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仲謀是誰(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到底何德何能,讓”老司機”曹操贊不絕口?)

2022-12-15孫權

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到底何德何能,讓」老司機」曹操讚不絕口?

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一直膾炙人口,先欣賞一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其中最後一句直接套用《三國志.吳主傳》吳曆中的原話,流傳千百年,成為激勵後輩奮發有為的名句。

《三國志.吳主傳》吳歷曰: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這是建安18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在濡須口交戰,觀孫權軍伍舟船嚴整,而發出的渭然長嘆,羨慕嫉妒恨溢於言表。在這場戰鬥中,孫權上演了」草船借箭」的壯舉。這個故事被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移花接木嫁接到諸葛亮身上,孫權要是讀到《三國演義》的草船借箭,非得從棺材裡爬出來不可。

孫權

老司機曹操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那麼三國三個皇帝中存在感最低的孫權,到底有何德何能讓老司機曹操讚不絕口呢?以至於辛棄疾900多年後還發出千古一嘆呢?

具體原因我們簡單分析如下:

一、承擔能力強,危急時刻敢於挑擔子

孫權是個苦命的娃! 9歲時父親孫堅與劉表交戰,被黃祖射成刺猬,少年喪父的孫權只好跟著哥哥孫策相依為命。孫策在為父親守喪時果斷把母親置好,自己去找袁術借兵,以平定江東,十來歲的孫權就跟著哥哥孫策參與平定江東的戰爭,並且年紀輕輕經常給孫策出謀劃策,讓孫策非常驚奇。

孫策平定江東時,孫權才15歲,但名氣已經非常大了,被郡守舉為孝廉,成為朝廷的備選人才了。

孫權

孫策遇刺,臨終將國事交與17歲的孫權

17歲時孫策因為打獵落單,被許貢的門客們射成重傷,不治身亡,死前沒有傳位給自己年幼的兒子,而傳位孫權。 17歲的翩翩少年,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生,就被迫承擔起統領江東六郡的重任。沒有任何準備的孫權,被張昭扶上馬,以江東主的身分巡視軍隊。

孫權剛接手江東,面臨巨大的內憂外患:

首先,東吳的文臣武將都在觀望,處理不好隨時有可能散夥。

當時東吳的文臣有張昭、張紘、陳端、秦松等人,其中張昭最老成,也最先支持孫權。武將主要有周瑜、程普、黃蓋、韓當、呂範等人,周瑜表態支持孫權。

而當時,在江東還有許多能人賢士,本來是要來投奔孫策的,都住在各地的賓館裡,還沒來得及和孫策見面,就趕上孫策的喪事,因此,許多人都在觀望,有的人直接走了。

張昭、周瑜認為孫權能成事,率先表示臣服,這樣才帶動舊有文臣武將都臣服孫權,初步穩定了局勢。

張權拜張昭為師傅,拜周瑜、程普、呂範為將軍。並向天下招賢,魯肅、諸葛瑾等賢才陸續來到東吳,局面初步穩定。

其次,週邊強敵環伺,有些部下不服孫權, 處理不好會開門揖盜。

孫權剛即位時,週邊也是強敵環伺。荊州的劉表是江東的死敵,孫堅就是死在劉表的手下大將黃祖的手裡。東吳新喪,劉表隨時會打過來。

孫權

劉表是江東的最大隱患

內部的一些部下也不服孫權領導。廬江太守李術,本來是孫策提拔的官員,孫策死後,不服孫權領導。孫權寫信給曹操,歷數李術的種種問題,說自己要討伐他,要求曹操在李術求救時保持中立,不要幫李術。孫權攻打李術時,曹操果然保持中立,李術死守廬江,最後糧盡城破,廬江被屠城,李術部下3萬多人被孫權收編。

因為孫權下手狠,處理得當,因此避免了」開門揖盜」的悲劇發生。

其三,內部根基不穩,外部山越虎視眈眈,情勢非常微妙。

孫策死時,東吳只有五個郡,分別是吳郡、丹楊、廬陵、會稽、豫章,由於剛打下時間不久,民心並未完全歸附孫氏,偶有暴動之事發生。孫權先後派出人去平定,使得五郡逐步安定下來。

