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聞一多簡介(民主革命戰士:聞一多)

2022-10-23聞一多

這是聞一多像。新華社發

新華社武漢4月10日電(記者徐海波)陽春三月,位於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望天湖畔的聞家鋪村,被成片的金色油菜花包圍著。一幢幢紅磚白牆的「小洋樓」錯落有致,分佈其間,構成一幅秀美的鄉村畫卷。這裡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戰士聞一多的家鄉。

聞一多,1899年生,湖北浠水縣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是清華新劇社、美術社的發起者,曾擔任《清華周刊》總編輯及《清華學報》編輯。

1919年,聞一多參加五四愛國運動。 6月,他以清華學校學生代表身分到上海參加全國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 1922年赴美留學,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科羅拉多大學學習美術,同時持續投入大量心力從事新詩創作和文學研究。其間,他寫了著名的《七子之歌》等多篇愛國思鄉之作。 1923年在國內出版詩集《紅燭》。

1925年,聞一多回國,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務長,並在北京大學教授外國文學。 1927年應鄧演達之邀,到武漢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負責藝術股工作。不久,聞一多離開部隊,到南京第四中山大學擔任外文系主任。 1928年3月,他參加《新月》雜誌的編輯工作,同年秋到武漢大學擔任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 1930年,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1932年回到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他隨校遷往昆明,任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併後的西南聯合大學教授。面對嚴酷的現實,他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和爭民主、反獨裁的鬥爭中。 1943年,他開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黨和民主同盟的幫助,黨透過不同管道,送他去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他開始意識到要救中國,必須從根本上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發表後,他說:「五四給我的印象太深,《中國之命運》公開地向五四宣戰,我是無論如何受不了的。」1944年,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後來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民盟雲南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週刊》社長,成為積極的民主鬥士。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堅持獨裁、內戰政策。 1945年12月1日,昆明發生國民黨當局鎮壓學生愛國運動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親自為死難烈士書寫挽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出殯時,他拄著手杖走在遊行隊伍前列,並撰寫了《一二一運動始末記》,揭露慘案真相,號召「未死的戰士們,踏著四烈士的血跡」繼續戰鬥。 1946年6月29日,民盟雲南支部舉行社會各界招待會,他在會上宣布民盟決心響應中共的號召,堅持「民主團結、和平建國」的立場,號召「各界朋友們親密地攜起手來,共同為反內戰、爭民主,堅持到底!

7月11日,民盟負責人、著名社會教育家、當年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樸,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當即通電全國,控訴反動派的罪行。他為《學生報》的《李公樸先生死難專號》題詞:「反動派!你看見一個倒下去,可也看得見千百個繼起來!」7月15日,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樸追悼大會上,主持人為了他的安全,沒有安排他發言。但他毫無畏懼,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講,痛斥國民黨特務,並握拳宣誓:“我們有這個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勝利的,真理是永遠存在的”,“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精神,我們隨時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准備再跨進大門! 」當天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記者招待會,進一步揭露暗殺事件的真相。散會後,聞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國民黨特務伏擊,身中十餘彈,為建立新中國灑盡了最後一滴血。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