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未請梁漱溟簡介(仍未忘卻這位特殊的老師)

2022-10-23梁漱溟

文/韓延明

毛澤東不僅對在學校中熱情關心自己、為他「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非常尊重和感恩,而且對並未直接授課、「廷爭面折」的北大老師梁漱溟先生,亦十分敬重和照顧。

(一)亦師亦友「坦誠相見」

毛澤東與「一代大儒」梁漱溟同庚。他們既是摯友、詤友,也是特殊的師生關係。 1918年11月,兩人在楊昌濟教授(毛澤東的一師老師,楊開慧的父親,北大倫理學教授)家中初識。當時梁漱溟是北大哲學教授,毛澤東是北大圖書館助理員。梁漱溟經常叩訪楊昌濟討教哲學問題,寓寄楊家的毛澤東則常為其開門,他們開始有交往而熟悉起來。後來毛澤東加入了“北京大學哲學研究會”,作為會員,幾次聆聽梁漱溟的哲學講座。

梁漱溟

◆梁漱溟

1938年1月5日,為推動全民族抗戰,梁漱溟以國民參政者身分由西安到達延安,1月25日返回。期間,他與毛澤東8次單獨談話,每次時間都在三四小時以上,有兩次更是通宵達旦。雖有相左之觀點,但毛澤東仍以禮相待。對這次訪問,梁漱溟一直難以忘懷。他引用諸葛亮的話,頌揚毛澤東是「絕倫逸群」。

1946年3月,經周恩來同意,梁漱溟以中國民主同盟秘書長身份再赴延安,逗留10天,多次與毛澤東、朱德、任弼時、彭德懷等人長談。幾十年後,梁漱溟還能清晰地回憶起同毛澤東交談的情景:「他不動氣,不強辯,說話幽默,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語。明明是各不相讓的爭論,卻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談。

1950年1月,應毛澤東、周恩來邀請,梁漱溟由重慶經武漢來到北京。 3月12日晚,毛澤東專門派車接他到中南海頤年堂的住處餐敘。由於梁漱溟是素食者,毛澤東大聲囑咐:「我們也統統吃素食,因為今天是統一戰線嘛。」當毛澤東得知他是寄居在親戚家裡時,馬上派人安排他住進頤和園內一處環境幽雅的小院子裡。

梁漱溟

◆梁漱溟訪問延安時與毛澤東交談。

在此期間,梁漱溟與毛澤東的關係十分融洽,一時成為毛澤東的座上賓,交流頗多。毛澤東常常就一些國家大事徵詢他的意見。他們之間的談話可謂坦誠相見、肝膽相照,有時不謀而合、興高采烈,有時面紅耳赤、不歡而散。也許正是這種久已形成的“君子之交”,才使敢言直諫、固執己見的梁漱溟惹出了1953年的那段公案,但他們亦師亦友、相互包容的友情卻持續了一生。

(二)人民會堂「廷爭面折」

在1953年9月8日召開的全國政協第49次常委擴大會議上,周恩來總理作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報告。想不到,在9月11日下午的大會上,接受毛澤東、周恩來重托而作長篇發言的全國政協委員梁漱溟卻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那麼,他究竟說了些什麼呢?

梁漱溟說:「過去中國將近三十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農民而以鄉村為根據地,但自進入大城市之後,工作重點轉移於城市,從農民成長起來的幹部亦都轉入城市,鄉村便不免空虛。鄉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所以各地鄉下人都向城裡跑,城裡不能容,又趕他們回去,形成矛盾。 '九天九地'之差,這話值得引起注意。

梁漱溟

◆1953 年,梁漱溟在會議上發言。

對梁漱溟的這番“逆耳忠言”,尤其是“九天九地”之說,毛澤東極為不滿,在9月12日的即席講話中不點名地進行了批評,說“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梁漱溟聽了之後,知道是在批評他,便於當晚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予以申辯。 13日,毛澤東邀梁漱溟到懷仁堂觀賞文藝演出。開演前,梁漱溟要求毛澤東解除誤會,未果,他一氣之下中途退場回家。此後幾天,梁漱溟連續痛遭批駁。

9月18日下午,既感震驚又覺委屈的梁漱溟在答辯發言中與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擴大會議上爆發了一場面對面的激烈論爭。梁漱溟犯了他的牛脾氣,在會場上不顧一切地要求發言,氣勢甚盛,並與毛澤東面紅耳赤地大聲爭吵,再三向毛澤東“要雅量”,要求毛澤東不要“拒謔飾非”,毛澤東也沖沖沖沖地厲聲回擊,釀成了前所未有的「廷爭面折」的僵局。毛澤東最後說:在梁漱溟看來,點頭承認他是對的,這就叫「有雅量」;不承認他是對的,那就叫「沒雅量」。那樣的“雅量”,我們大概不會有。但是,我們這一點「雅量」還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協委員還可以繼續當下去。梁漱溟仍不依不饒,直到有人連續大喊「梁漱溟滾下台來!」這場驚心動魄的激烈爭吵才草草收場。

(三)「留任政協委員」

儘管發生了頗傷感情的“廷爭面折”,但毛澤東依然對梁漱溟這位北大老師很寬容、很尊重,對他所定的基調是:雖“思想反動”,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給“出路”,並保留了他的政協委員,其問題交由全國政協討論處理。而且,也沒有限制他的人身自由和言論自由。之後,梁漱溟向政協請了長假,閉門思過。政協後來也未給他什麼處分,只是對他的思想批判持續了一段時間。

1955年1月27日,毛澤東也特別審改了梁漱溟所寫的《告台灣同胞》一文,批示:「此文可以廣播。並可在北京、香港兩處報上發表。」(《毛澤東年譜(1949 - 1976)》第2卷第340頁)後來,梁漱溟這篇以自己的所見所聞讚頌共產黨、呼籲祖國統一的文章,發表在2月3日的《人民日報》和2月5日的香港《文報》上。對此,梁漱溟後來自述道:「自1953年9月之後,我的確失去了單獨與毛澤東主席見面談話的機會,但我心裡領會到,我自1953年9月之後政協委員照當,生活待遇照舊,並未受到任何組織處理,仍體現了毛澤東主席的意思。到中南海,作為慶賀毛澤東生日的壽禮。

(四)「可惜未請週揚、梁漱溟」

事實上,直到晚年病重期間,毛澤東仍牽掛著梁漱溟老師。 1975年10月16日,毛澤東在鄧小平10月15日轉報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10月9日編印的《政工簡報》第31期上批示:「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上學錯誤思想。國慶26週年。毛澤東看後寫了上述批示,並囑咐政治局各同志。這個批示,既是政治性的,又是充滿人情味的,說明毛澤東的記憶庫裡並沒有忘卻梁漱溟這位特殊的老師。

梁漱溟也一直惦念著毛澤東。 1976年9月毛澤東病逝後,銷聲匿跡20餘年的梁漱溟即驅車前往參加追悼會,之後暗自為其誦經。他說:毛主席是我認識的並世人物中最衷心折服的三個人之一。其他二人,一位是周恩來,一位是陶行知。

梁漱溟

◆晚年梁漱溟。

1987年,94歲高齡的梁漱溟在追憶當年那場自己向毛澤東“要雅量”而釀成“廷爭面折”僵局的論爭時說:“當時是我的態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他很為難,我更不應該傷了他的感情,這是我的不對。像我的發言也有與事實不符之處,這些都是難免的、可理解的,沒有什麼。 他已故去十年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人物》2005年第10期)梁漱溟於1988年6月23日落下人生大幕,享年95歲。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