺恨,和無極憂國憂民的悲憤,與世長辭了。
在他瞑目之前,那頑強的生命火花,作了激情洋溢的爆發,直抒胸臆的呤唱,這就是傳誦千古的名詩《示兒》,激昂慷慨,雄渾豪放,這是陸遊發出的最後戰鬥檄文。 這首詩直接表述了廣大人民恢復國土的願望,洋溢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訴衷情》此詞作於罷歸山陰的晚年,陸游回憶當年懷著萬里之外建立邊功求取封侯的雄心壯志。借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將自己和古人建功立業的豪情相聯繫。寫出了詞人想為國立功而不能的內心苦悶。然而極為可貴的仍然嚮往著投身沙場,殺敵報國。是悲壯,又是豪邁,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
對身處淪陷區民眾苦難生活的同情
陸游寫了大量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詩歌,深刻反映當時嚴重的階級矛盾,如他寫下的《農家嘆》表現出農民的辛勤勞動,善良性格以及剝削階級對他們的殘酷盤剝。
也是在詩裡陸遊告誡統治者“愛民”、“利民”,輕刑薄賦,聽政於民,與民同樂。 道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
如《二月二十四日作》,詩人透過寫村莊的熱鬧寫出了自己希望農民可以豐收的心裡想法,又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同樣寫出了陸遊的憂民情懷,詩中展現了對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的希望。
陸遊詩歌中愛國憂民情懷的由來
1.北宋政權岌岌可危,南宋朝廷偏安一隅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時,也正是當時少數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並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開封),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文宗率臣僚南逃,北宋滅亡(靖康之恥)。
北宋滅亡之後,趙構在臨安建立政權,隨後他任命秦檧做宰相,開始向金人搖尾巴,這一做法造成北方人民從此居於水深火熱之中,生靈塗炭,南宋小皇帝偏居一隅,屈辱地被金人奴役,使得陸遊的思想較早的定格在憂國憂民、舍生報國之上。
陸遊經歷了這段屈辱的生活之後,早在心靈深處就有了復仇的種子。祖國分裂,人民顛沛流離失所的嚴酷現實,令詩人寫出了反對民族壓迫,要求祖國統一的詩歌。愛國詩人陸遊是能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最傑出的代表,他呼吸著時代的氣息,以獨特的格調,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南宋統治者大多是酒色之徒,其好色程度超過以往的歷代皇帝,俗語說;色令智昏,過度貪戀酒色使統治者目光短淺,只顧自己貪圖享樂,目睹土地淪陷和百姓之苦,置之不理。使得以後幾百年間中原農民飽受戰亂之苦。
重內輕外,重文輕武,政治體制黑暗,使有才能人難以施展抱負,抗金名將岳飛就是其中最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
朝廷軟弱無能,苟且偷安,導致後來無法對付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大舉入侵,只得割地求和,以至於最後被滅亡。 一方面用儒家的忠君愛國控制了人們思想,一方面對外屈膝投降,竟然把半壁江山拱手讓與金朝。
2.耳聞目染埋種子,生平經歷顯愛國
陸遊出身於一個有文化傳統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在戰火中長大,後雖入仕途,但很長時間被閒置,遊離於官僚體制之外,使他有時間與老百姓有較多的時間接觸,對百姓有一種超越一般士大夫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閒居山陰時,當鄰居建房告竣,他率兒輩們過訪致賀;當兵連禍結,米貴如金,鄉親們貧困饑饉生存艱難之時,他往往食不能咽。
當老百姓遭遇不公,他用詩歌譴責霸占鏡湖沃野的豪強,愛民之情溢於言表,偶遇豐年,他請來鄉親父老,高興地與他們際遇堂前,把酒話桑麻,共同慶賀。
至於山村施藥、治病救人接濟鄉鄰,均是陸游生活中的平常事,老百姓總是念念不忘,為紀念他,常以“陸”姓給孩子起名。
陸遊一生愛國雖堅,朝天無路,始終在微員末吏的職位上或升或降,從來沒有重要顯赫的平台,受盡了當權者的嘲弄和迫害,但,陸遊的可貴之處在於: 他一輩子都是堅定的愛國憂民的「守望者」。
詩人將其壯志未酬,國破家亡,國勢衰微全都付諸於他的詩篇之中,直擊人心的感情,喚醒麻木的大眾,字字入心,句句動情,看到了一位始終憂國愛民卻始終無法實現理想的愛國者,雖被罷官歸鄉,卻依然跟農民有親切關係和美好情感,身處逆境不消極悲觀,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熱愛人民的美好品德。
他不做牆頭草,始終堅持自己的主張,哪怕因此而遭謔諷,丟官帽,斷生記,不但不屈不撓,反而高歌不絕,歷久彌堅。
陸游以其詩歌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他繼承發揚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優良傳統,樹立起愛國憂民詩詞的光輝旗幟。
無論是當時和後代,都有深遠的影響,他的愛國詩篇,不僅在當時打擊了投降派和敵人,鼓舞了人民的鬥志,而且也打擊了以後的民族壓迫者和民族敗類,繼續鼓舞愛國仁人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