禍不單行,建安七年,孫權的親媽吳國太去世,孫權又添新喪。

外部有山越,不服孫氏統治,時常襲擾東吳。孫權先後派出得力幹將前往鎮撫。建安八年,孫權西徵黃祖,山越背後搗亂,孫權直接回兵打山越,讓呂範平鄱陽、程普討樂安、太史慈領海昏,韓當、周泰、呂蒙為劇縣令長。山越這才安穩一點。

總之,17歲的少年孫權接過孫策交給的重擔後,以極強的承擔能力,擔負起了東吳管理髮展的重傷,穩定了局勢,使東吳的形勢開始向好。

二、抗壓能力強,泰山壓頂敢於亮劍

孫權年紀輕輕,但是抗壓能力特別強,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風度!

對一個政權領導人來說,最不可預測或最大的風險就是戰爭,特別是滅國性質的戰爭,一旦失敗,可能就會身死族滅。

三國歷史上曾發生過著名的三大戰役,每一戰對交戰雙方都生死攸關,孫權的東吳政權就經歷了兩次,這兩次孫權都頂著巨大的壓力扛下來了,並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第一次是著名的赤壁之戰。西元208年,曹操挾平定北方的威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閃電戰突襲荊州,結果劉琮不戰而降,曹操唾手而得荊州。

孫權

赤壁之戰

荊州在長江的中游,佔據荊州,向上游可以進攻益州,順流而下就是揚州,解決孫權集團。由於曹操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經濟上得到北方九州之地糧草充足,軍事上雖然沒有83萬兵力,十幾萬兵力總是有的,而東吳總共不足五萬兵力。

從資料分析,東吳幾乎沒有勝算,因此東吳的群臣幾乎絕大多數都要降曹,只有少量武將堅持一戰。面對一面倒的降曹建議及國內的恐慌情緒,孫權沒有妥協,而是敢於亮劍,聯合劉備,以弱勝強,打敗曹操,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第二次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戰。劉備為了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並順道滅吳,不顧趙雲等人激烈勸阻,於西元221年7月發動滅吳之戰。

孫權

夷陵之戰

這場戰役劉備聲勢浩大,實力比孫權要高一籌,而東吳能打的幾個將領周瑜、魯肅、呂蒙都已經先後過世,關鍵時候,孫權大膽起用青年書生陸遜,並且用人不疑,最終重演了赤壁之戰的輝煌。

這就是孫權,在20多歲和30多歲,面對強大的滅國壓力,能扛得住,堅決亮劍,最終讓」老司機」曹操、劉備都掛倒檔回去。

三、隱忍能力強,堅持把笑聲留到最後

如果說三國誰最能忍?第一是司馬懿,第二應該是孫權吧!

孫權的隱忍主要體現為處處以大局為重,為了大局,裝慫裝孫子都行。

赤壁之戰以後,由於周瑜主力陷在南郡一年多才攻下江陵,而劉備利用這個空檔奪得了荊南四郡,即長沙、零陵、武陵、桂陽,而周瑜的打下的南郡只是半個南郡,處於北有曹操、南有劉備的夾縫中,一不小心就會被包了三明治。這時候的南郡於孫權相當於雞肋,正巧劉備為了奪取益州,單身來到京口,向孫權當面借南郡。孫權順水推舟,將南郡的治所江陵借給了劉備,對外卻宣稱藉荊州。同時,把妹妹嫁給劉備,以鞏固孫劉聯盟。當時周瑜、呂範等都反對借江陵,反而建議孫權扣壓劉備,把荊南四郡都要回東吳。孫權權衡再三,決定鞏固孫劉聯盟,沒有採納周瑜、呂範建議。

孫權

劉備借江陵,孫權把妹妹都嫁給劉備

孫權對劉備的隱忍其實是基於大局出發,一是曹操是主要敵人,劉備的力量只能利用,不能削弱。二是孫權的根基在長江下游,曹操隨時要捲土重來,所以需要騰出精力去經營長江下游的江淮地區,所以才有了四次合肥之戰。三是需要騰出精力去經營交州。

孫權對劉備的隱忍,不僅讓自己的三個目的都得以實現,還利用魏蜀交戰的機會襲取荊州,不僅收回南郡,荊南四郡也一併奪取。就等於借高利貸,不只收回本金,高額利息也收回來了。這就是隱忍得到的回報。

