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本人,我沒有親眼見過,但他的書,卻讀過不少。
都說書如其人,我想王朔先生也不例外。
儘管他曾經講過,他寫過的那些書,寫完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但並意味他可以逃脫「書如其人」的宿命。
言下之意,他寫的那些文字,實際上,還是可以某種程度上體現他內心的活動世界。
我們先看他的一些語錄,即:
「你必須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表面的相似。煲湯比寫詩重要,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頭髮和胸和屁股比臉蛋重要,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致女兒書》敢於對抗所有人,把夢做到底,是一種做人的極致多一分遠見,就少一分刺激窮途末路的人才對過去眷戀不已一帆風順也是一種乏味。的,聽什麼都不大驚小怪”
從這些文字當中,我們似乎可以讀出一顆躁動到「無處安放」的心。
什麼叫「無處安放」?
其實一顆心之所以“無處安放”,大都是這三種情況所致,即:
一、不想受束縛
我們讀王朔的書,最大的收穫不在於文字的優美,而在於他總在不經意之間,說出了我們內心深處不敢說的話,或者是無法表達出來的一些想法,讓人一下子產生認同感。
而這正是讀他的書最大的享受。
當然,他之所以能夠寫出這樣的文字,大都源於他有一顆不想受束縛的心,儘管這顆心並不一定坦蕩到聖人那樣的境界,但相對於絕大多人而言,卻已足夠真誠,這是絕大多作家以及同類都無法做到的。
正是有鑑於此,我個人才講他有一顆「無處安放」的心。
二、歷經世事,有些看透世事之意
近二十年來,據說王朔一直處於隱居的狀態,很少有作品問世。
有一段時間,還看到有媒體說他正在研究《金剛經》,若真這樣的話,我本人倒想先一睹為快。
當然,有時候他也會參與創作一些影視的劇本,用他的話來說,不過是為了生活罷了。
而這樣的人,若不是歷經世事,看透世事之後,很難做到。
從另外方面講,唯有看透世事,才有可能不為世事所累,或者說,不為世事所累,這顆「無處安放」的心,才可能有地方安放吧!
三、不屑於與身邊的一些人交流所致
其實無論是在作家圈,還是影視圈,抑或是其它圈,人們「逐利」的心態,往往都以「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方式重複出現,從未停止過。
而這種情景,對於那些看透世事,另有追求的人來說,確實是一種障礙。
或許多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他寧願選擇隱居,而不屑於與身邊的人交流。
當然,這也是一顆「無處安放」的心,常常會做出的選擇以及呈現的狀態。
所以,綜上所述的這些內容,正是我為什麼講作家王朔確實有一顆「無處安放」的心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問藍天
問藍天專注國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聚焦於《論語》《莊子》《壇經》《道德經》《暫坐》《紅樓夢》《金瓶梅》《廢都》《自在獨行》《人生哲思錄》《柏拉圖如是說》《史記》《王陽明全集》《菜根譚》《大學》《禮記》《天道》《孫子兵法》《王弒集校釋》《周易》《詩經》《左傳》《曾國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