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英譯本
《沈從文傳》 金介甫著
沈從文是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邊城》《長河》等,詩意浪漫,質樸純真,建構了讓人心馳神往的湘西世界。他也因寫給妻子張兆和的情書而頻頻“出圈”,成為年輕讀者熟知的現代作家。
早在1930年代,沈從文已在中國文壇聲名鵲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沈從文作品的文學價值在海外被重新挖掘,從1961年美國學者夏志清在耶魯大學出版《中國現代小說史》,並對沈從文作品給予高度評價至今,其作品在海外被不斷翻譯閱讀。他不僅受到海外讀者喜愛,同時也深受海外學者追捧,學者們總能在他那些純真的文字中尋找到新的靈感,與最新的理論和議題結合,得出新的學術發現。
跨越語言和時代引發共鳴
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的英文譯本迄今有4個,最初的版本由新月派詩人邵洵美及其女友項美麗(EmilyHahn)翻譯並在1936年1月至4月連載於英文刊物《天下》。而後,1947年,GeorgeAllenandUnwin出版社出版的名為《中國的大地》的沈從文小說集中,也收錄了由羅伯特·白恩和金隄翻譯的《邊城》,英文譯名為TheFrontierCity。 《中國的大地》一書1982年也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重印出版。 1950年代,國內外對沈從文作品的翻譯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直到1962年,北京外文出版社的月刊《中國文學》刊發了戴乃迭翻譯的《邊城》,英文名為TheBorderTown。最新的英文譯本是由金介甫(JeffreyC.Kinkley)翻譯,2009年在紐約HarperCollins出版的BorderTown。 HarperCollins是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這本書也是漢學家葛浩文主編的中國現代作家經典文叢中的一本,這意味著沈從文的作品在海外開始逐漸走出學院,走向更多的普通讀者。
除了代表作《邊城》外,沈從文的其他作品也深受海外讀者和學者關注。華裔作家李翊雲曾多次推薦沈從文的作品。她曾在訪談中表示,自己對《從文家書》情有獨鍾,當年赴美求學,身上所帶的正是這本書。除此之外,Simon&Schuster出版社2014年出版了沈從文的散文和書信集RecollectionofWestHunan;譯林出版社2015年出版了沈從文書信英文版《沈從文家書》,由劉欣翻譯。劉欣是一位資深翻譯,曾任《人民文學》英文版《路燈》的執行編輯,《沈從文家書》是她翻譯的第一部作品。麥卡利斯特學院教師高敏生(AndrewKauffman)正在翻譯一本沈從文上世紀30年代早期的小說集《月下小景》,他在做研究的過程中被《月下小景》獨特的美學風格所吸引,但發現中西學術界都對此書缺乏關注。
沈從文自稱“鄉下人”,這三個字隱藏著他的認知與愛憎,也反映了他自己所建構的美學和道德準則。正因為他作品中所體現的對美麗的嚮往、對醜陋的反抗,對生命的複雜、神秘、偶然卻又注定的瞬間的探索,才使得他的作品跨越語言和時代,在世界讀者中喚起普遍的共鳴。
沈從文的「再發現」
1949年以後,沈從文調入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從事講解和研究工作,自此少有文學作品問世,舊作也鮮有人問津。對他舊作價值的“再發現”,首先來自一群身居海外的華裔學者。時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夏志清深受美國新批評學派的影響,聚焦文藝作品的美感。他認為,沈從文的作品中有別樣的藝術性。與沈從文一同被夏志清「發現」的現代作家,還有張愛玲、錢鉺書等。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對這些作家的讚揚,使他們在海外的知名度大為提升。自此以後,海外學術界對沈從文的關注越來越多。
1972年,在美國的華裔作家聶華莧出版了《沈從文》(ShenTs’ung-wen),成為第一本向一般讀者介紹沈從文的專著。 1977年,當時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金介甫完成了他關於沈從文的學位論文。金介甫尋找了許多史料,並將史料挖掘與文本分析融會貫通,還幾次來到中國,親自採訪沈從文。 1987年,金介甫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完成了《沈從文傳》(TheOdysseyofShenCongwen),由史丹佛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立即成為海外研究沈從文的經典之作,後被譯成中文,對國內的沈從文研究亦有重大影響。
提及海外沈從文研究,不得不提到學者王德威。 1992年,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王德威的《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他在沈從文的小說中發現了一種混合著田園牧歌、暴力、死亡與慾望的描寫。在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一書中,他認為沈從文提供了關於現代中國不同的抒情想像。 2015年,王德威還在哈佛大學主持了「沈從文與現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英語學界第一次舉辦關於沈從文寫作歷程與生命經驗的學術會議,幾位海外沈從文研究權威悉數出席,沈從文的兩個兒子沈龍朱和沈虎雛也到場回憶了父親的生平和《沈從文全集》的編纂過程。
沈從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特殊的存在。正如汪曾祺所說:「他的一生是一個離奇的故事。」他的寫作歷程、被閱讀接受和傳播都與20世紀中國歷史緊密相連。在海內外學術界的共同推動下,沈從文的作品被更多海外讀者讀到,他的形像也在讀者心中熠熠生輝、灼灼其華。
新視角開啟多元研究路徑
儘管沈從文作品的閱讀和傳播已逾數十年,但在海外中國文學研究中,依然可以看到以沈從文作品作為文本,結合最新理論的學術研究。這些新穎的研究角度包括生態批評、資訊科技和物質文化。史丹佛大學教授王斑在《沈從文小說中的自然與現代性批判》一文中分析了沈從文小說的生態學意義,認為沈從文透過對自然的謳歌與書寫來反抗科技進步、現代性和消費主義。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任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AnatolyDetwyler的博士論文《中國現代文化中的資訊美學》關注了沈從文不為人注意的小說《失業》。從《失業》出發,他討論了沈從文小說中對「資訊交流」的重視和興趣。哈佛大學博士陳廣琛的博士論文《作為文化技術的收集》分析了沈從文晚年對物質文化的研究。
除了研究視野和研究方法的創新,青年學者的加入,也為海外沈從文研究注入新的力量。多倫多大學畢業的MarkMcConaghy的博士論文《書寫鄉村:鄉村中的語言、主體和靈性》分析了《長河》中對「理」與「王法」的書寫。 2020年從印第安納大學畢業的博士生AndrewKauffman在論文《想像與質疑殉道:現代中國的自我犧牲》中,分析了沈從文小說中由佛教意識而引發的自我犧牲。這些都是最近三、四年來海外沈從文研究的新成果,反映出沈從文複雜的人生經驗和豐碩的創作成果持久的魅力。透過學者的詮釋與研究,人們對其人其作的理解更加深入多元。
金介甫認為,沈從文的作品曾長期未獲重視,他的文學聲譽很大程度上是海外讀者推動的,而且很大一部分讀者來自學院。縱觀沈從文作品的海外傳播史,似乎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傳播提供了啟示,文學評論、學術研究與翻譯推介的互相配合,學院派的研究在其中的作用依舊不可忽視。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