夷陵之戰前,孫權面臨兩面受敵的囧境。西面的劉備已經順江而下了,北面的曹魏有可能同時來攻打東吳,如果那樣,東吳將有可能滅國。而事實上,曹魏內部,劉曄就主張配合劉備進攻孫權,趁機滅掉東吳。

孫權審時度勢,再次選擇隱忍,上表向曹魏稱臣,以換取曹魏中立,或希望曹魏從北面進攻蜀漢,以緩和孫權的危機。

曹丕權衡了半天,為了收復孫權之心,決定坐山觀虎鬥,既不伐蜀,也不伐吳,白白錯失了壯大自己的機會。

而孫權則利用曹魏的中立,全力以赴對付劉備,最後透過一把大火把劉備燒回白帝城,成功地扭轉了危機。

孫權

夷陵之戰前,孫權向曹丕稱臣

孫權除了忍曹魏、忍劉備,還能忍受東吳內部的人員。孫權喜歡射虎,蘇軒詞中」親射虎、看孫郎」就是說的孫權,張昭擔心孫權安危,經常勸諫,並且不給面子。孫權喜歡喝酒,常常大醉,並且把酒往水裡倒,張昭生氣,離席到外面靜坐,孫權問張昭為什麼掃興,張昭說商紂王曾經搞酒池肉林。孫權很慚愧,不但沒有怪罪張昭,還罷宴。孫權與張昭因政見不同,張昭耍起脾氣,裝病不朝,孫權都拔劍想殺張昭,最後都忍下來了。

孫權對張昭能忍,不僅是對師父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為了吳國內部的安定團結,畢竟只有內部安寧才能長遠。

司馬懿能忍,最後司馬氏竊取了曹魏的江山。孫權能忍,不但自己活得長,而且吳國也活得最長久,吳國是三國中最後一個滅國的。

四、自控能力強,不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

孫權是個有野心的人,但也是一個能控制自己慾望的人,他總是把慾望控制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不去做超越能力範圍的事。

孫權

魯肅獻榻上策

因為周瑜推薦,魯肅初見孫權,酒宴後孫權單獨留魯肅榻上對飲,魯肅向孫權獻出了著名的《榻上策》,也稱為魯肅版的《隆中對》,建議孫權先立足江東、再併吞劉表、據有長江後稱帝,然後圖天下!對這宏偉構想,孫權很興奮,但不敢真實施:

《三國志.魯肅傳》:權曰:”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正是因為孫權很冷靜,所以對魯肅的提議感興趣,但實施時卻一步一步來,能做到多少算多少,絕不做超出能力的事。這點比劉備、諸葛亮明智,劉備伐吳、諸葛亮伐魏,都是超出能力強為之事,最後失敗也是必然。

夷陵之戰後,本來孫權是獲勝一方,完全可以乘勢追擊,滅了蜀國,換了曹操、周瑜一定這麼做。但是孫權考慮北有曹操強敵環伺,自己剛經歷大戰,元氣需要恢復,孫劉聯盟還需要,因此,孫權以戰勝國的身份主動向劉備議和,從此吳蜀再也沒翻過臉。

因為吳蜀建立同盟,孫權對蜀漢和平相處,主要精力集中於北方的曹魏,在試探了幾次後,發現曹魏難啃,就主動放棄,據有江南半壁江山就行。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後方,不僅搞定了交州,還搞定了廣州,並且派兵進駐荑州,也就是今天的台灣和沖繩群島,首次宣示了荑州主權屬於中國。

曹丕逼漢獻帝禪位後,劉備也急吼地登基稱帝,以續漢統。這時候孫權完全也可以登基稱帝,但孫權不願意,繼續當曹魏的吳王。

孫權

西元229年,孫權稱帝

夷陵之戰以後,孫權透過與劉備議和,穩定了西部邊境,又與曹魏交鋒,拉鋸了七年之後,確認曹魏無力滅吳,才於229年稱帝。

孫權的吳國建立雖然是一個割據的不完整的政權,但是吳國在開發長江流域和江南做了大量工作,使得江南由原來的未開化之地,逐步成為魚米之鄉,為後來的衣冠南渡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縱觀孫權一生,不管是生存環境有多惡劣,都能扛得住、擔得起、忍得下、敢亮劍,審時度勢,有所不為,最終推動東吳平穩地向前發展,並創下一方帝業。當得起老司機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